书城保健养生冠心病一本通
33220300000023

第23章 冠心病患者膳食应注意什么

世界公认,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及吸烟是冠心病的三大危险因素。这三大危险因素中前两项均与饮食有关,因此,改善饮食结构是防治冠心病的重要措施。冠心病患者的饮食有几点应特别注意。

专家锦囊

控制易引起冠心病的物质

(1)控制摄入总能量:饮食摄入总能量过多,超过人体的消耗,必然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于体内,形成肥胖。因此,中国营养学会曾提出全国平均膳食能量,每日每人10 156千焦(2 400千卡),冠心病患者则应控制在8 360千焦(2 000千卡)左右。一般主食每日350~400克,最多不要超过500克;晚饭的量宜少,少食甜食。

(2)控制总脂肪量及饱和脂肪酸的比例:美国心脏病学会提出:饮食中总脂肪量应小于总能量的30%,使饱和脂肪酸应小于总能量的10%,胆固醇应小于300毫克/天。因此,烹调菜肴时,应尽量不用猪油、黄油、骨髓油等动物油。最好用香油、花生油、豆油、菜籽油等植物油。应尽量减少肥肉、动物内脏及蛋类的摄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多的海鱼、豆类的摄入。可适当吃一些瘦肉、鸡肉。

有资料表明,餐后2小时血脂增高是独立的危险因素。很多已经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的人仍不注意吃喝,总认为偶尔大吃一顿没关系。然而,近期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冠心病患者高脂餐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显著受损。近来有证据显示:餐后血中富含脂蛋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各种已证实的冠心病危险因素都与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医生为75位病人提供了相同的一份食物,其中脂肪50克、蛋白质28克、碳水化合物60克,它们所提供的能量分别为56%、14%和30%。医生分别采集了这些病人餐前及餐后的血液标本加以测定。结果发现,餐后2~7小时血清甘油三脂浓度较空腹时浓度显著升高,所有接受实验者餐后4小时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均严重受损。而高脂餐后血液循环中增加的富含甘油三脂脂蛋白,可能通过诱导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发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3)控制饮食中能引起血压升高的物质: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控制饮食中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实际上就是预防冠心病。研究证明钠摄入量与血压升高呈正相关,即盐吃得越多,高血压越明显,而钾与血压升高是负相关;研究还指出缺钙可以加重高钠引起的血压升高。钾的主要来源是新鲜蔬菜、水果;钙的主要来源是豆类、动物性食物及牛奶。因此,冠心病患者饮食宜清淡,改变嗜咸的饮食习惯,盐的摄入量每人每天以不超过4克为宜。提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提高膳食中钾、钙及纤维素的含量。

(4)少食多餐,晚餐量要少:有研究报告显示,少食多餐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而糖尿病人少食多餐则有利于治病。每天进餐6次,胆固醇水平就会下降,在一周时间内让受试者每天进餐17次,结果他们的胆固醇比每天进餐3次的人降低20%。过食油腻、脂肪、糖类,会促进动脉血管壁胆固醇的沉积,加速动脉硬化,故不宜过食。饮食宜清淡,多食易消化的食物,要有足够的蔬菜和水果,少食多餐,晚餐量要少,肥胖病人应控制摄食量,以减轻心脏负担。

增加能阻止冠心病的物质

(1)增加饮食中膳食纤维素的含量:由于膳食纤维不能被人类胃肠道的酶所消化,不提供能量,再加上膳食纤维有保留水分的作用,使膳食纤维在胃肠道中所占体积增加,能量密度相对减低。纤维素尚能使小肠蠕动增加,使食物在小肠中停留时间缩短,从而使能量吸收减少。由于有些水溶性纤维素和木质素与胆固醇结合,能使胆固醇排出增加。纤维素还能与胆汁盐结合,一方面使脂肪和胆固醇吸收减少,另一方面使胆汁盐的肠肝循环减弱,使体内由胆固醇合成胆汁的活动加强,血脂及血清胆固醇水平因而降低。

(2)提供丰富的维生素:维生素C能促进胆固醇生成胆酸,从而有降低血胆固醇作用;还能改善冠状循环,保护血管壁。尼克酸能扩张末梢血管,防止血栓形成;还能降低血中甘油三酯的水平。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能阻止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保护心肌并改善心肌缺氧,预防血栓发生。

(3)保证必需的无机盐及微量元素供给:碘能抑制胆固醇被肠道吸收,降低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着,故能减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常食海带、紫菜等含碘丰富的海产品,可降低冠心病发病率。膳食中钙、镁、钾、钠、铜、铬等也同冠心病发病有关。

温馨提示

体重超重者应不吃或少吃甜食,增加体力活动。猪、牛、羊肉及奶油中的饱和脂肪酸可以使血清胆固醇升高,经常食肉者,应注意减少肥肉的摄入量。冠心病患者宜常食用植物油及海产鱼类。冠心病患者宜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晚餐也不宜吃得过饱,否则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