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未刻本叶氏医案》释按
33204300000010

第10章 脘闷

“原文”

湿邪阻于中焦,蒸热,脘闷腹膨,法宜苦辛开泄。(928)

杏仁 藿香 白蔻 槟榔汁 厚朴 半夏 广皮白

湿痰内阻,脘闷不爽,大便溏泄。(178)

益智 广皮 广木香 茯苓 厚朴 砂仁末

不饥脘闷,漾漾欲吐,原属少阴空虚,刻下宜和中焦。(243)

谷芽 半曲川斛 茯苓 木瓜 广皮

舌黄,脘中未爽,湿阻于中焦。(523)

半夏 白术 广皮白 茯苓 干姜 枳实皮

食物失宜,脘闷便溏,发热。(276)

枳壳 半曲 桑皮 黄芩 桔梗 桔红

湿阻气痹,脘闷不爽,身痛。(258)

杏仁 半夏 茯苓 桂枝 干姜 木防己

痰多恶心脘闷。(450)

白旋复花 钩藤 黑栀 瓜蒌仁霜 茯苓 桔红

秽气溷于幕原,脘闷恶心。(462)

藿香 杏仁 枳壳 厚朴 半夏 广皮

色晦,脘闷腹痛,此冷湿内着,阳气怫郁使然。(942)

杏仁 藿香 茵陈 厚朴 茯皮 橘白

寒起四末,舌白脘闷,温其脾阳。(293)

草果仁 制附子 生姜 白茯苓 乌梅肉 广皮

疟伤脾阳,脘闷少运,脉细,法宜温理中焦。(177)

焦术 神曲 广皮 茯苓 谷芽 煨姜

气弱少运,食减脘闷。(771)

生谷芽 半曲 木瓜 茯苓片 广皮 川斛

脉弦胃减,是以脘闷,食下月真胀,便溏不爽,良由脾阳呆钝,不能点运水谷之湿滞,脾主升,胃主降,升降之机得宜,湿滞自宣,中脘自爽,莫谓体弱,即投以腻滞补药。(982)

人参 茯苓 桔白 半曲 厚朴 谷芽

气郁,脘闷噫气,病在肝胃。(748)

竹茹 熟半夏 桔红 枳实 白茯苓 川连(吴萸泡汤拌炒)

气郁脘闷。(608)

枇杷叶 桔红 郁金 苦杏仁 枳壳 茯苓

气郁脘闷。(735)

香附 青皮 郁金 麦冬茯苓 桔红

寒热却,脘中闷,疏其肝胃。(945)

香附 茯苓 青皮 大麦芽 半曲 新会

脘闷不爽,不时头胀发热,此木火内郁,升降之机不泄,肝胃同治。(100)

丹皮 半夏曲 钩藤 茯苓 黑山栀 桔红

阳微阴浊上干,脘闷气冲至咽,大便溏泄,议用真武法。(265)

真武汤

下焦不纳,气逆脘闷。(86)

熟地 牛膝 紫石英 泽泻 茯苓 川斛 沉香汁 萸肉

“按语”

叶氏治疗脘闷的20个病案中共使用药味46种,应用较多的药物主要为健脾化湿、理气除满药。按出现次数由多到少排列的前15味药依次是:茯苓、陈皮、半夏、谷芽、厚朴、杏仁、枳实、藿香、香附、青皮、郁金、姜、石斛、木瓜。以上用药完全符合脘闷的基本病机,即脾虚湿阻、肝胃不和,脘腹胀闷不适。对本病的治疗用药叶氏特别指出:“莫谓体弱,即以腻滞补药。”实为经验之谈。

叶氏治疗脘闷有以下特点:

1 脘闷多湿,辛开苦降为第一要义

叶氏为江浙一带温病学大家,在杂病治疗上既有地域特色又善于汲取各家之长。在《临证指南医案·脾胃》中说:“脾胃为病,最详东垣”。由此而提出“脾主升,胃主降,升降之机得益,湿滞自宣,中脘自爽”(982)的脾胃分治理论,并指出“湿邪阻于中焦……法宜苦辛开泄”。(928)的治疗原则。湿阻中焦病案四个(278.523.523.258)。常用茯苓淡渗利湿,杏仁辛苦温、宣降肺气,半夏辛温,燥湿和胃,陈皮辛苦,理气化滞,厚朴辛苦,下气除满。从以上选药规律不难看出叶氏治脘闷因湿阻中焦者,主以“辛开苦降”,注重气机升降用药特点,并形成“开上、畅中、渗下”用药格局。

2 气郁脘闷,强调肝胃同治

叶氏治病谨守病机,重视脏腑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认为脘闷之因与肝胃不和相关,因气郁(748.608.735)或木火内郁(100)常用香附、郁金、青皮舒肝理气药外,常配伍竹茹、枇杷叶和胃降逆止呕;木郁化火常配钩藤、黑山栀清肝泻火。

3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需重温阳

叶氏病案中,强调湿阻气机的同时重视湿为阴邪易伤阳气的病机特点,临床用药亦与之相符。从“冷湿内着”(942)、“寒起四末”(293)、“疟伤脾阳”(177)、“阳微阴浊上干”(265等。从以上病案用药规律来看,除用健脾理气之茯苓等外,常加入姜(干姜、生姜、煨姜),附子辛温之品,助阳化湿。

4 胃不受纳,脘闷不食,当养胃阴

叶氏重视脾气生发的同时,强调濡养胃阴,以恢复胃的通降之功。《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甘凉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胃阴不足的临床表现为:不饥脘闷(243),食减脘闷(771),不纳脘闷(86)。临床常选用甘凉、甘平之药如:川石斛、木瓜、山萸肉濡养胃阴,使胃的通降之力得以恢复,纳食自然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