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祖师禅:做个不受惑的人
33198200000010

第10章 密码智慧观照,不取不舍

禅宗六祖慧能指导我们解脱的方法: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只要观照自心,体验自己的本性是空寂的,在空寂中生起清净心念,善观一切的假有为妙有,善尽一切妙有的妙用,就能不再受到身心现象所束缚,就能自在解脱。

但是我们却因为“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如果“不得风吹”就会“日光不现”。我们的妄想执著,就像厚重的云层一样,遮蔽了我们的自性DNA,如果没有大风吹散云层,我们就无法见到像太阳一样的自性DNA。

什么是大风?如何才能得大风吹,才能得道解脱?慧能教诫我们: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

智慧观照就是明白人事万物一切境界,都是因缘和合的假有,所以面对万物境界时,不生起爱憎好恶、分别取舍的念头。

慧能说的智慧观照,其实就是我们在前面章节谈到、佛陀在《金刚经》里所说的“应无所住”。这样的智慧观照就像大风一样,可以吹散妄想的云层,启动自性DNA。

祖师禅法,就是这么老实简单!

但愈是简单,却愈难以令人置信,祖师只好演绎教法,绕路说禅。

无念、无相、无住

慧能进而阐述禅门要义:我所传承、指导的这个修学方法,从上代祖师以来,就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无念、无相、无住,其实就是“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的定义和方法。

什么是无念?

“无”,指的是没有分别取舍、没有染着于人事万物一切境界。“念”,指的是从毕竟空寂、不会被染污的自性清净心所生起的心念。从自性DNA生起的心念,能见到人事万物一切境界,都是因缘和合的假有,能善观“假有”为妙有,能善尽妙有的妙用。

无念,就是没有分别染着的清净心念。

为什么“无念”是禅宗的宗门要旨,是修习祖师禅法最重要的观念?

慧能说,有一些光在嘴巴上说见性的人,不明白人事万物一切境界,都是因缘和合的假有,误以为有一个永远不变、永远存在的“我”,所以对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官或境界仍存有执著念头,而我们就是因为被妄想执著遮蔽,才无法启动自性DNA。

就像本书前面章节所说的,我们很容易被身心的现象所蒙蔽,把因缘和合的“假有”误认为“实有”,执著于“我和我的实有”,进而对人事万物、一切境界产生种种的喜憎好恶,住着在对一切万物的分别对待、分辨取舍。

因此,祖师禅以“清净心念”为宗要,从根源下手,破除“误以为有我”这个所有妄想执著的来源。

以清净心念面对万物境界时,不住着在万物境界为其束缚,就是“无住”;在面对万物境界时,以清净心念离开对这些境界的妄想念头,这样就是于相离相,就是“无相”。

慧能教诫我们,用无念、无住、无相的智慧,观照自心,对于一切万物、身心现象,不分别对待、不分辨取舍,这样,就是见性解脱。

慧能得法后第一次指导修学者,就是用这个方法,令得修学者言下开悟。

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本来面目?

慧能从五祖弘忍处得法后,因遭人忌,就带着传法的衣钵,开始了他的逃亡生涯,一路往南逃跑。眼看着就要被人追上了,慧能索性丢下衣钵,放在大石上,藏身于草丛中,对着追来的人大喊:“这件僧衣就是传法的信物,你赶快拿了就走吧!”

追来的人,名叫惠明。惠明听了,伸手就取,不料这一件轻轻的僧衣,惠明却怎么都拿不起来。毕竟惠明在五祖弘忍的座下修学多年了,拿不动僧衣的当下,他马上起了惭愧心,对着慧能的声音发出来的方向大喊:“我是为了法来的,不是为了僧衣来的。”

慧能听了这句话,就从草丛中走了出来,坐到大石头上,说:“你既然是为法而来,现在就听我指导。不分别善、不分别恶,当下,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以智慧观照自心,对于一切万物、身心现象,不分别对待、不分辨取舍,惠明于言下大悟。

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

很多人误以为打坐才是修行,打坐才可以见性成佛得解脱,忘了禅法是心法,一切都要以智慧观照,从心下手。

南岳怀让禅师(677~744,唐)告诫我们:禅不在坐!

江西马祖(709~788,唐)初出家时喜好打坐,一用功就是好几个月。

消息传到南岳怀让禅师的耳里,怀让决定去看看这位用功的年轻出家人,是否值得造就。

怀让看到马祖很专心地坐着,就问:“你坐在这里,图的是什么?”马祖答:“为了作佛。”怀让听了,就坐下来,拿起一块砖头,往地上磨了起来。

可能因为怀让一直重复着磨砖的动作,惹得马祖不得安住在静坐上,马祖睁开眼睛,开口问:“您这位老人家怎么拿着砖头在这里磨?您磨砖,图的是什么?”

怀让:“我要把它磨成镜子。”

马祖:“砖怎么可以磨成镜呢?”

怀让立即反问:“磨砖不能够变成镜子,坐禅就能够成佛吗?”

马祖一向认为打坐可以成佛,从来没有怀疑这个方法,因此,怀让的这句反问,就显得非常有力,当下把他震醒了,赶忙追问:“那应该用什么方法修行才可以成佛?”

怀让:“譬如驾着牛车,如果牛车不走,你是要打车,还是打牛?”马祖听了,无言以对。

牛车不走,当然是要打牛,打车何用?这就好比修行是要从心下手,不能从坐相上面去求。

怀让继续说:“你是学坐着的禅呢,还是学坐着的佛?”用坐的方法得到的不是真正的禅,因为参禅不在坐跟卧的用功;如果你是要学坐着的佛,佛没有固定的相。佛法是无住法,不应该取舍,而你偏偏执著于用坐的方法成佛,这就叫做杀佛。

马祖知道自己用错方法,立刻礼拜怀让,进一步请教:“应该怎么用心,才能合乎诸法的究竟实相?”

怀让:“很好,你现在知道学习心地法门,要从心上用功。心就像大地,法就像种子,我给你的指导就好像是天降甘霖。趁着你我的师徒之缘,你应该可以见道。”

从此之后,马祖不再住着于坐相上的用功,跟随在怀让身边修学了10年。

不看心,不看净,不是不动

禅不在坐。

很多人误以参禅就是要打坐,最好是坐在那里不动;最好能够像枯木、像死灰、像古庙香炉,没有任何起心动念;或者在禅坐的时候,看净或是看心。看在禅宗六祖慧能的眼里,这些都是不正确的修行方法。

慧能说:“顿门禅的坐禅,不看心、不看净,也不是不动。”

为什么不看心?看心,是认为有一个心可以去看(参究、努力),这个见解的本身就是妄。

禅宗二祖慧可向达摩祖师求法时,说:“弟子的心不安宁,请师父为我安心。”

达摩说:“拿心来,我帮你安。”

慧可找了半天,拿不出心来,只好回答:“觅心了不可得。”达摩说:“我已经为你安心了。”

人事万物一切境界都是因缘和合的假有,在因缘和合之前不存在,在因缘散尽之后更没有,所以真实的本性是毕竟空寂。既然空寂,哪里有一个心可看、可努力?

为什么不看净?自性空寂,无可染着,所以人性本净。因为毕境空寂无可染着,所以净没有形相。如果你起了一个念头,想要用功去找那个净,这也是妄——障碍自己的本性,被净相所缚。

还有一些人认为,修行就是要对治昏沉妄想,要把心止于一念(止),然后观照心念的动静状态(观),感受事相上的安心或宁静,到达身心不二物我一如的境界。这不是慧能的教诫,不是祖师禅。

慧能说,“不动”对懂得正确修行方法的人而言,不是身体坐在那里像木石一样,而是在待人接物时,不掉落在人事物的是非好坏善恶得失的分别取舍上面,这样,当下就是自性不动。

慧能说,不知道修行方法的人,身体虽然坐在那里,看起来好像如如不动,但一开口就说三道四,满口都是别人的是非长短好恶,这样的打坐,完全和坐禅的“不动”道理相违背。

慧能破除了一般人对坐禅的迷思:第一,千万不要把坐禅当做拘身在坐,身体不动摇,坐着不动,心没有任何的一念;第二,千万不要以为修行是要使得我们的心止于一念,以这一念去参看我们原来的清净本体。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参禅、坐禅。

心念不起为坐,自性不动为禅

那么,什么是坐禅呢?

禅宗六祖慧能说:对于外在的一切善恶境界不起心动念,叫做“坐”,向内见到自己的本性不动,叫做“禅”。

坐禅的“坐”,其实就是我们之前讲的“无念”的“无”。“无”不是没有念头,而是没有任何好坏善恶可以让我们随之起心动念、分别取舍或因而染着。对境不分别,叫做死人。不起心动念,是因为明白人事万物一切境界的真实的本性是毕竟空寂,所以不对境生起爱憎好恶的分别心。

换句话说,“坐”是在展现我们能够善用智慧去对一切事、物、法、相做分别了知,而又不掉落在差别对待和执著的功夫和实践。

“禅”是内见自己的本心原就是不动的,即使起心动念,你也能当下立知这些心念都是假有,真正的实相是毕竟空寂,你的心不会为境所动摇。换句话说,“禅”就是内见自己的本心就是诸法的究竟实相,就是空寂,就是清净心。

坐禅,就是以智慧(坐)跟清净心(禅)相应,然后生起如幻的智慧去对治一切因缘和合的境(幻境、假相)。如果能随着种种的幻境,而生起不同的幻智去对治这种种幻境,才叫做功夫,才叫做坐禅的实践。

这是非常重要的观念,千万不要以为坐禅的坐,只是坐在那里眼观鼻、鼻观心。

不看经、不学禅,总教伊成佛作祖去

顿门禅的修学者时时刻刻都在坐中(智慧)、都在禅中(清净心)。为什么?

因为坐禅是一种智慧的妙用,知道一切的诸法是因缘和合的,虽然有生生灭灭的相,但一切的究竟实相是空寂的,所以就不必落在相的上面去追逐。在日常生活中,依此应用,遍及一切。

因此,烦恼不一定要刻意去除,佛果也不一定要刻意去成,不会掉落在有法可得、可证,或有身心可了、可成,这就叫做“无可修”。

既然无可修,为什么要修?因为虽然一切诸法本来是圆寂的,本来是像佛一样的境界的,但是还有因缘果报的假相在,你受用不了,你掌握不住,所以必须落实地去修,在无可修中去修。

在不可修中起修,要修到什么?修到相应于“不可修”。这就像平常健康的人,是不会感觉到自己需要吸氧气的,但若病了或攀登高山,就会有吸氧的需求。需要修行,是因离开了禅。自己身心己经掉到差别对待的相里去,所以需要坐禅。这时候,你是凡夫。如果你体悟到了无法可修,当下你就是佛。

顿门禅绝对不是眼观鼻、鼻观心,或是把自己系在一个方法上面。六祖指导修学者,时时要跟自己的清净心相应,自己修持,自己实行,成就佛道。

因此,得道不必在坐相,修行在着衣吃饭之间。我们在祖师语录里,经常看到这样的教诫。

王常侍参访临济义玄禅师(787?~867,唐),问:“这一堂的出家人,还看经吗?”

临济:“不看经。”

王常侍再问:“那就是在学禅啰?”临济:“不学禅。”

王常侍接着问:“经也不看,禅也不学,那都在做些什么?”临济答:“总教他们成佛作祖去!”

没有什么经一定要看,也没有什么方法一定要学,重点在于时时刻刻以智慧观照和清净心相应,当下成佛作祖、自在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