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求医不如先求己
33191800000015

第15章 调神养生法

1.调神养生的原则

自古以来养生家都把调养精神作为养生的根本方法,作为防病治病之良药,《淮南子》里记载着:“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素问上古大真论》有记载:“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些都说明养生重在养神。如果不懂得养神的重要性,单靠饮食营养、药物滋补,是难以达到健康长寿目的的。

因为人的精神活动是在“心神”的主导作用下,脏腑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综合反应,所以精神调摄必然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调神之法概括起来可有:清静养神、立志养德、开朗乐观、调畅情志、心理平衡等方面。每一个方面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清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因为神气清净而无杂念,方可达到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这里的“清静”指的是思想清静,即心神之静。心神不用不动固然属静,但动而不妄动,用之不过,专而不乱,同样也属于“静”。我们所提倡的思想清静主要是思想专一,排除杂念,不见异思迁,不想入非非,而是要思想安定,专心致志地从事各项工作。

调养心神是养生之根本。“调神摄生,首在静养”这种思想源于老庄道家学说,后世之人在内容和方法上不断有所补充和发展。《灵枢·天年》中有记载:“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由此可见养生尤重调神。调神养生要注意两点:养静藏神和动形怡神。

在养静以藏神的同时,中医养生学并不排斥顺情从欲以养神。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当尽量满足人对衣食住行及工作条件的需求,使其心志得安,更加热爱生活,保持乐观的情绪。《素问·痹论篇》里记载:“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老子恒言》则直接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务”。这里的“静”,系指要求人们保持心境的安宁、愉快和达到虚怀若谷、无私寡欲的精神境界。养静的关键在于节欲。所谓节欲,系指要求人们做到对一切声名物欲应有所节制。如果过分地贪求种种声名物欲,如:在酒色财气上不予节制,放纵恣为,或所欲不遂而恚嗔连连,均可导致损正折寿。

养静藏神的机理,首先是与心的生理特性密切相关。《素问·藏气法时论》里有相关记载:“心欲耎”,系指心具有以宁静、收敛、和调为贵的生理特性而言。若心火太盛,则为“诸躁狂越”,故“耎”系与“躁越”对举言。心静则神安,神安则脏腑气血和调,邪亦难犯,自有益于延龄益寿。其次,养静与机体的真气状态密切相关。养静藏神,真气无伤,抗病力强,有利于防病抗衰。

动形,包括散步、传统健身术、体育锻炼等内容。动形,可促进气血流畅,舒筋活络和协调脏腑功能活动,使人精神焕发,心旷神怡。此外,动形还有助于安眠,起到静神的作用。尤其是人到老年期后,脏腑气血虚衰,功能低下,神倦乏力而喜坐好卧,睡眠不宁,反应迟钝而且性情不定。通过适当的动形活动来怡神、静神,就显得更为重要。

2.“七少”养生心法

人有七情六欲,愤怒、欲望以及人的言行举止都是人生活正常的表现,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作出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例如怒会伤肝,直接影响着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从而导致各种病证的发生。气血逆乱会对身体不利;而过分的欲望会使人失去理智;过分纵欲会使人体正常功能失调,所以人的各种行为都应该注意要适当,过则伤身。

——少怒

怒是个人的意志和活动遭到挫折或某些目的不能达到时,所表现的、以紧张情绪为主的一种情志活动。怒虽然也有积极的一面,但怒是七情中最强烈的一种情绪,常怒则伤身,表现为肝失疏泄,肝气郁积,肝血瘀阻,肝阳上亢等病证,会出现胸胁胀痛,烦躁不安,头昏目眩,面红目赤等不良症状。“怒不节,气乃不固”。发怒则气血不畅,会出现气逆和气滞,引起心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所以善于养生的“老寿星”,无不忌怒。止怒的主要方法是“自制”。容易发怒的人遇到不顺心的事,要自我克制,这样才能修养身心,或者有意识地转移目标,平衡稳定自己的心境,用理智驾驭情绪,或改变一下环境,使心情冷静下来。

——少欲

养身重在养心,养心贵在养神。人不能没有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和追求,但不能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正确的追求要从实际出发,切勿脱离主客观条件,甚至想入非非,如果那样最后会因失望而痛苦,忧思成疾而影响健康。因此,会养生的人均减少个人私欲,淡化名利。

——少色

少色即要求寡欲以养精。养精就是保护好器官的生理功能。若好色纵欲,不但会引起性机能衰退,使人精疲力竭,还会造成机体的内分泌紊乱,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少言

少言并非不说话,而是不要喋喋不休、不喊大叫,更不要经常激怒而吵架。人如果经常愤怒吵架,人体会产生某种毒素,对身体不利。若经常不断地大声说话,就会使人中气不足,影响呼吸器官的功能,不利于健康。

——少食

饮食不能过,如果每顿饭吃得过饱,血液长久地集中于肠胃,其他脏器相应缺血和处于抑制状态,就会产生困倦感。甚至会诱发胆囊病、糖尿病、肥胖病等多种不利于身体的疾病,导致早衰,缩短寿命。

——少卧

常言道,好人能睡病,病人能睡死。由此可见,过多的睡眠对身体是没有好处的。老人好卧,但也需有节制。若长时间卧床休息,会损伤阳气,阳气不畅,肠胃消化力减弱,身体机体活动随之衰减,而容易得病。冬季伤寒,夏季伤暑,均为“久卧伤气”所致。

——少坐

“久坐伤肉”。有的老人迷恋电视、“麻将”,出门以车代步。久坐,脉络淤滞,气血不畅,导致下肢萎缩、肿胀、脉管痉挛出现青紫、行走困难。这就是医学上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所以,人应尽量活动肢体,多走路,尤其是老人,应该经常参加适度的文娱体育活动,尽量避免人未老,腿先老的不良状况。

3.静坐凝神

俗话说心静则凉,这说明一个人如果静下来,即使在再热的天气,也可以觉得很凉快。但如果要达到心神入静,则要求意念和气息须密切配合,呼吸放松,舌抵上腭,用意念诱导气的运行。身体也要放松,姿势自然而正确,才可以达到身心统一,达到“静”的真正境界。

静坐,就精神状态而言,静是培养“智慧”的温床。人类的知识,都是利用动脑筋而获得的。“智慧”,是从“静”中的灵光一现而得。松静自然,就是指在静坐中必须强调身体的松驰和情绪的安静,精神集中,要尽力避免紧张和解除紧张。在一种轻松自然的情况下则可达到神气合一,形神合一,协调人体整体机能的目的。

静坐凝神是避免负性情绪刺激的最好办法。中医养生学家认为,人的各种各样的贪求、欲望,是导致负性情绪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健康长寿,就要避免负性情绪对身体的刺激,而心静是避免负性情绪刺激的最好办法。要心静,就要加强思想修养,培养高尚道德情操,不过分贪求,不要整天胡思乱想,使大脑从各种个人的欲望和私心杂念中解脱出来。

静坐凝神在所有宗教的意识里,是一种神奇的观念,是长生不老的希望。但无论基于哪种动机与心理,静坐凝神总会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些观念的影响。清静养生,是人体的一种“健康充电”。精神上的完全放松,导致体内一系列生理上的改变。能使身体素质得到良好的改变。静坐凝神可以使人产生愉快感,甚至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高尚境界。

养生家十分注重静坐凝神,以达到养生的目的。养生贵在动静结合,一张一弛,静坐养生,尤其是入睡前的静坐,被许多养生家共同认为是凝神静气、祛浊除病的有效方法。

静坐凝神,不仅能使人体器官平衡地运动,还能提高工作、睡眠质量,减少恶梦,使大脑得到较好的休息。人们白天劳作,到了晚上,在入睡歇息之前,如果能闭目静坐一段时间,将会把一天在劳碌之中分散的精气神,回聚于本体之内,并在静坐调息的过程中,疏通自己的气血经脉,特别是使疲劳的大脑神经松弛下来。人在一天的工作与生活中难免有各种不愉快的经历,在晚上入睡前静坐,可以渐渐让自己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的境界,淡化以至忘却七情六欲的骚扰,让自己平静地进入梦乡。入睡前的静坐凝神对一些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的慢性疾病有明显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