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言观色”、“学会看别人的脸色做事”,听来好像有点“溜须拍马”的意思,但它的确是管理者与人沟通的必备功课。至少,当你看到老板脾气不好时,你就不会坚持己见地往枪口上撞。培根说过: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看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游走于这个世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脸色打着交道;求人办事要看脸色,为人处世也要看脸色,给人打工要看老板的脸色,公司职员要看上司的脸色,推销产品要看顾客的脸色,就是没事时打只小狗也要看主人的脸色,脸色是一张晴雨表,内心的世界都写在了脸上。
懂得察言观色,了解他人的个性、脾气、好恶,做事就能拿捏出分寸进退,尤其应该研究一套与贵人最好的沟通模式或方法,以圆融处理你的高层人际关系。懂得察言观色的人在接触新事物的时候,往往很快就能进入状况,所以他们总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游走于形形色色的人中间。
言谈能告诉你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品性及他的内心情绪,因此喜听弦外之音是“察言”的关键所在。一个人的心理状况、精神追求、生活爱好等等,都会表现在他们的脸色、服装、谈吐等方面,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相互的共同点。
清朝的和珅就是一个察言观色的高手。
我们都知道大清朝有个大贪官名叫和珅。而和珅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得到乾隆皇帝的宠爱,不仅因为他学识渊博,出身满族,相貌堂堂,聪明伶俐,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能准确洞察出皇帝的内心。所以,在整个乾隆朝后期,自从和珅平步青云以来,一直到乾隆皇帝病死为止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和珅一直深受乾隆皇帝重用。和珅在朝二十多年间,获得的重要升官和封爵就达五十次之多。
和珅注意察言观色,不仅掌握了乾隆皇帝的个人好恶,而且总是利用各种时机在乾隆皇帝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乾隆一生最喜爱的就是做诗,和珅对他所做诗词的风格、用典以及所用的词句都一清二楚。和珅为了迎合乾隆的喜好,苦下工夫努力学诗、写诗,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他偶尔会在乾隆面前得体地表现一下自己对诗文的喜爱,甚至空闲的时候以“骚人”自居。和珅的同僚曾评价他的诗,说他的诗偶有佳句,很通诗律。和珅的诗作几乎都合乎乾隆的审美情趣,乾隆阅后,怎会不高兴?
和珅称得上厚黑之士,而他的察言观色之能,使他不仅能受到如此重用,而且我们知道纪晓岚和刘墉在与其智斗时,他几次都逃过大劫,转危为安,且依然能得到皇上的赞赏,可见察言观色的作用之大。为人处世要学会察言观色,审时度势,要有城府。
有的人总是凭着直觉办事,殊不知,直觉虽然敏感却容易受人蒙蔽,懂得如何推理和判断才是察言观色所追求的顶级技术。言辞能透露出一个人的品格,表情眼神则能让我们窥测他人内心,衣着、坐姿、手势也会在毫无知觉之中出卖它们的主人。
许多人都在日益沉重的生活压力下叹息:做事难,做人更难!因为生活的种种际遇常常让人灰心沮丧:做人想要八面玲珑,处处讨好,最后却疲惫不堪,失去自我;做事想做得轰轰烈烈,最后却适得其反,迷惘不已。我们不是不努力,也不是不够聪明,可为什么付出了那么多,收获却总是可怜的一点点?
得罪领导和得罪同事、朋友不一样,是不能不小心避免的,要想在职场游刃有余,就要学会察言观色。否则,轻者被领导批评或大骂,遇上素质不高、心胸狭窄的领导,更会暗地里给你穿小鞋,甚至长时间把你“打入冷宫”,要知道“胳膊终究扭不过大腿”,“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如果不长些眼色,非要“太岁头上去动土”,那保证你会“吃不了兜着走”。
五代之际的厚黑之士苏逢吉也是因为察言观色的技能,从而很快由小小的官僚升为宰相。
那时他的父亲苏悦在蜀地做官,后来在刘知远的手下供职,很受器重,他便将儿子苏逢吉推荐给刘知远,刘知远见到苏逢吉后,也很喜欢这个聪明的年轻人,就将他留在身边做了幕僚。至此,苏逢吉便总是揣摩刘知远的好恶,留心其喜怒哀乐。
刘知远平时很严肃,其他幕僚都不敢随随便便地接近他,结果需要处理的文书堆积成山,而苏逢吉则带着一些比较急的文书,等到刘知远心情舒畅的时候就拿出来让他批阅,因此他办事很快,效率很高。由于会投其所好,办事得力,苏逢吉很快得到刘知远的提拔,担任了节度使的判官。
等刘知远当了五代汉王朝皇帝,就将这个很会办事的苏逢吉委以重任,让他做了宰相,命他草创各种制度,主持政务。苏逢吉后因为做事过于独断,几次得罪他人而自杀。
暂且不议论他的死,单从他察言观色,就能得到晋升来看,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察言观色的魅力。
“眼色”是“脸色”中的重点。它最能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告诉我们真相,人的坐姿和着装同样有助于我们观人于微,进而看透对方,对其内心意图了若指掌。如果说观色犹如看天气,那么看一个人的脸色就好比“看云识天气”般深奥,因为不是所有人在所有时间和场合都能喜怒于色,相反是“笑在脸上,哭在心里”。所以,厚黑学之察言观色,是一门学问,要研究好他人的心思不是那么容易的。别人怎么想,怎么做,为什么要那样,出于什么目的?而每个人的言行都会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所以,察言观色,要弄清什么事、什么话让对方爱听、爱做。这些还是需要多接触人,实践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