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越简单越好
33116800000020

第20章 不强迫自己:制定规则而不是遵守规则做别人做不到的事,你才能胜出(3)

反过来,太实在的人对于他人的一点小小的恩惠,却牢记心中,并时刻想着找机会给予报答,即使那些施与恩惠的人早已经忘记了这点事。如此看来,太实在的人是职场里的“冤大头”。

老张是公司里的老员工了,都快要退休了却还是公司里最底层的职工。公司不重用他是因为他太实在,公司不辞退他也是因为他太实在,不忍心。

公司有自己的厨房,中午的工作餐公司自己做。厨房在一楼,二楼的员工中午吃饭时都应该亲自跑下楼来拿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老张出于好心,总是在吃饭前十分钟把二楼所有员工的饭提上来。第一次,同事们都十分感激。次数多了,同事们就习惯了,下意识里以为这是老张应该做的。因此,不但不感谢,有时还吆喝:“老张,该吃饭了。下去拿饭!”

这样还不算,同事们得寸进尺,吃完饭后都把自己的碗放在老张的工作台上,要老张带下去。老张也没多想,反正自己也要下去,多带几个碗没什么大不了的。

有一天,同事们吃完饭照旧习惯性地把碗交给老张。按照以往,老张吃完饭喜欢打一下盹,然后再把碗送下去。可今天不知道怎么搞的,没小心睡过了头。恰恰在老张睡觉时,老总和另外一家合作企业的老板来视察工作,看到老张桌子上堆满了碗筷,合作企业老板皱了皱眉头,心想,这个公司员工素质这么差,想必公司也好不到哪里去。于是拒绝了和公司合作。公司老总就把气全撒在老张身上,老张有口难辩,最后,公司把老张辞了。让老张感到心寒的是,竟然没有一个同事替老张说好话。

这就是太实在的下场。实在人在群体中基本上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没有什么实际影响力,也很难出类拔萃成为领导者。实在人的这种生存状况与其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性是分不开的。

首先,实在人不善于表现自己,尽管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也不去争取,会觉得不好意思,自己的优点与能力常常不为人所知,给人的印象很平常,甚至经常被人遗忘还有这样一个人存在,很难引起他人的重视。

其次,实在人不知道为自己的将来计划和打算,他们的观念是凑合着过日子,没有什么大的理想,也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一生糊里糊涂,或许偶尔也有自己的想法,却没机会表达,一旦有机会表达又没有信心,所以即使把想法说出来也不会得到他人的重视。可以说,太实在的人是没有话语权的。

再次,太实在的人不懂得交际,不会运用社会资源,总是单打独斗,在处理各种关系上原则有余、圆通不足,很难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太实在的人个性也往往比较孤僻,不主动和他人交往,不主动和他人接触,本来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还不主动,还期望他人主动结交吗?这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太实在的人往往没有多少朋友,也不是一个受欢迎的人。

最后,实在人不加入任何的利益团体,只知道过自己的生活,也没有给他人带来好处的能力,而给他人带不来任何好处的人在整个利益关系的链条中就会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地位。

所以,做人不能太实在,要有一点心机。俗话说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为人处世留一点心机,是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需要。心机是谋略的一部分,善于谋划的人都是有心机的人,不要以为有心机就是要算计他人,更多时,有心机是为了自己的生存。

心机是智慧的流露,也是自保的象征,没有心机的人会受到来自外界的不同种类的伤害。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社会中的事情错综复杂,面对这样的世界不留有心机,怎能正当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呢?

坚持自己的原则,原则为人格保驾护航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在日常生活当中,这种信念通常表现为一个人做人的原则。不能坚持自己原则的人就像墙上的无根草,随风摇摆不定,甚至找不到自己前进的方向,这样的人必定不能大成。

人生需要一些原则,更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这些原则,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信任你,才能为我们塑造完美的人格。

日本著名的企业家吉田忠雄在回顾自己的创业成功经验时说过:“为人处事首先要讲求原则,这样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离开这一点,一切都将是泡影。”

在吉田忠雄创业初期,他曾经做过一家小电器商行的推销员,他最初的目标是走低价的路线,在同类产品中,争取做到最低价。可是刚开始时,他做得并不顺利,因为没有人能相信他,很长时间业务并没有什么起色,但他并没有灰心,而是坚持做下去。

有一次,他推销一种剃须刀,半个月内同二十几位顾客做成了生意,但是后来突然发现,他所推销的剃须刀比别家店里的同类型产品价格高,这使他深感不安。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向这二十家客户说明情况,并主动要求向各家客户退还价款上的差额。他的这种以诚待人的做法深深感动了客户,他们不但没收价款差额,反而主动要求向吉田忠雄订货,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新品种。这使吉田忠雄的业务数额急剧上升,很快得到了公司的奖励,这给他以后自己创办公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虽然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因而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也不尽相同,但是,在内心深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做人原则。比如说对待学习、生活、工作等。没有原则,也就没有了衡量对与错的尺度,就很容易走入歧途。那么对于我们来说,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原则呢?

考虑到原则与发展的关系。有的人给自己规定的条条框框太多,或者养成了固有的行为习惯,这样就束缚自己的思维,因而失去开拓创新的精神。因此,人们在遵守某些原则的同时,还要随时做出适当的调整,使自己的这些原则时刻能够适合时代的要求,不要让原则束缚和阻碍自己的思想。

在把握做人的原则上,要有个度。要合情合理,还要切实可行。人要有精神和追求,但是,无论是做人的原则,还是目标和理想,最终目的是快乐,这样才能达到人生幸福的最高境界。否则太重的压力只能让自己背上思想的包袱,成为前进的阻力。

坚持自己的原则,需要忍让谦和。所谓“忍”就是“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一忍最高。”所谓“让”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所谓“谦”就是“人有成绩莫自夸,骄胜自大无益多。”所谓“和”就是“世上谁能无有过,莫为小事动干戈。”

坚持自己的原则,应该懂得舍得之道。要懂得放弃,有舍才有得,不让自己钻牛角尖,要明白放掉的已经过去,而把握的永远是现在和未来;同时,也要懂得拿得起放得下,不缩手缩脚,不患得患失。

总之,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时时事事都要受到社会公认的法律和道德等准则的约束,不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

无可无不可

孔子曾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换言之,君子对于天下的万事万物,并没有规定怎么样处理好,也没有规定怎么样处理不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只要合理恰当,就可以了。因此,对于身边的事情怎样看待,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孔子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孔子在评价古代几位名人时认为,伯夷、叔齐是一代贤人,坚持真理,有所不足,但他们“言中伦,行中虑”,说话合乎法度常理,行为经过深思熟虑;虞仲、夷逸的特点则是“隐居方言,身中清”,能逃避现实,隐居下来,放肆直言,洁身自好。而他自己则不属于这些人,是“无可无不可”。也就是说,对上述这些人的行为,有的他是肯定的,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有的他则是不赞同的,他本人就拒绝这样做。这种“无可无不可”的处世哲学,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既要坚持原则,又必须机动灵活。

不坚持原则,一团和气,就会使我们丧失目标,犯大错误。比如经商,根本原则是为了卖货赚钱,利国利民,这个必须坚持,伪劣商品虽然赚钱,但违法害民。不能赔本贱卖,虽然能获得消费者欢迎,但不能赚钱,违背经商之道,也不可为。

不机动灵活,生搬硬套,就会使我们失去机会,坐以待毙。再以经商为例,在坚持利人赚钱的前提下,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价格,决不能一成不变,热情服务,随行就市,才能成功。经商如此,为人处世也不例外。

生活中,凡事不可认死理,大事聪明,小事糊涂,难以下结论、难以辨是非的东西,采取一种不置可否的态度,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品德。否则,聪明过度,妄下结论,往往会使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甚至引火烧身。因此,对“无可无不可”的问题,应做以下理解:

能上能下,随遇而安。也就是说,自己既可以升官发财,享受荣华富贵,也能安心守贫,面对艰难困苦。不论是一帆风顺,还是荆棘坎坷,都能以平静的心情,坦然处之。

能贵能贱,入乡随俗。提高自己的修养,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对富贵者不卑不亢,面对贫贱者不骄不狂,量体裁衣,不墨守成规。尤其是待人接物,要能做到入乡随俗,与人打成一片。因为各个地方生活习惯往往没有什么优劣高低之分。

尊重他人。这样才能赢得他人尊重,因而也就尊重了自己。

能进能退,左右逢源。为人处世,要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进不越规矩,退不丧失志向;令人惊叹而不惊奇,让人尊敬而不畏惧,羡慕而不嫉妒,进退自如。

能争能容,皆大欢喜。对于该得到的东西,要理直气壮,努力争取,决不客气。优柔寡断,是无能、懦弱的表现,必须克服。同样,要有宽容之心、大度之情,要能容得下别人,理解和体谅到他人难处,力争使大家都满意。

人生的诀窍是经营自己的长处

哈佛大学的·伯恩斯教授作了一个统计,发现几乎所有成功者都有的一个共同特征是:不论聪明才智高低与否,又不论是从事哪一个行业、担任什么职务,他们都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