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析字,就是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加以拆解的修辞方法(见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析字的方式有好几种,本文只介绍两种方式:即离合析字和增减析字。
离合析字
就是把一个字的字形拆开来用,或者重新组合。这些字一般都是合体字。
古代笑话中有不少这类的例子。如明代郎瑛的《七修类稿·奇谑类》中记载了如下一个幽默故事:
明代嘉靖年间,天下十有八九的地方都发生了灾荒。我们浙江也是物价飞涨,大米的价格一两五钱一石。当时疫病流行,遭受饥饿煎熬的人到处都是。我的朋友金玉泉除夕之夜作了两首诗,语言虽然近乎戏谑,但所说的事情却是真实的。现在把它记录下来,不仅能够反映当时的灾荒,也足以引人一笑。“年去年来来去忙,不饮千觞饮百觞;今年若还要酒吃,除却酒边酉字旁。”“年去年来来去忙,不杀鹅时也杀羊;今年若还要鹅吃,除却鹅边鸟字旁。”
“除却酒边酉字旁”,则只剩下“三点水”了,意思是今年遇到天灾,无酒可喝,只能喝水。“除却鹅边鸟字旁”,则是一个“我”字,意思是无鹅可杀,要想吃肉,除非杀“我”。
全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丰收之年与灾荒之年的巨大差异,以及作者无可奈何、苦中作乐的心态。
明代冯梦龙的《古今谭概·机警部》有一个《贾嘉隐》的故事:
唐朝时,有一个人叫贾嘉隐,他早在七岁的时候,就因为聪明绝顶,被人称为“神童”,因此也受到皇帝的召见。
当时长孙无忌、徐站在宫殿里面,徐跟贾嘉隐开玩笑说:“我靠着的是什么树?”贾嘉隐说:“以公配木,不就是个‘松’字吗?”
长孙无忌又问:“我所靠的是什么树?”
贾嘉隐回答说:“是槐树。”
长孙无忌说:“你不能再作出机智的回答了吗?”
贾嘉隐说:“不需要作出机智的回答,只要取‘鬼’与‘木’相配就行了。”
徐感叹说:“这个小孩貌不惊人,怎么如此聪明!”
贾嘉隐立刻回答说:“长得像胡人尚且能当宰相,我貌不惊人怎么就不能聪明呢?”
徐的相貌像胡人,贾嘉隐所以嘲笑他。
因为当时长孙无忌、徐是站在宫殿之内,所以身边根本就没有树,他们至多是靠在柱子上,徐故意戏弄地问他“我靠的是什么树”以考察他的应变能力,聪明的贾嘉隐没有否认树的存在,而是出人意料地回答是“松树”,以此来引发对方的疑问,再巧妙地将“木(柱子)”与“公(对对方的尊称)”组合到一起,成为一个“松”字,从而使自己的回答能够自圆其说。而对长孙无忌同样的问题,他又避免重复自己前面的回答,说是“槐树”,等对方发难时,又用“鬼木”来解析,暗地里把对方当成“鬼”。一个七岁的孩子,在这析字的过程中显示出超人的智慧,当朝宰相都不是他的对手。
杨君游、王黎剑两先生的《黑色幽默》中载:
有个财主少爷外出游玩,见一年轻美貌的村妇在木桥旁边淘米,便心生邪念,于是凑到跟前,嬉皮笑脸地说:“有木便有桥,无木也念乔;除去桥边木,添女便为娇;阿娇休避我,我最爱阿娇。”
村妇听了这些挑逗之词,非常生气,回敬道:“有米便为粮,无米也念良;除去粮边米,添女便为娘;老娘虽有子,子不敬老娘。”
那位花花公子拈花不成反碰上了刺,灰溜溜地转身而去。
公子利用“桥”字进行拆字,又用“乔”与“女”进行合字,联字成句,做成小诗,以此来调戏村妇。村妇反唇相讥,用“粮”字进行拆字,又用“良”与“女”进行合字,联字成句,做成小诗进行还击。
明山先生的《机智口才365》中载:
圆圆胖胖的周太太笑口常开,是一个开心果。这天她又在消遣自己:“我丈夫老是说我越来越胖,怎么得了!我跟他说,这怎么怪我呢,我只是听你的话,你不是整天叫我‘大点大点’吗?”
她看朋友大惑不解,笑着说:“太太二字拆开来,不正是大点大点吗?”
周太太对“太太”二字的拆用已作了解释,这里就不再赘述。
增减析字
即通过增减汉字的笔画来传情达意。如厦门出版社编的《好口才——幽默口才365》中载:
明朝末年,朝政日非,民不聊生,义军四起。传说有一天,皇帝微服私察民情,路遇一位测字先生。自恃才高八斗的皇帝,指着测字先生道:“你号称小神仙,想必能预知天地万事。朕说一个‘友’字,你如何测对?”
测字先生见他自称为“朕”,料想是当今皇上。索性斗胆戏谑地拆道:“你测‘友’字,实为凶兆。‘友’字不出头,是个反字,乃指万民造反也。”
皇帝暗吃一惊,忙掩饰道:“朕并非是测‘友’字,而是测‘有’字。”测字先生语音一顿:“此字更为不祥,‘有’字遇‘大’字掉了一半,‘明’字去了一边。‘大明’已失一半,乃亡国之兆也。”
皇帝不由勃然变色,暗骂这厮可恶。却又思忖,我叫你连测三个同音字,看你如何答对。故此道:“小神仙差矣,朕要测的是‘酉’字。”测字先生不慌不忙地封好一个帖子,交于皇帝:“我已把‘酉’字测好,此为天机,须至今夜子时方可拆阅。”说完自顾拂袖而去。
皇帝果真在子夜拆封,阅毕瘫作一团,只见上面写着:“‘酉’乃‘尊’无头无足,寓皇上不久,将被斩首削足也!”
通过增减笔画来析字,测字先生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这里不再分析,需要一提的是,这个测字故事想必是后人的附会,大家看了一笑而已,不要因此误解了历史。
1989年5月5日,《文摘报》中载:
50年代末期,有几位日本学者登临泰山。盘路西侧的石壁上镌刻有“二”两字,引起他们极大兴趣,询问读法和意思,陪同的中国学者也被这两个古怪的字难住了。回来后翻书查卷也没有个结果。后来有人带着这两个临写的字,找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郭沫若,郭老看了这两个字,沉思片刻,在“二”两字外边各加两笔,“二”两字便成了“风月”。郭老说“二”二字应读作“风月无边”,这不过是古代名士的文字游戏而已。
风字原是繁体的“風”字,去掉外边的框儿,用“二”表示“风月无边”的意思,还需要人们去别解。而英语由于是拼音文字,它的增减字形只需增加或减少字母就可以了。如伍飞、周月桂编的《校园幽默》中载:
有一次,爱德华教授因故不能正常上课,于是,他便在黑板前挂了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Prof。ardwillbeunabletomeethisclassestoday。(爱德华教授今天不能上课。)
当他走到教室中间想进一步解释原因时,一个坐在前排的同学走到黑板前,调皮地将字母classes中的“c”擦去,结果原句的意思变成:
“爱德华教授今天不能会见姑娘们了。”
同学们哈哈大笑。爱德华教授回过头,发现了这个恶作剧,他也走到黑板前,又把“lasses”中的“L”擦去,最后,句子意思便变成:“爱德华教授今天不能会见驴子们了。”
“class”是“课程”的意思;擦去“c”便成了“lass”,是“少女、姑娘、情侣”的意思;再擦去“l”便成了“ass”,意思是“驴子”了。
英语中不仅可以增减字母,而且可以更换字母,使意思发生戏剧性的变化。据说英国女王曾给一座新建成的大桥通车仪式进行剪彩,第二天,各大报纸都作了报道。许多报纸的头版标题是:TheQueenPassedTheBridge(女王通过了大桥)。有一家报纸的头版标题是:
TheQueenPissedTheBridge(女王在桥上撒尿)。一个字母之差,让人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