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男孩为何要穷着养女孩为何要富着养
33035400000005

第5章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

“儿子,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男孩总是要经受一些磨难与挫折后才能学会长大,才能培养锻炼出坚强的意志,才能有信心有勇气面对未来的挑战,才能在经受失败后重新振作起来。只有在经历过风雨的天空中才能欣赏到绚丽的彩虹;只有经历过磨难与挫折的人生,才是丰富而精彩的人生。

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人生的征途中一帆风顺、事事顺利,但又有多少人能如此幸运呢?人生总会遇到各种风雨,要想成功肯定就会经历失败。“失败乃成功之母”并不是对失败者的安慰和同情。因为每一次失败就是对前一次选择的否定,当所有错误的选择都被否定了之后,成功就自然降临了。

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就有这么一个成长经历,或许对家长会不无裨益。

1643年,牛顿出生于英格兰的一个农耕家庭。他是一个早产儿,出生时只有3磅重,接生婆和他的亲人都担心他是否能够活下来。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这个羸弱的孩子在长大后成为了一个让世人瞩目的科学巨人,并且活到了1727年。

牛顿的不幸,主要源自他父亲过早的去世。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病死了。迫于生活的压力,母亲不得不带着年幼的牛顿改嫁了。当牛顿14岁的时候,他的继父又不幸去世了。母亲再一次带着他回到了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为了减轻生活重担,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去经销农产品。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是不愿意离开学校的,牛顿在母亲面前苦苦哀求,希望母亲能改变主意。母亲把年幼的牛顿紧紧地搂在怀里,眼睛里浸满了泪水……牛顿伤心的哭了很久,最后只得违心地按照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大早,他便跟一个老仆人到十里外的大镇子上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他只喜欢读书,他甚至希望有一天能重新回到教室。在市集上他把一切事物都交托给老仆人经办,自己偷偷跑到一个角落里读书。

日复一日,牛顿躲在篱笆下艰苦的学习,清贫的生活并没有阻止他的求知的欲望。一天,当牛顿正在篱笆下演算一道数学题时,他手中的书突然被夺走。原来,他太专注,连舅舅来到身边也没有发现。牛顿害怕到了极点,他害怕舅舅会把自己没有好好做买卖的事告诉母亲,那样母亲会很伤心的。开始时舅舅斥责他不务正业,但是当舅舅发现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着种种记号时深受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你应该回到课堂上,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终于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从此,牛顿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学习中,艰辛的生活、苦难的经历赐予了他无与伦比的坚韧与执着。有一天,狂风肆虐,尘土飞扬,迷迷漫漫,人们几乎难以睁眼,牛顿认为这是个准确计算和研究风力的极好机会。于是,他便拿着测量工具,独自在暴风中来回奔走。他被风吹倒了好几次,沙尘迷了他的眼睛,狂风吹走手中了算纸,他仍不停的工作,一遍又一遍,终于求得了正确的数据。

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刻苦学习,牛顿为自己的科学高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久,牛顿的数学高塔建成了,22岁时发明了微分学,23岁时发明了积分学,为人类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父亲的早逝,使牛顿得不到父母更多的爱护,他过早的承担起了生活的重担。但他学会了在逆境中顽强的生活,学会了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而不退却。

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要求男孩必须具备坚毅的品格。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呵护孩子,对他过度保护,不让他自己学着走路,这样只会使他的心理变得更加脆弱,长大之后也难以承受环境给予的各种压力与困难。如果一个人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那么他的情绪就会很消极。消极的情绪将会阻碍他的行动和努力,使他更容易遭受失败和挫折,进一步的失败和挫折反过来又会加重他的消极情绪,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回避挫折反而更容易遭受挫折,远离成功。

2007年10月31日,清华大学年仅26岁的研究生洪××在泉州市中营学院的学生公寓跳楼,当场死亡。他在遗书中说,因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不愿意成为父母的拖累,所以选择自杀结束生命。

2007年某大学一位女生在一次学院联欢晚会上因唱歌走调,引起观众的哄笑,一时想不开竟于当晚自杀身亡……

看到上面这些心寒的案例,我们在痛心的同时,不禁要问:这些孩子到底是怎么了?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得如此脆弱?如此不堪一击?

其实答案非常简单。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是导致这些生命之花过早凋谢的主要原因。爱孩子本身没有错,错的是爱的方式。如今,都是独生子女,有些父母习惯于对孩子的事务包办代替,恨不得替孩子完成所有事情,这样就使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大脑里就会形成一种这些事都应该是爸妈干的与我无关的意识。没有参与也就无法体验到参与后的喜悦。而如果让男孩经历挫折与磨难,在挫折中总结失败的教训,找到步入成功的阶梯,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成功路上的荆棘,让孩子在成功之后体验实践的快乐。而且随着这种快乐体验的逐渐增多,也能够提升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让孩子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顽强精神。

社会远比家庭要复杂得多,到处都充满各种诱惑与陷阱。在家虽然有父母的万般庇护,可是一旦进入社会,这些问题就得独自面对。人生常遇不如意的事,不遭遇挫折也是不可能的。如果男孩在家没有主动或被动地经历挫折的“洗礼”与“磨练”,没有充分作好应对挫折的思想准备,那么这些温室里的“花朵”,一旦遇到风吹雨打,就很容易枯萎凋谢。而男孩只有小时候在家里经历过风吹雨打(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掌握了应对风雨的方法和能力,对大千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他在走向社会、面对挫折时,才能有一个相对平和的心态。在挫折中总结教训、汲取经验,男孩才能学习到更多更正确的做事技巧和处世法则,将来就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只有经历过失败的痛楚,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只有经历过风雨的天空,才能欣赏到绚丽的彩虹。

每一次失败就是对前一次选择的否定,当所有错误的选择都被否定了之后,成功就自然降临了。

2

男孩的过失,让他自己“买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因各种原因而犯一些错误,事后我们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的改正,承担相应的后果,这就叫责任。对于孩子来说,道理也一样。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他是否有勇气为自己的过失买单?

男孩在成长过程中的过失,主要表现为不诚实、说谎、不遵守诺言、做一些损害别人利益的事情这几种。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没有建立起明确的道德观与是非观。男孩做了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应不应该让他为自己的行为赔礼道歉?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什么,如果别人硬要赔礼道歉,就由我们来替孩子道歉。也就是说,男孩的过失,父母为之“买单”。这样的处理方式看似很有道理,但却是错误的。

日本著名学者高桥敷先生,写过一本《丑陋的日本人》。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年,高桥敷先生在秘鲁大学作教授时,与一对来自美国的教授夫妇做邻居。一天,美国教授的小儿子在踢足球时,不小心把球踢到了高桥先生的家门上,球把一块花色玻璃打碎了。

按照东方人的思维习惯,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高桥先生和他的夫人估计那对美国夫妇会马上登门赔礼道歉。可事实是,他们的想法错了。

那对美国教授在儿子闯祸之后,根本就没有登他们家的门。

第二天一大早,那个闯祸的小男孩,在出租车司机的帮助下,送来了-块玻璃。小家伙很有礼貌地说:“叔叔,对不起。昨天我不小心打碎了您家的玻璃,可是商店关门了,所以没能及时赔偿。今天早晨商店一开门,我就去买了这块新的玻璃。请您收下它,也希望您能原谅我的过失。我保证这种事情以后不会再发生了,请您相信我。”

高桥夫妇不仅原谅了他,而且喜欢上了这个诚实的孩子,他们款待孩子吃了早饭,还送他一袋糖果。

按照常理,这件事情到此就可以划上一个“句号”了。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不久那对美国教授夫妇来到高教授的家里,他们将高教授送给孩子的糖果又还给了高桥夫妇,并且解释了不能接受糖果的理由:当一个孩子在闯了祸的时候,他是不应该得到奖励。

他们认为,孩子应当学会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担起他所能负的责任。这孩子打碎了邻居的玻璃,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他花掉了自己所有的零花钱。如果钱不够的话,他可以考虑想父母借钱,但他必须有一个还款计划。比如,早晨为附近的邻居送牛奶、取报纸,周末为别人修剪草坪,节约自己每周的零花钱,等等。父母是不会给他一分钱的“财政补贴”的。之所以要这样做,是让他为自己的过失付出代价。为自己的过失买单。

孩子做了错事,由父母替孩子认错、向别人道歉,其用心是出于疼爱孩子。然而,这种“疼爱”合情却不合理,从客观角度来看,它是在袒护孩子的过错,孩子既不能从中获得应有的教训,也不能树立起对自己的责任感。这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屡教不改”的根源。

有些家长对男孩说谎话感到头痛。其实孩子说谎大多不含恶意,有的可能是因为自我保护意识,害怕被责罚,或为了赢得大人的注意、分不清现实与幻想等因素,才会说谎。作为家长,应该具体分析孩子说谎的原因。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不良言行采取放任的态度,势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惨剧的发生。

狼来了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过,重温一下,其实也还是很有意义的。

很久以前,一个孩子在离森林不太远的地方放羊。村民们告诉他,如果有什么危险发生,你只要大声地呼喊救命,我们就会来帮你。

有一天,这个男孩实在是无聊,就想和村民开个玩笑,看村民是否真的愿意帮他。于是他就一边向村边跑,一边拼命地大喊:“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狼在吃我的羊!”

善良的村民们听到救命声,急忙放下手中的农活,拿着棍棒和斧头跑了过来。他们找了好久也没有发现狼。“这孩子真淘气。”憨厚的村民放下了棍棒又回到了自己的天地里干农活。山坡上,只剩下放羊的孩子看着村民气喘吁吁的样子,捧腹大笑。

他觉得这样很好玩。第二天他故伎重演:“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狼在吃我的羊!”朴实的村民人又来了。同样他们没有看到狼的影子,略带怨气地说了一句:“这孩子,真是调皮。”只得摇了一下头又回去忙各自的农活。

第三天,狼真的来了,闯进了羊群,开始吃羊。男孩惊恐万分,拼命地喊着:“救命啊!救命啊!狼来了!狼来了!”村民们听到了他的求救声,但他们想放羊娃可能又在耍我们呢。没有人理会他,也没有人走近他,各自忙着活计,结果最终狼把孩子也吃掉了。

放羊娃为自己不诚实的行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其实诚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当一个人具有了诚实的品质,他将会获得更高的威信,为今后事业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我国北宋时期,有一个著名的词人——晏殊,从小就诚实善良且聪明好学。在他十四岁那年,县令把他作为神童荐举给真宗皇帝。皇帝非常高兴的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考试时晏殊发现有道考试题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于是,他当即跪下对亲临考场的宋真宗说:“启禀陛下,这篇赋题曾写过,不敢欺罔,请另出一题。”宋真宗非常赞赏他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在晏殊当职时期,正值天下太平,国富民安。于是,京城的一些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山玩水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歌舞宴会。晏殊家里很穷,没有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待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皇帝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非常惊讶,不明白真宗为什么会提升晏殊。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不思进取,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刻苦好学,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在谢恩后说:“其实我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里没钱而已。如果我有钱,我也会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情,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很高的信誉,致使真宗皇帝更加信任他了。

男孩在年幼时期,一般做不出太“出格”的事,但如果父母总是出面替孩子“受过”,那么久而久之,男孩就会觉得任何事情都会有父母“罩着”,万事都可以迎刃而解;就会逐渐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就会丧失责任心。中国有句古话:“好汉做事好汉当。”孩子做了损害别人利益的事,让他自己向人家道歉,赔偿损失,这不仅是为了取得别人的原谅,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从小就懂得为自己的言行切实负起责任来,这对增强孩子的自律精神、谨慎言行,以便将来独立地全面承担人生的责任和义务,顺利地进入社会生活,非常有好处。

如果您爱你的孩子,请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过失“买单”吧!

3

“儿子,跌倒了,

拍拍身上的尘土,站起来!”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百战百胜,没有谁是常胜将军。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遇到艰难困苦、挫折失败都是不可避免的。人生,有成功的高潮,也有失败的低谷,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人生没有永远的赢,也没有永远的输,而人的抗压能力,往往是在失败中锻造出来的。”

逆境不是男孩的仇敌,实际上却是男孩的恩人。逆境可以锻炼男孩“克服逆境的种种能力”。森林中的大树,不同暴风骤雨搏击过千百回,树干不会长的十分结实。人不遭遇种种逆境,不在逆境中经受磨练,他的人格、技能,也不会成熟。一切磨难、忧苦与悲哀,都是足以帮助男孩成长、锻炼的良药。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作者为我们讲述了保尔·柯察金不畏生活、工作中的种种困难,最终实现人生理想与目标的动人故事。该书的作者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人生经历同样对男孩具有教育意义。

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是前苏联作家。出生在乌克兰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家中兄弟姐妹众多,迫于生活的压力,11岁的尼古拉便开始在工厂做童工挣钱养家。1919年他加入了共青团,随即参加了国内战争。根据组织安排,1923年到1924年,他在乌克兰边境地区担任共青团的领导工作,1924年加入共产党。由于他长期在恶劣的环境中参加艰苦斗争,致使健康受到严重损害。16岁时,他的腹部与头部在战斗中严重负伤,右眼失明。20岁的时候,关节硬化导致他卧床不起。面对着命运的严峻挑战,他深切地感到:“在生活中没有比掉队更可怕的事情了。”奥斯特洛夫斯基没有退缩,他与命运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他没有躺在残废荣誉军人的功劳簿上向祖国和人民伸手乞讨,他不想做精神上的乞丐。他坚强地支撑着读完了函授大学的全部课程,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位,又如饥似渴地阅读俄罗斯与世界文学名著。书籍召唤、指引着他前进,书籍陪伴他披荆斩棘。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自己的文化和文学素养达到一定水平后写成了一本描述柯托夫斯基部队中英雄战士的中篇小说,他把小说寄给了一家杂志社,但结果是小说未被采用。可他并未灰心丧气,他深深地懂得:平步青云的事是少有的。人们往往只会看到成功者头上的桂冠和脖子上的花环,而忽略了他们在未成功之前所经受的痛苦、冷落,甚至歧视。因此,一些向理想高峰攀登的人,一遇到艰难险阻,就畏缩不前,一碰到冷落、歧视,就半途而废,惊呼生不逢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床上顽强地忍受着病痛的折磨,默默地向认准的目标攀登。他终于在1932年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为此,他高兴地惊呼:“生活的大门向我敞开了!”“书就是我的战士!”站着用枪战斗,躺着用笔战斗,死后用书战斗。位于莫斯科高尔基大街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本是当年苏维埃政奖励给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新居。那年,他虽然只有32岁,却已双目失明,四肢瘫痪,全身不能动弹,只能躺在病床上。他的双手丧失了写字的能力,连转动头部也极为困难。正如他在自传中所写:“体力几乎全部丧失了,所剩的仅仅是一种想要多少对自己的党和工人阶级尽些力量的热望。”他不想在安闲无聊中消磨自己有限的生命,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激励着他不肯放下手中新的战斗武器——笔。根据医生的诊断情况,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床上至少还可以活5年,但他本人对病情的严重程度了解的十分清楚。他曾对护士说:“我知道我的病情很严重,我感到遗憾的是,还有那么多工作没有完成。”在临终前一个月,他已经清楚地感到死神正向他扑来,但他没有要求去看病,更没有停下笔去休养,而是拼命加班,与死神争分夺秒。他让身边的三个秘书实行“三班制”守在他的床头,他躺着口述,妻子与助手们帮他打字,他自己则一刻也不肯休息……

奥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男儿,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坚定地向前走。在人生的低谷,他没有退缩,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到,而是在困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逐步走向人生辉煌的顶点。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一些人,在遇到一点挫折之后,就自暴自弃、心灰意冷,总觉得成功是属于别人的,与自己无缘。从此,在工作、学习中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即使有很好的机会从身边经过,他也没有勇气去抓住。最终,碌碌无为一事无成。更有甚者,当一个男孩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抵抗生活的压力时,他的极度软弱的性格就会暴露无遗,他的极端行为就有可能会危及到家人、社会。

2009年2月8日对于家住陕西省富平县曹村镇尚书村的党会芳来说,无疑是一个魔鬼般的日子。那天的晚上丈夫赵小林趁一双儿女都睡熟了之后,先掐死了儿子,后用切面刀杀死了女儿,随即又用切面刀自杀。一幕人间惨剧就这样发生了。

今年44岁的赵小林曾在西藏当过兵,1989年复员回乡后与当地刚高中毕业做着民办教师的党会芳结了婚。婚后生育了一儿一女,日子过得也还舒心。后来在农活不忙的时候,赵小林就到西安等地打工挣钱补贴家用。2006年后,赵小林回到家乡专心务农,就再也没有出去打过工。但是种田的收入寥寥无几,而他需要供两个孩子上学。负担非常重。全家就靠当教师的党会芳每月800元左右的工资支撑着……赵小林觉得自己在妻子面前抬不起头,觉得不像个男人。自卑心越来越重。平时儿子、女儿都住校,妻子教书也难得回家一次,赵小林越来越孤单。遗憾的是这个七尺男儿没有能抵抗住自卑与孤独的双重压力。生不如死。自己死后儿女怎么办?让他们在世上受罪?不,跟我一起去吧。于是……

从这个案件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坚强的意志、不屈不挠的品行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赵小林事件虽然只是一个个案,但它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培养男孩在人生的逆境中求生存,我们不但要教会他经得起输中赢,还要教会他经得起赢中输。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几乎每个人都在学习“赢”的学问,做父母的从小灌输给孩子的教育,也是如何获得成功的技巧和决心。但是,没有人一生都不会经历挫败。因此,只有在男孩小的时候,父母就对他进行“挫折教育”,告诉他“跌倒了,自己勇敢地爬起来”,男孩才能以勇敢、坚强的态度去面对挫折,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战胜困难。

对于男孩来讲,没有永远的“失败”,偶尔的“失败”也不是一件坏事,只有在失败后再站起来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因此,父母要想真正地帮孩子,在他失败后,不妨多“袖手旁观”几次,让你的小男子汉经受抗挫能力的锻炼,使他积累一些在输了以后学会赢的经验。

跌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跌倒后爬不起来。

4

苦难成就男孩的辉煌人生

当我们赞美青藏高原的雪莲花时,你可知道,这奇异的巨大藏花大多产在悬崖冰峰之巅;当我们感慨大漠中那不朽的胡杨时,你可知道,这干年古树经历了多少次雷劈电闪;当我们惊叹江河中劈波斩浪的水手时,你可知道,在成为“弄朝儿”之前要吃多少苦?要受多少累?

苦难是一种积累。苦难可以磨练意志,铸造坚毅的品格。每一次的苦难都会让男孩学到一些东西,懂得一些人生的哲理和真谛。苦难其实是造就人才的摇篮。很多生意成功的人,都是在苦难中总结经验教训,都是因为苦难在启迪和鞭策着他们;古今中外很多有非凡造诣的人,都是在苦难中摸索前行,最终走过一路的风风雨雨;很多有大智慧的人,都是从苦难中学会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能够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很多伟大的人,都善于把苦难变成人生的动力,进而孜孜不倦地追求,最后在苦难中成就伟大的事业。

春秋战国时期,吴王阖闾打败了曾经强大的楚国,成了南方新的霸主。吴国跟毗邻的越国素来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国的勾践继承了王位。吴王趁越国刚刚遭到丧事,就满怀信心地带领了很多军队去攻打越国,旨在一举歼灭越国。吴越两国在今浙江嘉兴西南的一个地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吴王阖闾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输了这场战斗。在战场上自己又受了很重的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不久,就归了西。

吴王阖闾的儿子夫差继了父位。阖闾在死之前拉着夫差的手说:“儿啊,不要忘记替父报仇啊。”夫差记住了父亲的嘱咐,叫卫兵经常提醒他。他经过宫门,卫兵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你的父亲是越王杀死的吗?”

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能忘,不敢忘。”他叫伯嚭和伍子胥操练兵马,随时准备攻打越国。两年后,吴王夫差亲自率领着大军去打越国。越王勾践的手下有两个很能干的大夫,一个叫文种,一个叫范蠡。范蠡很不同意越王跟夫差交战,他对勾践说:“吴国练兵快三年了,又是有备而来。这回决心报仇,来势凶猛。我们还不如守住城,高挂免战牌,挫挫他的锐气。”

勾践根本就听不进范蠡的话,一定要带领军队去跟吴国人拼个死活。于是两国的军队在太湖一带打上了。其结果越军大败。越王勾践带了五千个残兵败将仓皇逃到会稽,被吴军围得水泄不通。勾践很沮丧地跟范蠡说:“先生,我很懊悔当初没有听取你的意见,才会有今天的惨败。现在该如何是好?”

范蠡说:“咱们赶快去向吴王求和吧。先保全自己好作长远打算。”于是勾践就派文种到吴王营里去求和。文种把勾践愿意投降的意思在夫差面前说了一遍。吴王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却坚决反对与越国和解。

文种又得知吴国的伯嚭这个小人很贪财好色,就把一批美女和金银珠宝,私下送给伯嚭,请求伯嚭在夫差面前讲几句好话。伯嚭在夫差面前一番劝说,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与越国和解了,但是要勾践亲自到吴国当人质。

文种回去向勾践报告了。勾践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自己带着夫人和范蠡到吴国去作人质。勾践到了吴国,夫差把他们夫妇俩安排在阖闾坟旁的一间石屋里住着,叫勾践给他喂马。范蠡则每天做着奴仆般的工作。夫差每次回城,勾践就得为他拉马,有一次,夫差生病了,勾践毛遂自荐,来到夫差的寝宫说自己能医治夫差的病,可是夫差害怕勾践谋害他,不让勾践接近他,勾践只能尝夫差的屎诊断夫差的病情。勾践精心治好了夫差的病,这让夫差放松了对他的戒心。两年后,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于是就把他给放了。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以解心头之恨。他最害怕的是眼前的安逸生活会消磨他的志气,于是他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吃饭之前,就先尝一尝苦味,并且问自己:“你记得自己的仇恨吗?”他还把睡觉的席子撤去,用柴草铺在床上睡觉。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卧薪尝胆”的故事。

勾践为了使越国早日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叫他的夫人自己织布,来鼓励生产。因为战乱,越国的人口大大减少,他制定奖励生育的制度,鼓励多生孩子。他叫文种管理国家军机大事,叫范蠡训练人马,他自己则虚心学习,招贤纳士。关怀自己的子民。在勾践的带动下,全国的老百姓上下一心,经过长期的奋斗,终于使越国逐渐强盛起来了,最终一举消灭了吴国,成为新的霸主。

越王勾践在苦难中没有退缩,没有被苦难吓到,他在苦难中忍辱负重,磨练自己的意志,力图东山再起,最终他成功了。其实苦难是一种磨练和考验。“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真正勇敢无畏的人在苦难中会愈挫愈勇,一往无前,义无返顾,而胆小怕事者则在苦难中会动摇和退缩,常常陷入迷茫和更深的苦难之中;真正坚强的人在苦难中变得更加坚强、果决、大度,而懦弱者则在苦难中忍气吞声,接受生活的煎熬和折磨;自信的人在苦难中越发自信,懂得成功就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而自卑者则在苦难中越发自卑,看不到未来和希望;执着的人在苦难中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寻找哪怕是极渺茫的希望,而善变的人在苦难中则辨不清方向,如同那墙头草,风吹两边倒,最终被金钱所腐蚀,被滚滚红尘的浊浪而湮没。

“扶不起的刘阿斗”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句民间俗语。故事讲的是东汉末年,宦官专政,扰乱朝纲,致使诸侯割据,烽烟四起,民不聊生。汉室宗亲刘备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在谋士诸葛亮,大将关羽、张飞、赵云的帮助下,南征北战,终于创立了蜀汉政权,开创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可遗憾的是刘备没生个好儿子。他的儿子刘禅,小名阿斗,是在安乐窝里长大的,没有经过一点风吹雨打,是个只知吃喝玩乐享受的主。刘备死后,刘禅继承了父位。他哪是管理国家大事的料?整天混迹于后宫。可北方魏国势力逐渐壮大,已经对蜀汉形成了威胁,那时还有军师诸葛亮能撑着,可诸葛亮一死,刘禅就没折了,只得献城投降。被囚禁在现在的汉中,留下了“汉中乐,不思蜀”的笑谈。

如果刘禅能够像他父亲刘备那样能够胸怀大志,能够在战场上经受战争的“洗礼”,那么刘备所创立的基业也就不会被他拱手献给司马氏。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但是从历史中,我们是不是能有所启迪呢?

古诗云:“锋从磨砺出,玉乃雕琢成”;又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冯梦龙云:“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可见,越是苦难,越能铸就美好的品格,越能使生活充满希望。冰心说过:“浪花愈大,凝立的磐石在沉默的持守里,快乐也愈大。”

总之,苦难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刘禹锡有一句至理名言:“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能在苦难中学习他人,能在苦难中成就自己,能在苦难中寻找希望,能在苦难中铸就坚毅的个性、崇高的品格,能在苦难中绽放美丽的人生,能在苦难中……那么,人生有苦难又有何妨呢?

5

“你怎样对待生活,

生活就会怎样对待你”

时常会听到人们谈论这样一个问题:生活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很容易回答。但是,要想把这个问题真正阐释清楚却并非易事。因为每个人对生活的感悟都各不相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生活的理解也不会一样。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

每天当我们走在大街上时都会遇到形形色色数不清的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高的、矮的……其实世上就两种人:一种是用乐观的、正面的、积极的心态看世界,天天都健康,天天都高兴,天天都是“春风桃李花开日”的人;另一种是用悲观的、负面的、消极的心态看世界,天天都是凄风苦雨,天天都是“秋雨梧桐叶落时”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都会遇到许多挫折,坎坷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要用乐观的心态去对待,使自己豁达,使自己更自信,这样才能生活得更好,才能远离那些烦恼与不如意,才能最终实现人生的理想与目标。生活每个人都在一天天的过着,与其整天忧心忡忡,闷闷不乐,倒不如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地过。到时你就会发现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所以学会生活,尤其是学会乐观的生活,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一生充满许多传奇色彩,最令人敬佩和称道的是他在革命旅程中的“三落三起”。世界著名传记作家索尔兹伯里曾称“他是永远打不倒的小个子”。

1933年2月,邓小平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是为邓小平生平“三起三落”中的“第一落”。同年6月,被临时党中央上调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是为“第一起”。1966年“文革”开始后,邓小平作为“刘邓资产阶级司令部”的第二号“走资派”被打倒,失去一切职务,全家受到株连,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是为邓小平之“第二落”。1973年恢复副总理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二起”。1976年,邓小平因“全面整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违背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四人帮”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毛泽东提议,一致通过撤销邓小平职务,保留党籍,邓小平再次被打倒,是为邓小平之“第三落”。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的党政军领导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三起”。诚然,人活在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凡人如此,圣人伟人莫不如此。然而,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邓小平这位伟人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能忍辱负重,而又愈挫愈坚、不屈不挠呢?正如邓小平自己所言:“什么问题都持乐观态度,相信自己的信念总会实现。”是的,邓小平生性乐观,胸怀坦荡,临危不惧,处惊不变。他的乐观主义的人生观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中始终装着祖国和人民,一心为天下苍生谋幸福,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正是因为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使他相信问题总能解决,坚信历史会作出正确结论,才使他顺利度过各种艰难险阻。

邓小平的这种自信不仅体现了他豁达大度的人格魅力,亦反映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所做所说是正确的原则立场。正确的东西往往总要战胜错误的东西,总会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被历史所证明。

邓小平的乐观主义人生观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呢?如果说信仰是革命者前进的动力,那么乐观主义就是革命者度过困难挫折的一叶方舟。但凡一个有理想、有志气、有抱负的政治家革命家,面对事业的挫折和人生的磨难绝不会唉声叹气、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从此一蹶不振,而是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警自省,决不动摇自己的理想、信念,始终抱定乐观主义的态度,敢于直面人生,直面任何风暴雷霆,无所畏惧、毫不退缩地去迎接暴风骤雨的洗礼。

然而,对挫折压力承受能力较差的人看待事物往往容易悲观。而拥有悲观心态的人往往命运不佳,因为他们怀疑自己,总是在重大抉择中选择消极的做法。悲观会使一个本来充满生气的人变得消极服从、唯唯诺诺、习故安常、墨守成规,使人的精神变得萎靡不振、毫无生气、毫无远见、毫无斗争勇气、毫无社会责任心。让我们来重温一下《杞人忧天》的故事吧。

传说古时候杞国有一个人,他每天都担心天会掉下来,地会塌下去,日月星辰会坠落下来,他常常因此愁眉不展,心惊胆寒,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杞人的一位朋友见他这样忧虑,就跑来开导他说:“天不过是堆积在一起的气体罢了,天地之间到处充满了这种气体,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与气体相通。你整天生活在天地的中间,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杞人听了这番话,更加惶恐不安,忙问:“如果天真的是由气体堆积起来的,那么日月星辰挂在气体的上面,难道不会坠落下来吗?”

朋友答道:“日月星辰也是由气体聚集而成的,只不过会发光罢了。即使掉下来,也绝不会砸伤人的”

杞人沉思了一会,又问:“如果大地塌陷下去,那可怎么办?”朋友解释说:“大地也不过是土块罢了。这些泥土、石块到处都有,塞满了每一个角落。你可以在它上面随心所欲地奔跑、跳跃,为什么要担心它会塌陷下去呢?”

杞人忧天的故事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当然现在是不会再有人担心天会塌下来。这个故事也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人生态度中的悲观主义,是一种没落的、消极的思想体系,带有宿命论的色彩。一个人持有这种人生态度,往往经不起生活的磨难,在人生的旅途里,一遇波折就容易灰心失望、消极颓废,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和举动。

正像英国作家萨克雷的名言一样,“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人生过程中的挫折、逆境是无法避免的,而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改变我们自己的心态。只要拥有乐观的态度,总能找到快乐的理由。只要我们乐观地面对人生,不论遭遇怎样的逆境或磨难,都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就会发现,生活里原来到处都可以充满阳光。

现在的孩子多是在温室中长大的,经历的风雨不多,意识不到艰难的存在,更别说怎么去面对了。作为父母,自小就应该培养男孩积极、乐观、豁达的性格,乐观的人可以坦然地面对成功和失败、痛苦与幸福。

6

让男孩懂得感谢磨难,感谢父母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是值得每个人用一生去等待的一次宝贵机遇;是值得用一生去完成的一次世纪壮举。感恩,不是为求得心理平衡的喧闹的片刻答谢,而是发自内心的无言的永恒回报。

感恩最首要的就是感谢父母,因为是父母把每个鲜活的生命带到世上,让这些生命经受磨难的洗礼,最终走向人生辉煌的顶点。这种感恩就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孝。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万一呢?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天生聋哑的小男孩,在他还很小的时候爸爸就去世了。他只能和妈妈相依为命。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妈妈一个人的肩上,妈妈每天天不亮就要出去工作,直到很晚才能回来。每到夜幕降临,小男孩就站在家门前的小树下,充满期待地望着妈妈上班时走的那条路,等妈妈回家。他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就是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因为妈妈每天下班回家都要给他带一块年糕。

有一天,刮着很大的风,雨也下得很急,邻居都已经吃完晚饭了,但是门前的小路上还是没有妈妈的身影。笑男孩站在家门口焦急的望啊望啊,“妈妈怎么还不回来呢?”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路上的行人也越来越少。笑男孩决定顺着妈妈每天回来的路自己去找妈妈。他走啊走啊,也不知道走了多久,终于在路边看见了妈妈,但妈妈倒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妈妈睡着了吗?妈妈太辛苦了。”他在心里呼喊着:“妈妈,妈妈,快醒醒,雨地里凉。”他使劲摇着妈妈的身体,但妈妈却没有回答他。“妈妈太累,睡着了。”他把妈妈的头放在自己的腿上枕着,这样妈妈就能睡得舒服一点。但是这时他发现,妈妈的眼睛是睁着的!笑男孩突然明白:妈妈可能已经死了!他感到恐惧,拉过妈妈的手使劲地摇晃,却发现妈妈的手里还紧紧地拽着一块年糕……他拼命地哭着,却发不出一点声音……

雨一直下着,小男孩在心里也不知哭了多久。他知道妈妈永远离开了她,现在就只剩下他自己。妈妈的眼睛为什么不闭上呢?是不放心吗?他突然明白了自己该怎样做。他要告诉妈妈自己一定会好好地活着,让妈妈放心地走……

于是小男孩就在雨中用手语一遍一遍的做着那首《感恩的心》,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从他稚嫩的却写满坚强的脸上滑过……“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他就这样站在雨中不停歇地做着,一直到妈妈的眼睛终于闭上……

孝是人生俱来的美好情感。普天之下,古往今来,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父母对于儿女,出于本能,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慈爱。为了儿女,他们甘受千辛万苦,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诗经》上说:“父母生我,鞠我,顾我,携我,长我,育我,欲极之德。”意思是说,父母生我,养我,出入抱我,一切照顾我,长大些又教育我,父母对我的恩情无以言表。正是因为父母对儿女这般刻骨铭心的爱,所以儿女从小就对父母有一种依恋、亲爱的情感。长大懂事以后,就想着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种知恩、报恩的情感,就是孝。然而,来生俱来的这种美好情感有时也会随着人性的泯灭而酿成惨剧。

2008年3月,天津发生了一起杀人案,犯罪嫌疑人孙某因为父母不同意他与女友结婚,竟将双亲一并杀死。

经调查了解,孙某是家中唯一的儿子,虽然家境不很宽裕,但父母对孙某的宠爱有加。长大后的孙某性格内向也不喜欢和人打交道。毕业后,孙某一直没找到工作,成了一名待业青年,日夜沉迷于网络游戏。2007年12月,在网吧里孙某认识了一个名叫小慧的女孩,两人一见钟情,迅速坠入爱河。

然而两人的恋爱关系却得不到孙某父母的认同,原因是多方面的。小慧比孙某大4岁,孙某父母又很传统,认为儿子找媳妇一定要找个比自己岁数小的。于是根本就不接受这位未来的儿媳妇。而且小慧复杂的家庭关系也是孙某父母不能接受小慧的原因之一。可是,沐浴在爱河之中的孙某不愿意放弃这段感情,与父母关系很紧张。最近孙某提出要和小慧结婚,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导致双方矛盾升级。

2008年3月12日,孙某回到家中,当时父亲不在家。他又向母亲提出结婚的事,母亲非常生气,大骂孙某不孝,动手打了儿子一记耳光。孙某怕邻居听见后自己面上过不去,伸手去捂母亲的嘴,很快被母亲挣脱。孙某又一把掐住母亲的脖子,孙母的喊声越来越小,渐渐停止了挣扎。孙某发现母亲已经断气了后,突然担心被父亲发现。于是,他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父亲一并杀死。

他把母亲的尸体藏在床屉里面,将现场收拾干净后,把浴室的镜子摘下来藏在衣柜后,然后等着父亲回家。

下午3点多,孙父回到家中,问起其母。孙某对父亲说,浴室的镜子坏了,母亲买镜子去了。孙父丝毫未起疑心,开始做饭。就在父亲吃饭时,孙某悄悄地绕到父亲背后,举起事先准备好的榔头,冲着父亲的后脑狠狠砸了下去。

当人性泯灭时,是一个人的悲哀,一个家庭的悲哀,同时也是社会的悲哀。孙某的父母不同意孙某与其女友结婚,这对于孙某来说只是自己感情之路上的一个小小的磨难,如果孙某能勇敢地走过去,前方依然是一片广阔的天空。其实,一个人只要生存着,就注定经历磨难,人生就是一个寻找生命,寻找希望的苦难而悲壮的自我求证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一生顺顺当当成其大业,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必须顽强地和不幸斗争,在不幸的经历中,磨练坚强的意志,使自己不断走向成熟。

对于男孩来说,一件事情的不如意就是一次磨难。磨难教会了孩子成熟与坚强,感谢磨难也就是善待自己。帮助孩子战胜磨难是父母最无私的付出与爱。回报父母的爱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孝。

孝是一颗闪耀人伦之光的璀灿明珠。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孝道永远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感恩,不是为求得心理平衡的喧闹的片刻答谢,而是发自内心的无言的永恒回报。每一个人的生活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坦途与荆棘,顺境与逆境,常常交替出现。所以打小就要增强男孩的忧患意识,在事业成功的时候,要想到失败和挫折;在生活富裕的时候,要想到贫穷和困苦;在身体健康的时候,要想到疾病和伤亡;在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时候,要想到老年的衰朽和辛酸。任何时候都要想到挫折与失败,想到不幸与灾难。这样,才会在苦难面前应对自如。忧患意识也就是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