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要让女孩产生依赖心理
由于受天性与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女孩子的依赖性比起男孩子来要强,从而造成了女孩子的独立性要弱一些。但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具有很强的独立能力,这对其日后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独立自主就是自立自强,自己掌握命运,不依赖别人,不受别人的支配。一位哲人曾经这样说:“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它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成年后事业的成功及家庭生活的美满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力”。可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20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针对父母对孩子照料过度的现象说了这样一句话:“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50年过去了,今天做父母的对孩子过度照料的现象仍然相当普遍。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这种现象更是有增无减。孩子已经会自己吃饭了,父母还要一口一口地喂;孩子会走路了,父母非要抱在怀里不可,不让孩子双脚着地走路。
某大学开学已经一个星期了,但校园里仍处处可以看见慈父慈母的身影,处处可以感受到这沉甸甸的爱。一位著名高等学府的教授,千里迢迢把孩子送进了大学。由于学校在安排床位的时候,出现了疏忽,把两个人安排在一个床位上。这种小事,让女儿自己去说明一下,问题就可以解决,但教授先生却自己找到了学生公寓管理处。完成了送孩子入学的任务之后该回家了吧?可他就是放不下这颗牵挂的心。每天,女儿在教室里上课,他就在外面扒门缝。估计女儿快下课了,他就先到食堂给女儿买好饭菜,等着女儿来吃。
说起来,在这个案例中这样的行为简直不像一个教授所为。然而,这却是一件实实在在的真事!舔犊之情,人皆有之。但是,过分地宠爱只能培养出软弱的“小绵羊”。而只有放手让孩子独立自主,才能培养出优秀自信的孩子。
在武汉,有一位明智的父亲。学校组织学生到离家30公里以外的森林公园活动,他为了培养女儿的独立能力,先教女儿记住从家里到森林公园的路线,再给她一张地图,然后要她一个人骑自行车去。孩子从来没有单独去过这么远的地方,作为父亲,与其他父母一样,当然也放心不下。于是自己也骑车跟在女儿后面,看到女儿不时停下来看地图找路,自己耐着性子默默地在不远处看着,当女儿埋头骑过公园大门却浑然不知时,也没有叫她,让她自己兜了一个大圈子再回到森林公园门口,虽然迟到了一刻钟,但这是她自己独立到达了目的地。回来后,孩子委屈地说:“人家都是由父母陪着来的,就我一个人孤孤单单地走。”经父亲开导,孩子由委屈而转为自豪,并说:“以后再远一点我也不怕了。”
通过这次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的独立活动能力,并使她在实践中增强了自信。
谢军是享誉世界的国际象棋大师,获得过多项世界冠军。她的成就令多少人羡慕,然而您知道吗,她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与父母给她独立自主的机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982年,谢军12岁,小学快毕业时,是升重点中学还是学棋,两条路任她选择。谢军和她的一家人,似乎都处在十字路口上,需要决定前进的方向。谢军在小学6年中,7个学期被评为三好生。学校当然要保送她上重点中学。这样品学兼优的孩子,谁见谁要。国际象棋的黑白格同样牵引着谢军和她的一家人。真是举棋不定。是走妈妈的路,将来进高等学府,还是当运动员呢?谁也拿不定主意。还是妈妈做主,她叫来了女儿,用商量的语气说:“谢军,抬起头来,看着妈妈的眼睛。你很喜欢下棋,是不是?”这是母亲对女儿选择道路的提问,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女儿将来命运的提问。家庭是民主的,对孩子采取了审慎的商量的办法,充分尊重女儿的意见和选择。谢军目光坚毅、严肃地看着妈妈的眼睛,坚定地说出七个字:“我还是喜欢学棋。”母亲得到女儿的回音后,她同意谢军的选择,同时又极其严肃地对女儿说:“好,记住,下棋这条路是你自己选择的。既然你做出了这个重要的选择,今后你就应该负起一个棋手应有的责任。”一个12岁的女孩能懂得和理解这段话吗?也许思维发达和超前的谢军,听懂了妈妈的话,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应该承认,母亲和女儿的这段对话,谢军会受益一辈子的。假如当初没有这段话,或者是父母包办决定女儿的前程,都不会有今天的谢军,中国也没有今天的国际象棋“女皇”。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形成了习惯,就不用别人督促了。习惯不是某种行为的偶然表现,而是一个人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并不是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它不仅关系到孩子生活是否舒适,也关系到孩子有没有自信心。具备生活能力的孩子,什么事情都会做,什么事情都难不住她,她的自信心就会很强。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事事不会做,处处有困难的孩子,不仅生活上会遭受许多磨难,还会逐步滋长自卑心理,以至在学习和工作中也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
时代的车轮已经跨进了21世纪,资格社会已经在向能力社会转变,呼唤能力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而我们的一些家长,仍然对孩子管得太多。幼年时期,家长管吃饭、管穿衣、管睡觉、管游戏;上学后管接送、管学习、管作业、管书包、管文具,一直管到上了中学、上了大学,把行李送到了宿舍以后还会依依不舍,甚至陪读。如此下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实践能力怎么培养?不退化才是怪事!
所以,为了孩子将来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家长们一定要大胆地把手放开,让孩子从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开始。
2
让女孩学会保护自己
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的最基本能力,也是女孩独立生活的可靠保障,它有助于孩子尽快摆脱父母的庇护,快乐自由的飞翔。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遭遇火灾、地震、雷电、狂风等恶劣的环境;难免会遇到电梯停运、地铁故障等意外事故;也可能会偶尔遇到各种潜在危险……如果面对各种危险和意外事故,孩子没有处理危险、逃离危险的经验,不懂得自我保护,慌乱无措,就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家长在平时就要防患于未然,加强对孩子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教育,提高孩子的随机应变能力。
如今的绝大部分家庭中,孩子几乎没有受挫的体验,也缺乏独立做判断和做决策的机会。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的一代人,以后如何立足于充满竞争的社会呢?又如何应付生活中偶发的挫折和意外呢?所以,为了孩子更好地发展,应从小就培养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养成自我保护的生活习惯。
比方说,在幼儿阶段,孩子刚开始学习用筷子吃饭,告诉他们不要把筷子叼在嘴里玩,防止不慎造成筷子伤到喉咙;出门时教孩子关好门窗,看煤气灶是否关掉,电源是否拔掉,水龙头是否拧紧,以免没人在家时造成意外……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事情的能力。
比如有位妈妈发现女儿从幼儿园回来后常常精神不振、神情不悦,孩子告诉妈妈,午睡时跟她睡一张床的小朋友一人占多半张床,挤得她无处安身。妈妈很心疼,但妈妈强压下让老师解决问题的想法,对孩子说:“是呀,中午睡不好晚上就玩不好了,这可怎么办?”
妈妈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学会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打消了孩子事事依赖家长的思想。后来,孩子想了一个办法,小朋友一侵占她的空间,她就偷偷去挠他的脚丫,等小朋友缩回身子,她就停止动作,如此反复几次,终于帮那个小朋友改掉了不良的睡眠习惯,也很好地保护了自己的正当权益。
家长要有意识地创设危险情境,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
教会孩子自我保护,提高她们的自卫能力,是为了让她们更好地自立于社会中。社会既不像孩子们想的那样是“一片净土”,也不像有些人觉得那样到处是尔虞我诈,所以危险的情况万一发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就需要家长平时要有意识地在现实生活中创设危险情境以供孩子从中学习应对的方法。比方说,对较大的女孩,要教会她在公共场所走失后,应怎样求助,什么样的人才是可靠的求助者;在学龄阶段,应教会孩子一人在家时,如有陌生人敲门该怎样应对;放学回家的路上,有陌生人要领自己“玩”该怎么办;并可有效利用媒体中的相关材料教会孩子应付突发事件,如地震、火灾等。
让孩子明白自我保护与以自我为中心的区别,使孩子在善于自我保护的同时,能够从小就勇敢而机智地承担起适当的社会责任。平时,可以向孩子提一些这类问题,然后一起讨论解决的方法。比如:“如果在公交车上,你发现了一个贼正在偷别人的钱包,应该怎么办才能既维护了正义又不使自己受伤害?”“如果有小朋友落水了,你又不会游泳,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既救了朋友又保护了自己?”2005年4月在石家庄市的民心河畔就发生过三个孩子相继落水身亡的事故,其中两个孩子都是为了救落水的同伴却又不得法而滑入水中的。所以家长应该提前做好预防教育,使孩子的应急能力得到锻炼。
教会受害受骗后的孩子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和自我救护,从而避免更严重的损失。
上海市有一七岁孩子,被拐卖三年后又自己逃回了家中。被拐卖过程中,开始时她拼死反抗,但得到的只是拳头和斥骂,后来她学“乖”了,嘴上叫着“爸爸”、“妈妈”,还帮着“家里”干活,照顾小弟弟,不再提回家的事,等时间长了,“家人”放松警惕后,她利用和两岁的小弟弟出去玩的机会,爬上火车辗转数千里,又回到了上海家中。
被拐卖当然是比较极端的例子,而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欺骗和伤害,因此对受过欺骗和伤害的孩子的心理疏导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受伤害后的孩子,心理上或多或少都会有创伤和阴影,从而使其变得敏感、焦虑、恐惧、多疑、自卑等。如上面例子中提到的那个上海女孩,在回家的路上,就连民警的帮助都不肯接受。家长应教会孩子认清现实,接受现实,并努力营造温馨、舒适、和谐、安全的家庭环境,来消除孩子的心灵创伤。逃避不谈不是最好的方法,应该在适当的时候与孩子认真交谈,并对其勇敢、机智的一面及时做出肯定,提高孩子的自信,并使孩子从中得到经验,避免以后发生类似的事情。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解开孩子的心结,使其能快乐、健康地生活。
另外,家长还应注意,在日常生活的意外中,家长应表现出应有的镇静、勇敢、坚毅等良好的个性以及灵活的应对方式,给孩子起一个好的示范作用。需要提示的是,“自我保护”中的“自我”既是个人的“小我”,也是集体中的“大我”,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还应提倡青少年相互保护,注意培养孩子的奉献精神。
3
自尊自爱的女孩,受人尊重惹人爱
很多女孩子渴望别人能够“怜香惜玉”,可是世人并不都如此,与其祈求别人来珍惜自己,不如自己来宠爱自己,自己维护自己。一个女孩子,要让自己的“美态”长盛不衰,必须要懂得自尊自爱。作为父母,无法给孩子天使的翅膀,但一定要给孩子女神的尊严。告诉孩子。不能自尊自爱,魔鬼会在瞬间将整个世界吞没。
自尊,它是在每个人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犹如一面旗帜,在人们的生活、工作、爱情之中,在人的精神和灵魂的最高处飘扬,它会一直伴随着历史的潮流向前。它在人的一生中占有崇高的地位。特别是女生,更应该学会自尊。
女孩子的自尊是心灵的保护层,一旦受到伤害,犹如树苗的表皮被剥去一样,树苗最后可能因此而枯萎。生活中,每一位父母都能或多或少地意识到培养孩子的自尊的重要,都知道要尊重孩子,宽容孩子,理解孩子,鼓励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但是当面对尊重、宽容、理解和鼓励等抽象词汇时,难免会迷茫,到底该怎样做才能保护和培养孩子的自尊呢?
要培养女孩子的自尊,使她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起“男孩子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的信念。因此,作为家长要经常分析并肯定她所取得的成绩,切不可对孩子说“你真笨”、“没出息”、“当初真不该生你”这样的话打击孩子的自尊。要鼓励她以最充足的信心、最饱满的精神、去战胜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培养孩子的自尊,可以从表扬孩子开始。
妮妮从小练习弹古筝,看到她小小年纪坐在那里有板有眼地“挑”“摸”着高山流水或寒鸦戏水时,妮妮妈妈心里总是美滋滋的,每每来客人时也总是让女儿为他们演奏一曲,并且在一边不时对孩子弹琴的姿势或指法“指点”一番。后来再来客人让女儿弹琴时,妮妮竟然倔强地不弹了,对妈妈说,我不想弹了,你每次都会挑我的毛病,还借此发挥,让我觉得很没有面子。
一语惊醒梦中人。妮妮所说的面子,其实就是孩子自尊心的外在表现,原来妮妮妈妈的“指点”竟然不自觉地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再后来,她和女儿约定,以后会顾及到她的“面子”,并适时地对她为客人弹琴等行为表扬几句,每每表扬时,妮妮妈妈和孩子都会相视会心一笑,并把这种表扬和快乐延续、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到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这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仅仅是因为妮妮妈妈适时地运用了表扬这个小小的手段。就是这个表扬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它比尊重更具体,比信任更浅显,比宽容更真诚,比鼓励更直接!
当然,父母不能一味地为表扬而表扬,把表扬教条化!当孩子做了错事,例如打小朋友,抢小朋友的玩具,很难和其他孩子友好相处等等,家长不仅不能表扬孩子,而且还要旗帜鲜明地指出她的错误,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万万不可培养女孩子骄傲公主的思想和虚荣的意识。如果把表扬教条化,给孩子错误的信息导向,就是害了孩子,很容易使孩子走向歧途。
引导、启发、鼓励女孩子学会“一技之长”,因为一技之长会使她领会学习的决窍和乐趣,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时,她才不会泄气,不丧失自信心。要鼓励女孩子去竞争,孩子面临的不是大锅饭,而是充满竞争的时代,作为家长应从小鼓励她们要与高手比上下,不能安于现状,不能满足现在的成绩,总是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要想方设法把别人的长处学到手,要有超越的思想,当然,学习也要量力而行,显然做不到的先不要勉强,以免起反作用。要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尤其是大一点的孩子最反感的是家长对她什么都要嘱咐几句,什么都不放心,结果弄得孩子手足无措,作为家长,最好不要影子似的跟着孩子,而要隔开一点,只有当孩子发问时才参与孩子的学习、生活等,这样才能提高孩子的能力。
激励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的关键,在于家长是否经常“鼓励”孩子的点滴成功;每一小小的优点会积聚成更多和更大的进步,使她尝到成功的喜悦。经常受到打骂和批评的孩子自尊心受到挫伤,总觉得自己不行,遇事躲避,失去锻炼的机会就会越加落后,越发不自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有一类人,例如,有的父母重男轻女,尤其是在多子女家庭中不能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受歧视的女孩,她自尊心的建立已经有了先天缺陷,容易产生自卑的潜意识。有的父母过分注重智育的价值观,使一些在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孩子抬不起头来,自叹不如他人,自我形象因而逐渐贬值与扭曲。还有的父母以“完人”自居,对待孩子始终居高临下,“就算你长到多大,在我的眼里你仍然是孩子,你不懂”,父母这种永远高居于孩子之上单行道的交流方式,不能对孩子以诚恳平等的态度相待,不尊重孩子的成长,无疑对孩子的自尊心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女孩子天生就有被关注、被爱、被认可的需求,如果她的感觉被忽略,不被重视,就会感觉到没有自尊或者自尊心受到伤害。表扬孩子就是抓住孩子生命中的亮点,把亮点放大,即把孩子做过的正确的事情反复放大,让孩子在内心里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平等地、正确地对待自己,承认自己,进而接受自己,喜欢自己,尊重自己,意识到自己的自我价值,孩子的生命之火被点燃,精神生命开始向外扩张,自然会转移到其他方面上去。表扬其实就是把孩子推向你希望的方向,给孩子以正推力。孩子在建立起自尊的同时,也会逐渐懂得尊重别人。
4
尊重女孩青春期的秘密
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喜欢获得专属于她们自己的空间和时间。父母不应由于孩子试图划出专属于她个人的领地而不安。这个专属的“领地”可能是她的卧室,与她的朋友结成的“秘密会社”,或者是她的个人日记。
或许,父母会认为偷窥孩子的隐私也是出于关爱孩子,但是对于这样的关爱,孩子们是万难接受的。某学生说:“我们都觉得,和父母的沟通往往是最困难的。我们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也了解他们对我们的爱护,但是侵犯我们的隐私只会让我们越来越不相信父母,恶性循环使我们之间产生更严重的隔阂。”这就是为什么父母的爱最终得不到孩子的理解的原因。
有些父母有意无意地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在孩子面前,他们总喜欢把自己摆放在至高无上的权威位置,他们从不顾及孩子的感受,认为子女既然是属于父母的,父母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处理他们的一切。他们随意去看孩子的隐私,去翻孩子的日记,结果导致孩子和他们的关系紧张,公然对他们表示抗议,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封锁。要不,怎么会有不少的初中生的家长常说:“现在孩子大了,我越来越不了解他们了,更不知道他们在想着什么。”
朱琳在妈妈眼里一直是个乖孩子,她也有自己的隐私,也藏着许多父母不知道的秘密。一天,妈妈在帮她整理房间时,无意间发现了她遗忘在书桌上的抽屉钥匙。平时,妈妈根本看不到这钥匙,她是朱琳的宝贝。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妈妈犹豫着打开了抽屉。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抽屉里全是歌星、影星的大头像,同学送的生日卡片,崭新的……妈妈不觉看得火冒三丈。她认为女儿还小,主要任务是学习,有如此喜好确实让人痛心。朱琳回来后,妈妈不问青红皂白地给她上了一堂“政治课”。朱琳被妈妈激怒了,说:“我为什么不能有隐私?请你尊重我的隐私,还我一片自己的天空。”她妈妈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侵犯,就痛打了她一顿。可是,朱琳一直不屈服,哭着对妈妈说:“你侵犯了我的隐私,我要告你!”妈妈觉得有些震惊,意识到私翻孩子的抽屉触动了孩子敏感的神经,于是向她说了声“对不起。”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逐步走向独立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会逐步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人,有权拥有和捍卫自己的隐私。父母教育孩子,不要只是一味地发掘孩子的隐私,就算无意中发现了孩子的秘密,也不可随意揭穿,否则,就会给孩子造成伤害,导致孩子不信任父母,甚至对抗父母。
有个正值青春期的女孩儿,学习成绩优秀,人也长得特别水灵可爱,对某个男孩儿有一丝隐隐约约的好感,就把这些秘密写在日记里面。不幸的是日记被父母看到了。开始,女孩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可是她的父母却采取了一种消极的伤女儿心的方式对待这件事,经常含沙射影地提到一些事。后来,女孩被一些冷嘲热讽搅得没有心思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这时,父母更是明目张胆地经常盘问女儿,比如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和谁在一起,哪怕是芝麻大点的事情也丝毫不放过,逼得女孩儿忍无可忍地“起义”了。此时的父母若是能理智一点儿,采取另一种比较柔和的方式方法与女儿交谈或许可以扭转这种局面,可他们却将女儿日记里的事拿到桌面上。女儿最终负气离家出走了,和一帮有问题的小青年在一起,靠做“小姐”挣钱度日。直到这时,父母才意识到错了,想再悔改已经来不急了。
其实,大多数孩子的隐私并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东西,只不过是孩子的一些思考和心里话罢了。当父母的应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孩子有秘密并不是一件坏事,孩子在儿童期间有秘密,说明孩子的内心世界很丰富,智商高,主意多;孩子在少年期有秘密,说明孩子正在从幼稚走向成熟,善思考,有独立见解,自尊心也在增强;孩子到了青春期有自己的秘密,说明他们已经开始以成人的眼光看待世界,尽管他们的看法还很幼稚,但应该给予尊重,这有利于增强他们走向社会的勇气。父母与孩子虽然有着与生俱来的亲情,但毕竟相差几十岁,彼此之间有着天然的“代沟”,如果用传统的眼光去看待和处理他们的隐私,不仅不利于缩短两代人的代沟,而且还有可能使两代人的隔阂越来越深。因此,做父母的要想真正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就必须首先尊重他们的隐私。
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隐私权。成人即使发现了他们的秘密,也不能虚张声势地抖搂孩子的隐私。否则,一方面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了自尊;另一方面,孩子会由此失去对大人的信任。所以,父母即使发现了孩子的隐私,替孩子隐瞒也未尝不可。如果有不良因素,父母完全可以通过举例、讲故事、做游戏等途径对孩子加以引导。相信只要过了青春期这段时间,孩子一定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让父母放心的。
王女士的女儿在上初中一年级时就十分明确地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发现了她的变化,王女士和先生都很高兴,因为这是女儿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一个毫无保留地在父母和他人面前诉说自己内心感受的傻丫头是不会成为成熟的人的。当时,女儿用的是王女士替换下来的写字台,王女士主动将写字台抽屉的钥匙交给女儿,让她学会保守自己的秘密。后来,女儿上了高中,又收到一些同学的来信,包括男生的信。王女士在教育女儿如何与同学搞好关系、与异性同学交往中应注意的问题时,还嘱咐她一定要妥善收好这些信件,不要遗失在外面,免得给自己和同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尊重孩子的隐私,教育孩子保护好个人的隐私,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重要内容。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应该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父母要想孩子尊重自己,就应该首先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隐私。如果孩子从小就受到尊重,就会懂得自尊,也会懂得怎样去尊重别人。
尊重孩子的隐私,教育孩子保护好个人的隐私,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重要内容。
5
开诚布公,跟女儿讨论爱情观
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被人爱,也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爱的人,这是人类情感的需要。处于青春期的女孩正是情窦初开的时候,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心,很乐意与异性交往。作为父母不能过多干涉女孩交异性朋友,但也不可不闻不闻。正确的加以引导,使女孩学到更多的东西,培养正确的爱情观,避免走入误区,才是最重要的。
进入青春期,女孩的性意识开始觉醒。青春期性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与异性交往中满足自己对异性的好奇心。正常的男女间的交往有利于互相了解,消除男女之间的神秘感,还可以得到智力上互渗、情感上互慰、个性上互补和学习中互激的作用。善于与异性交往的女孩往往是开朗、活泼、自信的,心理不受到压抑。但是一定要区分友情和爱情,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青春期的女孩对异性之间的交往是迷茫的。她们缺少人生阅历,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青春期的女孩最容易被误解,又容易出现“早恋”问题。当女孩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开始与异性交往,父母就会在心里着急:“会不会影响学业?”“会不会被别人欺负?”……这时父母除了关心女孩的学习外,还应该多与女儿交流沟通,告诉他们在青春期应该明白的道理。
珍珍的妈妈非常惊讶,没想到这次老师找她谈话,谈论的竟然是“早恋”这个问题,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听话、好学的女儿竟然“早恋”了。
珍珍今年上小学六年级,学习成绩也很不错,老师很喜欢她。老师在跟家长“汇报”这件事情的时候,拿出了指证珍珍的“证据”——几张纸条,是她和同座的男生相互写的,被老师没收而来。另外,据说有同学目击他们放学之后牵着手在路上走。“这么小就懂这些,不及早管以后可就坏了。”老师皱着眉头语重心长地对珍珍的妈妈说。
珍珍妈妈被老师的话说动了,生气极了,一种羞愧的感觉占据了她的大脑,她的耳边似乎都想起了街坊邻居在背后说着悄悄话:“她孩子这么小就早恋,怎么教育的……”带着这股怒火,妈妈回家狠狠地打了珍珍,珍珍哭得泣不成声。妈妈大叫着:“你要再敢跟那个男生好,看我不打断你的腿……”
这次“暴力惩罚”似乎起到了作用,老师说最近珍珍已经不跟那个男生说话了,放学也不在一起走了。可是,从这以后,珍珍的学习成绩却渐渐变差了,老师经常看到她上着课眼神却是直的,不管怎么跟她谈她都打不起精神来,人也消瘦了很多……一年多过去了,一天妈妈在一个胡同口里竟然看到了她跟一群社会“小混混”抱在一起,手里还夹着一根没有燃尽的烟……
这样的“悲剧”屡见不鲜,家长常常流着眼泪说:“我管她,难道管错了吗?”教育子女,是每一个家长的责任,当然没有错。可是管必须要看对象、分情况、选方法。青春期的女孩被异性吸引是这一阶段正常发展的结果,家长没有必要讲一些大而空的道理,去阻止女孩与异性交往或是谈恋爱,更不能像珍珍的妈妈那样用暴力来解决问题,不仅原来的问题没有处理好,反而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珍珍原先就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只要对她适度引导就能够让她意识到问题在哪里,强硬的管理反而会使珍珍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疏远与父母之间的距离。父母发现女孩有了“早恋”的问题,首先应该明白女儿为什么会“谈恋爱”。女孩谈恋爱是因为情感上的需要?还是因为生活无聊?或是想和家长、老师作对等逆反行为?
父母要对症下药,让女孩明白正确的爱情观。男女之间的友情是以友爱为出发点,是志趣相投的人之间产生的朋友之情。而爱情是以婚姻为目的的活动。爱情需要更多的真诚、道德、理智等为情感基础,同时也承担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
在女孩进入青春后,父母不要羞于和她谈论爱情,父母不要心里暗暗着急,或是旁敲侧击地去劝阻,或是不由分说地制止。父母和女孩需要开诚布公地沟通,为他提供一些知识。父母真的关心女孩的生活幸福、事业成功,就必须让他具备与异性交往的本领,教会女孩正确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
阳阳长得特别漂亮,性格也很开朗,每天都快快乐乐的,是个人见人爱的女孩子。不仅如此,她的学习成绩也很优异,从来不需要父母操心。
可是,最近妈妈发现,阳阳的成绩下降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妈妈发现有男同学喜欢阳阳。妈妈就问她,她也承认,但是坚决否认那是“早恋”。阳阳说:“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喜欢那个男孩,只是对异性交往很好奇。别的女生有男孩喜欢,自己也希望有男同学爱慕。”
妈妈听了,心平气和地告诉阳阳:“你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交心的异性朋友,说明你的情感发展很正常,而且妈妈很为你骄傲,因为有男孩子喜欢你,说明你很有魅力。”
阳阳搂住妈妈的脖子,开玩笑说:“那是,妈,这还不都是您教女有方的结果。”
妈妈接着说:“在妈妈眼里,你是优秀的,只有更优秀的男孩子才可以配得上你。妈妈希望你们两个的交往能互相促进彼此的学习,使彼此变得越来越优秀。”
阳阳亲了妈妈一下,说:“妈妈,我爱死你了!”当初学习成绩下降就是因为怕您不理解我,说我早恋,所以,思想上一直有负担。现在请妈妈放心,我一定会把学习再搞上去的!”
妈妈没想到,孩子居然把真心话都说出来了。
父母要明白青春期的爱情是不成熟的,但并不可耻。爱情教育不能只有说教,家长也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这样也会影响他们未来对爱情的态度。最好的方法是引导与讨论结合,从小就让孩子对爱情的问题有所认识,而这种认识随着她的成长不断深入,会形成她自己对于爱情的态度。
青春期孩子的交往往往是凭直觉进行的,是纯洁和美好的,对这种友谊父母应当格外尊重和鼓励。父母要告诉女孩,不要把异性视为特殊对象,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让女孩与异性的交往变得自然、大方、得体。父母对待女孩与异性交往要冷静,通过沟通来了解女孩的真实想法,防范女孩错误行为的发生。父母要提醒女孩与异性交往要特别注意分寸,不要过分热情,但要有礼貌;也要保持警惕,对待有不良动机的异性要采取防御行动。
女孩的爱情观或多或少会受到父母的影响,所以父母也要为女孩营造一个美满的家庭氛围。不论你们的感情怎样,哪怕已经打算离异或者已经离异,都不要忘记做到“相敬如宾”。至少要让女孩明白你们对爱情的态度是认真的,不是随随便便的,这会对女孩产生很大的影响。
女孩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压力相对来说低一些,不需要经历过多磨难。教她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舞文弄墨;教她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知书达理。这样培养出的女性品位不凡。女孩宠着养,就要从小开阔女孩的视野,增加她的阅世能力,从而大大增强她的见识。等她花一样的年龄时,就不易被各种浮世的繁华和虚荣所捕获。但女孩宠着养,不等于是溺爱。受父母溺爱的女孩,性格会刁蛮,爱耍“大小姐”脾气。女孩在家里父母把她当成是“大小姐”,而是有一天来到了社会上,没有人愿意忍受女孩的“大小姐”脾气。这样的女孩一点都不招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