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战士和苍蝇》一文中这样说过:“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竟不过是苍蝇。”这里鲁迅把“战士”和“苍蝇”拿来对照比较,尖锐地讽刺了那些诬蔑革命者的可耻奴才,坚决地支持了坚持革命的勇敢战士。
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通过比较可使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并且鲜明地表现出说话人的立场和观点。这就是对照。
闻一多先生在《最后一次讲演》中多次运用这种技巧,如讲到国民党特务暗杀李公朴,还嫁祸于共产党,并说是什么桃色事件时,闻先生说:“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把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和李公朴为革命而献身的光荣相对比,鲜明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爱憎感情。
战国时期,有一次齐宣王召见颜斶。
齐王对颜斶说:“斶,你过来!”
颜斶以同样的语气对齐王说:“王,你过来!”
齐王很不高兴。齐王左右的人指责颜斶说:“齐王是国君,你是国君的臣下,你这样跟齐王说话成何体统?”
颜斶不慌不忙地说:“我到国君面前是趋炎附势;国君到我面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齐王礼贤下士。”
齐王怒容满面,气势汹汹地质问:“到底是国王高贵还是士高贵?”
颜斶说:“士高贵,国王不高贵。从前秦国出兵攻打齐国,他们的军队路过士人柳下惠的墓地时,发布一道命令说:‘有到柳下惠墓地五十步范围内打柴煮饭,割草喂马的,杀无赦!’后来与齐国军队交战时,秦军又发布一道命令:‘有能割下齐王脑袋的,封地万户侯,同时赏黄金万两!’从这两道军事命令就可以看出,一个活着的国君的脑袋,还比不上死掉了的士人坟堆上的一根柴草!”
齐王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颜斶用同样的语气呼“王,你过来”,这是需要一定的胆量和气魄的。“趋炎附势”与“礼贤下士”的对照,说明他胸有成竹,同时把说话的基点放在国王身上,即为国王考虑,重视士人,兴国利民,可惜齐王仍不能体察其良苦用心,竟还要提出国王与士相比谁高贵的问题。士人墓的柴草与活着的国王的脑袋的对比,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有力地论证了他的观点。
在生活中我们将两种不同事物进行对比,通常是为了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将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比,往往是为了把事物说得更透彻、更全面、更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