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养生在于细节
32989100000276

第276章 23、秋季养生应防“秋燥”

秋季气侯干燥,空气温度较低,空气中相对温度通常在60%以下,甚至30%左右,而人的皮肤、黏膜等所需的相对温度大约是70%,低于这个数值,人便会感到干燥,呼吸道黏膜及皮肤水分大量散失,容易产生咽喉干燥、咽痒、干咳、嘴唇干裂、大便干结等“上火”症状。这就是中医所说的“秋燥”。“秋燥”是秋季干燥的气侯因素带给人的一种疾病。

中医学将“秋燥”分为温燥和凉燥。一般以中秋节为界线。中秋节以前,有暑热的余气,天气晴暖而干燥时,多出现温燥;中秋节之后,久晴无雨,气候寒凉渐重时,多出现凉燥。

温燥,有发热,轻度怕冷,干咳无痰,咽喉肿痛,口鼻干燥,口渴心烦等症状。

凉燥,有怕冷,轻度发热,头痛,鼻塞,咽喉发痒或干痛,咳嗽,口干唇燥,舌苔薄白而干等症状。

“秋燥”是一种“上火”的疾病,能够影响患者的生活、学习、工作。因此,应该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秋季防“燥”,是秋季养生的重要一环,其简单而有效的防秋燥措施有:

(1)注意饮食营养,多吃有利于养阴清燥的食物,如新鲜绿叶蔬菜、黄瓜、橙子、胡萝卜等。还可多吃有防燥作用的粥,如山药大枣粥、栗子粥、梨粥、胡萝卜粥、玉米粥……

(2)加强锻炼,以增加体质,提高肺的生理功能及身体耐受能力。

(3)保持科学的生活规律,早睡早起,按时作息,避免熬夜,定时定量进餐,不为赶时间放弃一顿,也不为一席佳肴而暴饮暴食。

(4)营造温度适宜的小环境。如在室内养些花草,经常洒水,以调节空气温度。

(5)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受到刺激而“上火”。

(6)不宜多吃辛辣食物、喝酒、抽烟,应注意保持口腔卫生,经常漱口,多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