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战胜癌症需“三防”:你不可不懂的癌症三防知识
32987100000020

第20章 癌症的药物治疗(化疗)应与时共进的向靶向治疗迈进

1.药到病除,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肿瘤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的复杂性。特别是近年来病毒病因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提示肿瘤是一类引起细胞遗传变异的疾病,因而可能通过化学药物,在分子水平上加以纠正或阻断,从而制服癌症。

2.肿瘤的转移和乏氧细胞的存在,使手术或放疗受到限制,也常常是这两种治疗失败的原因。某些肿瘤具有多点起源并能在早期患者的血液或淋巴液中查到瘤细胞,因而医学工作者认识到必须寻求有效的全身治疗方法用以解决这一难题,这对控制和治疗癌症至关重要。

3.在治疗肿瘤的实践中,人们已逐步认识到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故应重视整体的治疗。祖国医学应用扶正培本的治疗原则,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以抑制肿瘤发展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因此,研究中医中药在药物抗癌治疗中的作用,提高治疗效果,也已提到日程上。

中医的扶正培元和同病异治的个性化治疗已成为治疗进步的象征

4.近年来,通过药物治疗使某些肿瘤,如滋养叶细胞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睾丸精原细胞瘤、恶性淋巴瘤,尤其血液肿瘤,可以达到根治效果。对其他实体癌,特别是亚临床病灶的治疗和防止肿瘤复发,提高远期治愈等方面大大提高了药物治疗的实用价值,所以药物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独立学科,在提高对肿瘤根治效果和减少并发症方面已有巨大的进步。现在靶向治疗也是由药物治疗方面开始,对化疗敌我不分的误解予以更新。随着科学的演进和现实,靶向和导向治疗的完善应用,化疗药物将与时共进的予以正视。

明确肿瘤化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是化疗方案的设定和医患共有的优选需要

为了充分发挥药物治疗作用,减少对机体的损害,如何正确使用药物非常重要,在制订治疗方案时更应考虑下述情况:

一、化疗适应范围与注意事项

1.患者方面:用药前充分了解机体状况,营养状况,骨髓造血功能,肝、肾功能以及其他治疗如手术、放疗、化疗的时间、疗效和毒性反应。并调动患者积极性,取得良好的配合。

2.肿瘤方面:肿瘤病理类型、生长特性、瘤床情况、肿瘤侵犯范围、临床分期,了解这些对药物选择有重要意义。

3.药物方面:根据药物作用机理,细胞动力学特点,选择对该肿瘤敏感的药物或几种药物联合应用。合适的给药途径、用药方法、耐药性选择和剂量问题已成为化疗的主线。

总之,在化疗中必须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因人、因时、因地的个性化原则并能根据患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的治疗方案。可参阅2009年出版《肿瘤诊断防治与康复》一书的治疗章节中对于攻、补辩证关系得的讲解,恰如其分地选择良好方案,既能消灭癌症,又能保护机体。所以适应证的选择,是正确运用化疗抗癌重要一环。肿瘤化疗大体可有以下几点原则:

(1)根治性治疗:目前根据细胞增生动力学,合理使用各种抗癌药物,采用大量、间歇、联合用药和序贯治疗方法,如绒癌、伯基特氏淋巴瘤、急性白血病等已获根治机会。对这些增生周期与倍增时间短的肿瘤,如能在两个分裂周期内反复给6次药物对癌细胞进行杀伤,可使绝大多数癌细胞死亡,余下的少数癌细胞再用免疫疗法消除,这样治疗可使病人获得根治机会。例如绒癌增生周期为144小时,如48小时给药一次,在两个增生周期时间,即12天内可以反复杀伤6次。而由于间隔48小时,正常骨髓细胞可以比癌细胞得到更好的修复,便于机体抗击耐药和药物毒性,肿瘤细胞却被置于根治性毁灭。

(2)药物性综合治疗:中、晚期病人进行化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减少癌细胞数量。由于这些病人机体已发生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各方代谢出现紊乱,所以只能用小剂量化疗,通过较长时间的用药,反复杀灭一定量的癌细胞,达到延长生命或带瘤生存之目的,更重要的是以药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以期进一步争得根治时间。

(3)放疗前、中、后用药:放疗前用药可使肿瘤缩小,减小照射范围;放疗中用药可提高放疗敏感性;照射后用药可消除位于照射野外的亚临床病灶。其中术前化疗也已列入新辅助治疗主线。

(4)手术前、中、后用药:术前用药目的是使不能手术者,获得手术机会;术中用药是为了消除手术时逸入血中的癌细胞,达到局部化疗目的;术后用药则为了消除手术范围之外的亚临床病灶。

(5)局部药物灌注:是对手术不能切除或放疗后又复发的病人。且不耐全身用药的患者施用。

(6)化疗效果明显的条件是:细胞增生快且敏感的肿瘤,如绒癌、淋巴瘤、白血病等,要有可靠的测定到残瘤细胞方法和较好的支持治疗。但放疗、化疗联合应用时,必须注意二者对正常组织之毒性相加作用。

二、化疗不适应的指征

1.营养状态差、恶病质。

2.白细胞低于4000/mm 3,血小板低于1×105万/mm 3或低蛋白血症。

3.肝肾功能不全。

4.长期呕吐、腹泻。

5.长期使用皮质激素。

6.对骨组织曾进行广泛放疗或广泛骨转移。

7.曾做过肾上腺或脑垂体切除。

三、禁用化疗指征

1.生存时间估计小于2个月。

2.严重贫血,白细胞3000/mm 3,血小板5万/mm 3。

3.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肿瘤化疗的常用方法

化疗的用法是病人接受药物治疗的重要途径,病人不仅要知道还要掌握它。因为饭要自己吃才能维持生命,药要自己用才能治好病。

一、给药途径

1.全身用药:有口服、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等途径。

2.局部用药:胸、腹腔及心包腔内注射。约30%晚期恶性肿瘤可能会发生胸、腹腔及心包腔癌性积液,可将适于胸、腹腔内注射的抗癌药物,直接注入腔内,以求治疗。

3.脊髓腔内注射:氨甲蝶呤或噻替派等大部药物均不能通过血脑屏障,而进入脑肿瘤组织中。因此,在治疗有脑症状的白血病时,往往在血象已改善之后,而脑症状反而加重。故有人用氨甲蝶呤或噻替派行脊髓腔内注射以达到治疗目的。

4.膀胱内注入:可应用于膀胱乳头状瘤,肿瘤体积较小者。方法是先放置导尿管,用生理盐水冲洗膀胱,放尽残余水分。通过导管将抗癌药注入膀胱内,以达到治疗目的。

5.动脉注射:主要适用于一些不能手术且又比较局限的肿瘤,如头颈部、四肢和盆腔的肿瘤。一般根据肿瘤血液供应情况,选择适当的动脉,将抗肿瘤药物注射在供应肿瘤所在区域的动脉的近心端。这样,使药物能很快地直接作用于肿瘤和附近组织,提高了局部药物的浓度,减少了全身反应。如肝动脉插管治疗肝癌,颈外动脉插管治疗头颈部肿瘤等,介入治疗也是一种常用方法。

6.肿瘤内注射:此法是将抗肿瘤药物溶解后,注射在肿瘤内,如5-氟尿嘧啶宫颈癌内注射,可收到一定效果。作者曾试用中草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夏枯草等混合制剂做肿瘤内注射,初步可见注射部位肿瘤有退化现象。笔者40年前创用肿瘤局部化疗收效甚大,如一例晚期不能切除的肺癌,局部化疗后已健在达36年之久,另一脑桥肿瘤化疗后健在20年等不少相似病例。

7.半身阻断血循环给药法;此法简单易行,适于头颈部、胸部和上腹部恶性肿瘤,阻断后可减少下半身化学药物的影响并加强上半身的药物浓度。笔者自40年前利用此法,颇显效益。

8.导管化疗:在放射线引导下将导管引入任一部位进行靶向治疗。

其他还有区域灌注及组织内埋藏等给药方法,前者复杂不便推广,后者仍在动物试验及少数病例试用阶段。

三、抗癌药应用的并发症

1.感染:由于化疗对免疫和骨髓有抑制作用,较易发生感染,甚至有致命危险。应加强预防措施,并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给予免疫球蛋白补剂等。

2.出血:主要是由于药物造成血小板低下和其他凝血因素的影响所致。

3.穿孔:肿瘤侵犯空腔脏器,如小肠恶性淋巴瘤,化疗过程中如显效太快可引起穿孔、出血。因此对这类患者应适当缓慢给药。

4.尿酸结晶:敏感肿瘤在大剂量治疗时,由于肿瘤崩解,尿酸排出量增多,严重时可在肾小管、肾盂内结晶沉积,导致急性肾衰竭,引起尿闭、尿毒症,甚至因此而死亡。预防措施是多饮水,必要时由静脉输液,保持尿量,给予碱性药物和别嘌呤醇。笔者曾在一些病例治疗中发现尿酸结晶沉积,例如阴茎癌、卵巢癌、淋巴瘤等病例,经用抗癌药后出现肿瘤崩解产物所致尿毒症,由于发现及时,并经大量补液及相应措施处理后转危为安,而获痊愈,故用抗癌药时不可不慎。

5.血象改变:血象降低是最常见的化疗反应,笔者40年前起开始应用自研中药“补血汤”已获显效,正在广泛应用。对出现严重血象变化的病人,必须无菌隔离和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如用大剂量抗癌药至血象严重低下时,不仅要极力纠正血象,而且同时要每日严格消毒,包括饮食和一切用品,以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