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使领导者与下属座谈时取得满意的效果,根据上述基本要求,在语言上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引导,不要训导
领导者与下属座谈,是为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办事。因此,领导者在座谈中,既不能放弃领导,又不能摆官架子,应该尊重群众、理解群众、依靠群众、信任群众,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即使是对需要引导的问题,也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不能采取训斥、指责的神情和口吻。
但是,生活中也确实有这样的领导者,他们往往采取“命令式”、“训导式”、“吓唬式”、“讽刺挖苦式”的方式谈话,群众很不买他们的账。普列汉诺夫是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工人们十分钦佩他的才华和知识,都想来同他谈谈工人的理想和俄国的前途。他似乎也愿意跟工人说话。但是,不知为什么,工人们见到这位出色的理论家之后总感到有种“隔膜感”和“距离感”,当工人不同意他的见解,试着陈述自己的意见时,他就会“交叉着双手”,显出高傲的样子:“你的爸爸妈妈还在桌子底下爬的时候,我就……”这样官腔十足、盛气凌人的语言,终于使他逐渐失去了听众,失去了人民。
大话、空话、官话,说到底,都是不实事求是、不解决问题的废话。领导者在座谈中如果说大话、空话、官话,必定使自己脱离群众,助长官僚主义,难以做好工作。
(2)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在座谈中,群众往往要向领导及领导机关提出建议、提出要求,或提出批评,而且接着又往往有这样一步:我们想听听领导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态度,要求领导给予答复。可以说,这些做法,都是正当的,绝大多数群众是从关心革命事业出发的。领导者对群众的这种热情要给予肯定和保护,对群众提出的问题,态度要虚心,观点要明确,不能遇到问题绕着走,躲躲闪闪。在语言中,切忌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群众所提的问题,能够马上解决的,应给以肯定明确的回答,不能马上解决的,把道理和情况讲清楚;自己不了解情况需事后做调查才能下结论的,也如实讲出。对于根本是非问题,更不能支支吾吾,不置可否。在语言表达上,少用“说不清”、“不好说”、“大概”、“也许”、“可能”等词语,也不能绕弯子,绕了半天,不接触实质问题。当然,有的问题,不好直截了当地说“好”与“不好”、“行”与“不行”,有时也无妨巧妙回避,但这毕竟是极少出现的,尤其在同群众的谈话中应更少地出现,切忌用“外交辞令”搪塞群众。只要领导者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有向党、向国家和向人民负责的精神,群众是会通情达理的。
(3)不能东拉西扯,言不对题
文章有主题,座谈也有议题,有一个中心。写文章有“切题”的讲究,座谈也有围绕议题来进行的要求。领导者在座谈中的语言,应是有感而发,有的放矢,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诱导性,启发大家围绕中心探讨问题,切忌把话说散了,东拉西扯,言不对题,甚至把座谈会搞成了像茶馆一样东拉西扯的“神仙会”,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传闻轶事,道听途说,全部扯进来,却把主要议题丢在一边,把群众要求解决的重要问题丢在一边。领导者应该注意避免这种失误。除了事先明确议题,多做准备之外,会上要注意在语言运用上正确发挥导向作用。
(4)不能把空气搞得太紧张
领导者与下属座谈,目的是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走群众路线,群策群力,把事情办得更好。这就需要发扬民主,有一种民主的气氛,让大家畅所欲言,把座谈会开得生动活泼。领导者切忌高高在上,一副威严相,弄得会场气氛紧张,人人谨小慎微,生怕说错半句话。为了打破沉闷气氛,消除沉寂状态,领导者可在表情上、语言上表现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来,带头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的氛围。1958年9月的一天,毛泽东在上海接见《新民晚报》总编赵超构。一见面,毛泽东就向在座的人介绍说:“宋高宗(赵构)的哥哥来了。”这句幽默诙谐的话使得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赵超构当然也就不感到拘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