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养生八法:健康长寿的保健秘诀
32966600000122

第122章 秋季进行药补,但不盲补

秋季滋补中药

到了深秋,雨水渐少,燥气渐增,天气转凉,人体气血开始内收。因此说,秋季为收藏季节,人体也宜收敛,故秋季药补应以清润为主,辅以补养气血。

适合秋补的药物有:

1.清润秋燥药

秋燥有温燥、凉燥之别,在用药上应予以区分。

沙参:性味甘、微寒,功效为养阴清肺,利咽喉,祛痰止咳。凡属寒痰咳嗽,或风寒咳嗽,咳有白色清痰者忌食。在服用中药藜芦时,忌食沙参。

天冬:性味甘、大寒,滋阴润燥、清肺降火、生津止渴。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忌服。

百合:性味甘,微寒,功效为滋阴润肺、清心安神。风寒咳嗽,中寒便滑者忌服。

2.养阴滋补药

在秋季,应养阴滋补肝肾,因为秋为肺所主,滋补肝肾,可调理脏腑之间的平衡。

女贞子:性味甘、苦、凉,功能滋补肝肾,养肝明目。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不宜服用。

生地黄:性味甘、苦,功能清热,凉血,生津,滋阴。脾虚泄泻、胃虚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

玉竹:性味甘苦、微寒,养阴润燥,生津止渴。脾虚便溏者及痰湿内蕴者禁服。

3.益肺润燥剂

雪梨膏:由大雪梨制成。功能养阴润肺,清燥止咳,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

枇杷膏:由枇杷叶制成。功能清肺润燥,止咳化痰,适用于肺热燥咳。

二冬膏:由天冬、麦冬制成。天冬功在肺肾,麦冬功在肺胃,二药合用,互相协同,相互补充,养阴润肺,祛痰止咳。

秋季不可盲目药补

立秋之后,人们容易出现倦怠、乏力等症状。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必要。但进补不当会伤身。秋季进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进补

很多人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其实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因为任何补药服用过量对身体都有害。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2.分清虚实

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加油”。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养生保健要区别用膳对象: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

3.对症药补

阴虚体质的人偏瘦,经常潮热、盗汗,手脚心发热或常有咯痰不爽的情况;阳虚体质的人常常偏胖,手脚冰凉,畏寒,面色白,吐痰稀白。阴虚体质忌补阳,阳虚体质忌补阴,如果误补,只会有损健康。因此,在进行药补时一定分清对象和适应证,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

4.外感不宜进补

患有感冒、发热、咳嗽等外感病时,不要盲目进补。中医认为,在外感病症时的治疗应以发散表邪为主,如果盲目进补,会将外邪逗留在体内,进而会使病程延长,或导致其他疾病。

5.忌药食相冲

进补时要注意补药和食物的“性味”不能相冲,如服用含人参的补药时不能吃萝卜,服用滋补品时不宜吃具有寒凉泻下功能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