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养生八法:健康长寿的保健秘诀
32966600000120

第120章 谨慎起居:别让寒气找上你

秋季莫受潮凉

中医认为,人之所以患病可分为外因、内因两个方面。从外因讲,当气候的急剧异常变化,超过人体的适应时,就会成为致病的条件。侵犯人体而引起疾病的发生,这叫“邪气盛”。从内因讲,是人体由于某种原因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这叫“正气虚”。

由于初秋的雨水多,湿度大,白日气温较高,但夜间却明显降低,人体抵抗力会明显下降,疾病容易侵入体内。秋季人体很容易受外因影响而导致疾病,因为秋季是“寒将来,暑方往”的过渡期。处于气候的这种变化时,人们应该顺应其变化,加强锻炼,保持精神宜畅,情志宜静,做到“使志安宁”。

此外,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睡眠的最佳时间为晚22时至次日晨6时,秋季睡眠时不要因贪凉而引起感冒和关节疼痛。如果平素胃肠功能差,感受潮湿,胃胀及腹部会出现胀满、不欲饮食、恶心、呕吐、四肢沉重等症状,需及时治疗,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秋冻从薄衣御寒开始

立秋之后,天气渐渐变凉。有的人怕受凉感冒,早早地穿上厚衣服。其实,秋天天气还不太冷,经过一个炎热的夏天,身体的内热也该疏散了,而大多数健康人,自身有耐寒能力,此时,正是提高身体素质好时机。

古代就有“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的说法。秋季采用薄衣御寒既顺应了自然气候(包括居室气候)的需要,又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预防疾病,自我保健的作用。

立秋之后,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马添衣加裤,把自己穿得严严实实。秋季应尽可能地晚一点增衣,能穿短袖衬衫,尽量不要穿长袖。当然,“薄衣御寒”也不能过于单薄。到了深秋时节,气温很低,就不能在遵循“薄衣御寒”的保健方法了。

“秋冻”也应因人而异,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条件即抗寒、抗病能力量力而行,不可急于求成。秋季,通过对外界气温突然变化的逐渐适应,可提高儿童肌体的适应能力,使自身抗病能力不断增强,可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各种疾病的发生。

因为深秋气候多变,秋冻更要谨慎。因为这种天气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如果不加小心就会引发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甚至还会使脑血管破裂引发中风,危及生命。

秋季健身要当心

1.防秋燥:秋天气候干燥,易引起咽喉干燥、口舌少津、嘴唇干裂、鼻出血、便秘等症。对于运动者来说,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

2.防感冒:秋季运动时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锻炼时不宜一下脱得太多,应待身体发热后,脱下过多的衣服。锻炼后切忌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着凉。

3.防运动过度:秋天是锻炼的好季节,但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此时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多变之秋防贼风

到了秋季,天气变得凉爽,人们室外活动也变得多了起来。有些人每当大汗淋漓时,便以脱衣驱热,甚至赤膊上阵。更有有甚者,秋天夜晚,凉风习习,有些人仍会开窗入睡,或露宿室外。

其实这些作法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以上作法极易受“贼风(外邪)”侵袭,从而会引发偏头痛,甚至发生口眼歪斜流涎。身体受风邪入侵,在腹部,会引发腹泻,在肌肉处易引起紧张性收缩状态,引发全身酸痛,困乏无力。

因此,防范“贼风”侵袭很重要。秋季适当地冻一冻,既是抵抗“贼风”的有效措施,也是为寒冬作的适应性准备。但老人、婴幼儿及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则不宜参与“秋冻”行列。

当然,要防“贼风”,我们还要注意适时增减衣服,入睡盖被,不要过早地脱单换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