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有趣的中国太子
32960500000028

第28章 追谥为让皇帝的太子——李成器(4)

本书所罗列的太子们,并非都死于宫廷斗争,可他们既然身在宫廷里,难免会有宫廷斗争的阴影笼罩着自己。只不过他们离开人世早了些,而没有作茧自缚罢了。

历史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如果你看这些人的生时与死后,就可以得知,历史其实就是在和人们开着一个恶毒的玩笑。先是给了这个朝代和后人一个大的希望,然后将这希望打碎。我们无法阻止这些人没有登上皇位的结果发生,当我们思考他们为什么没有登上皇位时,却发现事情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死了。但又不简单,因为他们死得都很蹊跷,都让人们可惜,为什么要去死。

人的出生的确无法选择,这可能就是作为太子,其实无论你做太子时的表现有多么好,无论朝野对你的期待有多大,你终归只不过是一个太子。对本书中这些正统太子来讲,从太子到皇帝这条路是非常漫长的,因为他们太正统,他们没有那么多心机来思考如何尽快地得到皇帝之位,他们只靠修身与等待。

他们对皇位的态度与其说是等待,倒不如说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这样一种人生态度的豁达,以及他们对太子教育的全盘吸收,他们登基后,无论如何都会是一个好皇帝。

可事实却是,他们没有成为皇帝。如果真的不能解释这种可悲的现象,那么,我们倒不如说,是上天让他们下凡给了他们所在朝代一个大的希望,给了朝野人们一个大的期待,然后又微笑着把他们收回。

下辈子,他们就可来到人世,成为明君!

勇于承受一切,死后荣光

李成器跟随父亲多年,一直承受着父亲所承受的一切,他不如李隆基的性格果敢坚决,并且从小就认为天下是李家的,即使武则天在位那么多年,李隆基从没有放弃过对李家江山的复兴念头。可李成器不一样,这个六岁就被立为皇太子、仅几年后又被降为皇孙的孩子在经历了巨大的波澜后,对政治这种东西似乎已经厌恶了。即使没有达到厌恶的程度,也可能跟他父亲一样,达到了可有可无的程度。

孔融四岁时让了一个梨,被传诵了几千年。而唐朝中期的李成器,后称李宪,把将登皇位的太子之位让给了李隆基,却少有人知。倘若将这两个人所让之物比较,就能得出一个很不好的结果来:水果要比江山重要。孔融让梨,得到的是大人们“真乖”的称赞;李成器(也即李宪)让江山,得到的是李隆基的感激涕零。李成器死后被封为“让皇帝”,这三个字不仅仅是对他审时度势的认可,也是对他仁义的肯定。与他的祖宗李世民相比,他真是一位可爱而又可敬的人。他这一让,让出了大唐中兴,让出了宫廷兄弟情深的楷模。

大唐帝国的皇帝李隆基在741年的那年冬天,一直心神不宁。这一年,长安城里的气温比往年要低很多,大雪纷飞,皇城里的每一个屋子都在日夜不停地供暖。但李隆基还是感觉冷,这种冷是因为心神不宁而对温度没有一丝感觉所致。六十三岁的大哥李成器已经病了很久,而入冬以来,由于天气恶劣,病情突然恶化。李隆基与他的兄弟们几乎使用了巫术来给大哥祈福,但李成器的病丝毫不见好转。

这年的十一月,天寒地冻里,李成器还是自然而然地走了。走时没有一点痛苦,据照顾他的太监报告给李隆基说,他走得很安详。一听到这句话,李隆基可不安详了,几乎是歇斯底里地号啕起来,任谁都劝阻不住。

五十六岁一个老头,且是一国之主,哭起来居然像个孩子,不累不罢休。过了很久,他明白了即使再哭上十年,哥哥也不会再复活了,才在别人的安慰之下擦干了眼泪。哥哥生前大仁大义把太子之位让给自己,在他死后,自己应该做点什么。对于一个死人而言,做什么恐怕都于事无补,但对活着的人来讲,起码是一种心理上的平衡,更是一种安慰。

随后,李隆基下诏:“能以位让人,有上古之高风。生则成全其气节,死当表彰其贤德。按谥法推功善尚曰‘让’,德性宽柔曰‘让’,敬追谥为‘让皇帝’。”其安葬礼仪完全按照王礼安葬,墓称为惠陵。

不久,李成器的儿子上表恳辞,表示如果父亲泉下有知,肯定不会接受此帝号的,请皇帝收回成命。李隆基告诉侄子:你父亲得此封号是理所应当的。

下葬遣金,父子友爱

紫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仆射、摄太尉、上柱国、许平县开国侯耀卿,“奉霄载奠祖筵,以申天伦之感也”。又令词臣,将此事叙于典册,以教后人知。

根据历史的记载,唐明皇李隆基是个半截皇帝,上半截时把大唐捣鼓得很像模像样,下半截时把大唐折腾得一蹶不振。其英明程度之高让人惊叹,其昏庸程度之深,让人更是张口无言。当这样一个人处在英明与昏庸之间时,却为了一个哥哥几乎是求生不得。这很让人琢磨不透,皇帝从来不缺少兄弟姐妹,也正因此,大多数皇帝总觉得自己的兄弟姐妹太多,所以,都抱着宁少勿多的心态而杀之,凌辱至死。

但李隆基却是一个另类,他非但没有对兄弟姐妹们进行屠杀,反而做得要比平民百姓好出很多。李隆基曾经让人制作了一张大被子和一长枕,每当冬天时,便和李成器共一被、共一枕。在今天看来,两个大男人在一个被窝里总有点暧昧。许多人会想,李隆基这是在作秀。但即使是作秀,倘若不是兄弟情深,也不可能作秀二十多年。由此可知,李隆基对李成器的友爱之情是发自内心的。

李隆基登基后,由于李成器当初的太子头衔依旧还留在人们心中,所以,关于李成器的种种谗言竞相传到了李隆基耳里。可李隆基根本就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上,反而对李成器友爱有加。他曾经跟李成器和另一位兄弟说,“魏文帝曾写过一首诗:‘西山一何高,高处殊无极。上有两仙童,不饮亦不食。赐我一丸药,光耀有五色。服药四五日,身轻生羽翼。’我现在还认为这个世界上是有这样一种药的,吃了他就能如老鹰一样在天上飞。可我现在觉得就在飞,因为你们就是我的羽翼。魏文帝的兄弟曹植有超世之才,却被自己的兄弟文帝不重用而活活给憋死了。而没有了兄弟的文帝却被司马家夺走了天下,这难道就是文帝所谓的神丸之功效吗?从古至今,家族和睦才是永世太平之根本。这就是我的神丸,今天分与二位兄弟,我们大家同吃,同保高龄,直到永恒。”于是,三个人就把这根本没有的神丸吃进了肚子里,吃进了心里。

唐睿宗共有六个儿子,最小的一个很早就去世了,故李隆基与其他四位兄弟一向以“五王”著称,分院同居的住宅则称“五王宅”。李隆基继承帝位之后,将原在兴庆坊的旧宅改为兴庆宫,但仍在此宫的四周为其两兄、两弟建造王府,以便于弟兄间的亲密往来。

据说,李隆基先生经常登上这一楼阁,欣赏诸王府中的音乐之声。有时候,他召集诸王前来楼上欢聚,玩耍嬉戏,谈笑风生。有时候,则亲自前赴诸王府第,赋诗饮酒,赏乐观舞,赐财赠物。诸王每天在侧门朝见玄宗,回去之后,就鼓乐齐鸣,开怀畅饮,或者击球,或者斗鸡,或者到近郊狩猎,或者在别墅行乐,终年如此,几不间断。而与诸王一起游乐的,颇多宫中的太监,显然表明帝君在时刻关心着他们。有一次,有人向玄宗报告说,宁王李成器,在酷热的夏日里尽管汗流如注,却仍然击鼓不止,而所读的书则多为来自域外的乐谱。李隆基听了,大笑着称赞道:“身为天子的弟兄,就是应该这样尽情享受啊!”人们闻言,都对李隆基的“友悌”之“德”肃然起敬,盛赞李隆基的“友爱之情”超过近古帝王。李成器更是以其过人的品格深受李隆基的敬重,在李隆基因谗言杀太子等三个儿子时,在他册立杨贵妃等家庭事件时,他都要征求这位大哥的意见。

李隆基与李成器的友爱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但并没有成为榜样,在他们之前,有兄弟相残,在他们之后,有兄弟喋血。清人何亮基说,宫门喋血千秋恨,何如人间作让皇。

可世间又有几人能舍得把本该是自己的东西让给别人呢?即使他明知道别人得到这样东西后会比自己拥有时更能彰显东西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