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之地,无论皇帝多么英明伟大,总免不了成为是非之地。郭皇后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而这种担心,她时刻都要在刘秀面前表现出来,可表现的手法几乎愚蠢到家。她认为皇帝不宠爱自己,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她认为皇帝不宠爱自己就会波及刘强的太子之位。一旦刘强的太子之位不保,她这个皇后就更不用说了。她屡屡在刘秀面前大肆放刁,并中伤阴丽华。
很识大体的阴丽华为了平息这种家庭矛盾,主动移居洛阳外的宫室居住。但这一举措并没有让郭圣通安静下来,她反而觉得阴丽华这是在演戏给刘秀看以博得刘秀的同情。她把这种怒火发泄到了其他妃子身上,这种种举动真让刘秀有废她之心。但是,光武帝刘秀始终没有这样做,他只是尽可能地隐忍。刘秀越是如此,郭圣通越觉得刘秀是做了亏心事,到后来,郭圣通几乎疯了,对刘强以外的刘秀的孩子态度极端恶劣,乃至,这些孩子一见到她就如老鼠见了猫一样。刘秀觉得自己忍受得已经仁至义尽,终于,在公元41年十月十九日这一天,下了一纸诏书:“皇后郭圣通,总是满脸的苦大仇深,屡次违背我的心意,不可善待非她所生的孩子。宫廷之中,谁看见她就如同看见了老鹰一样。到了今天这步田地,她已经不具备母仪天下的条件了。贵人阴丽华本是乡间良家女子,在我当平民的时候就嫁给了我。如今就因为皇后的恶劣表现,我们已经三年没有见过面。她的品性,足以母仪天下。对于我和新任皇后来说,是人生和家庭的不幸,更不是国家的福气。谁也不准上书祝贺。”
如果史书记载无误,那么,关于郭圣通,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评价来:患了一种很严重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在无中生有、害怕、性情暴躁,以致不能正常思考。
我们来看,从其立为皇后的25年到被废的41年,共在皇后之位上十六年,这十六年时间里,她无时无刻不在对刘秀进行百般刁难,并把这种愤恨发泄到其他人身上。略正常一点的人就该明白,如果有人用十六年时间对你百般刁难和责难,并且在你面前总摆出一张驴脸来,你的心情会怎么样?何况是皇帝,有着生杀大权的天下之主。
在她被废后,阴丽华和刘秀总觉得对不起她。其实这种对不起的背后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太子刘强。在母以子贵的社会里,母亲被贬的下一步就是儿子被黜。可刘秀实在找不出任何理由来废黜太子而改立阴皇后的儿子刘庄。
况且,他也从来没有想过要这样做。朝中大臣们也没有谁拍皇后的马屁而上疏请求改立太子,一切似乎都显得那么平静,就仿佛根本没有废后一事,仿佛刘强还有一个皇后母亲坐在刘秀身边一样。但这种安静终于被打破了,打破它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刘强自己。
心理与生理上的折磨
在东海王刘强病逝,年仅三十四岁。他在遗嘱中说自己不注意身体而得了重病,让父亲和母亲为之担心。从各种零星的史料来分析,刘强对自己的身体是很在乎的。在东海国的六年时间里,政事上有郭竟,生活上有诸多人伺候,刘强又没有什么不良嗜好。那么,他所谓的不注意身体只是对皇帝的客套话而已。
从刘强的一生来看,他的疾病应该与心脏有关。也就是说,一直生活在惶恐中的人心脏肯定有问题。这种人生性敏感,一点点小事都能让他绞尽脑汁。至于更大的事情,比如刘秀对他的特别赏赐,他更是翻来覆去地想。至于他到底在想什么,应该是,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心理疾病越来越重,最终导致了生理疾病。
早在他当太子时,刘秀曾经问过他政事。当时东海国附近有妖民作乱,与他在一起的还有当时的东海国国王刘庄。他给父亲的回答是,应该加以剿灭。而刘庄的回答是,放纵之,原因是,这是一群没有组织没有纪律没有奋斗目标的乱民,不用去招抚,也不用去剿灭,关闭所在地之城门,他们闹够了,自然就散了。
事情果然如刘庄所料,几个月后,乱民平息。刘秀在这件事上虽然没有怪刘强的卤莽,但却对刘庄的计策表示了赞赏。
我们举这件事,就是想说明,刘庄是有资格当皇帝的,至少在计谋上,他要比刘强胜出一筹。作为中国皇帝里的最优秀最仁义的光武帝刘秀,其对太子的教育肯定也是从儒家的仁义廉耻方面进行的。刘强在这种“仁柔”教育的感化下,其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必定是以“心思敏感、行事优柔”为主要特点。况且,在那一件事情后,刘强感觉到了父亲不喜用兵,虽然,刘秀是用武力得到了天下。但在得到天下后,聪明的刘秀觉得武力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而不能解决一世。
刘强在太子岁月里正接受父亲所安排的而给他带来的敏感神经时,他的母亲正在后宫闹得风风火火。这让他很矛盾,在他看来,一切事情都可以以和平方式来解决,没有必要用“斗争”来把问题扩大化。这种矛盾在他心里渐渐地成形,就导致了后来他让出太子之位的事件发生。一方面,他认为太子之位是个炸药包,随时都可能爆炸而炸到自己;另一方面,儒家传统中的“母以子贵”让他懂得现在的皇后不是他亲身母亲,自己必须要退出的,最后一方面,他认为一切事情都应该用和平手段来解决,并且一定可以解决。
他所做的这一切并不是功成身退,他本来就没有什么功劳。他让太子位完全是出于传统,包括书本和身边臣子的影响所致。这样的让,显然从内心深处并不是心甘情愿的,总有一点点扭曲的心理在里面。当他让出太子位后,对于过多的赏赐,又让他不安。这种不安也带了点扭曲,就像是一个人怄气把珍贵的瓶子给了别人,而别人拿一上好的夜壶送给他时,他赌气似的不要。在他看来,珍贵的瓶子都已经给了别人,还要一个夜壶干什么。
这是一种扭曲的赌气,一方面,他真的想把最珍贵的东西让出去,一方面,他又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了,那么,对于与这个珍贵东西相同的其他东西要与不要,已经没有区别了。他所受到的教育和耳濡目染的一些事情,让他感觉,皇帝越是给他最好的东西,自己就越是有危险。
在东海的六年和辞去太子位在京城的九年,他无时无刻不在表现自己是一个对任何功名都不在乎的人。确切地说,他是在用自己的这种态度来做给刘秀看,自己确确实实不想要任何东西了。
他以为他所在的政权仍然是以前历史上的政权,仍然要有斗争,必须要有斗争。在这种心态下,刘秀的每一次赏赐,他都惶恐不安。他认为这种赏赐是对自己的迫害,可因为皇帝无戏言,他每次都推脱不掉。
刘秀的发自内心的“道歉”,对刘强来讲却成了一种负担。在这种负担的重压下,他的心脏支持不住了。如果历史可以复制,我们真希望能到他的身边,告诉他,这一切是你应得的,而且什么危险都没有。
事实上,从他到东海国的第四年,他的身体就已经垮了。刘秀和后来的刘庄屡屡派御医为其治病,但效果不佳。其实,他得的是心病,自然需要心药来医治。可御医们根本就不懂,一个在享受上仅次于皇帝的东海王怎么会有心病。由于心理疾病的加重,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当他得知父亲去世后,更是惶恐不安。还是历史,还是历史告诉了他,这个曾经是他自己成全而当上皇帝的弟弟,肯定会对自己有所动作。
特别是发生了刘荆造匿名信事件后,他更是害怕,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他几乎把功高震主这句话用在了自己身上,他殚精竭虑地想要刘庄相信自己,可他这种心思就如同重拳打在了海绵上,毫无声息。因为这块海绵根本就不具备进攻力,更没有进攻的打算。
但他依旧在琢磨,琢磨自己的将来,琢磨怎样才能免去自己本不该得到的一切。一直到他临死,他才彻底地放弃了这种心思。当生理疾病夺去他生命的同时,他的心理疾病却莫名其妙地好了。他的遗嘱中希望皇帝能封他的三个儿女为王,这简直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按照常理,根本就不可能发生这种事情。但它却在刘强身上发生了,并且发生得那么顺理成章,刘强也是心安理得。
所以,我们说,刘强自从让出太子位,甚至可以说,在他将要让出太子位的时候就已经得上了很严重的精神疾病,并且也注定了他必将死于这种病。
这样一个人,心理承受能力如此差的人,表面看上去是没有做皇帝的资格的。可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没有他母亲郭圣通的被废,没有他对历史丑陋一面的了解与他手下诸臣子的影响,他肯定不会走到公元58年那一步。性格决定命运,但同时,读太多的书也不是什么好事。
书中有太多的并不正确的事实,从古到今,历史虽然在重复,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历史教训与经验是没有的。东汉光武帝时期的那段历史就是一最好的反驳。
没有了宫廷斗争与太子争斗的东汉光武,却出了一次刘强让太子事件,在让人费解的同时也让一些人觉得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合乎情理的。出于这种想法的人也患了刘强所患的精神疾病,把一般规律当成了必须该发生的普遍规律。
刘强之死说明了一个问题:任何人都不能不受历史的影响,包括未来的准皇帝——太子。
废皇太后,更立太子
古代的婚姻,不论男女从来不只是个人的私事,是家族的政治、经济上的结盟,是繁衍家族子孙的需要。家族的富贵、繁荣是婚姻双方更关心的大事,既然他们作为家族的代表出现,本身也享受着家族的尊敬,爱戴,是有感情寄托的。古人婚姻感情方面不同于我们现代人的观念,现代的小资们对婚姻的理解是爱情至上,爱情唯一。认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的”,不能理解古人,所以采取激烈批判的态度。
在古代,夫妻双方的感情是基于儒家礼教。如果观念相同,大的思想基础一致,有儒家严格的个人品行规定,又有共同的目标-家族利益。就好比战争年代的革命伴侣。那么非说没有爱情,也不符合实际。
光武先后有两位皇后,结发妻子是阴丽华,郭皇后圣通是光武在河北平王郎时,迎娶的真定王刘杨的外孙女。光武与郭圣通感情很好,建武二年被立为皇后。郭皇后有个弟弟叫郭况,小心谨慎,年始十六,拜黄门侍郎。始终得到光武的宠信,在建武十四年,迁城门校尉。其后,郭后以宠稍衰,数怀怨怼。《汉书·天文上》之古今注,用星象暗示光武同郭后的夫妻关系,说建武六年起,皇后星象就不利了。“建武六年九月丙戍,月犯太微西藩。十一月辛亥,月犯轩辕。”,“七年九月庚子,土入鬼中。”又说“镇星逆行舆鬼,女主贵亲有忧”。“土犯鬼,皇后有忧,失亡其势”,这可能暗示郭后和光武发生了几次冲突,郭后宠衰。特别是建武九年,连续三次月犯轩辕,金犯轩辕。光武已经动了废后之心。建武十七年年初,光武中风发疾,回舂陵后好转,到十月,光武遂废郭后为中山王太后。
废后并没有引起轩然大波,只有郅恽对光武说:“臣闻夫妇之好,父不能得之于子,况臣能得之于君乎?”夫妻之好,不足以外人道,他本意是劝光武不要让天下人议论,光武说:“恽善恕己量主,知我必不有所左右而轻天下也。”天子本来就是要为天下作表率的,家丑不可外扬,君子隐人之过,废后并公开郭后的过错,难免遭人非议。看来光武这么做也是不得已,要以天下为虑,所以他尽量把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郭后次子右翊公刘辅是郭后最喜欢的,光武特别进刘辅为中山王表示安抚,又以常山郡并入中山国。其余九国公沾光,皆即旧封进爵为王。再厚封郭况大国,为阳安侯。到建武二十年,中山王刘辅徙封沛王,郭后为沛太后。沛王不是随便封的,沛公是当年高祖刘邦的爵称。再升郭况为大鸿胪,主管礼宾。
光武屡次到郭况府第,共会公卿诸侯亲家饮宴,赏赐金钱缣帛,丰盛莫比,京师号郭况家为“金穴”。二十六年,郭后母郭主薨,光武亲临丧送葬,百官大会,遣使者迎郭后父郭昌丧柩,与郭主合葬,追赠郭昌阳安侯,谥曰思侯,郭家风光无限。可以看出光武以富贵、荣耀弥补郭后被废带来的羞辱和失落。郭况与阴皇后之子交往甚密,阴皇后几个皇子与郭后皇子之间也没有隔阂,所以可以推断出郭后没有流露出过度的怨恨,光武处置是公道的。
二十八年,郭后在平静中死去,葬于北芒,她的遗憾是不能和光武合葬了。
光武感情上仍有歉疚,就下诏命淯阳公主许配郭况子郭璜,明帝即位后,郭况与明帝亲舅舅阴识、阴就并为特进,数授赏赐,恩宠俱渥。明帝礼待阴、郭两家,每事必均。永平二年,郭况卒,赠赐甚厚,明帝亲自临丧,谥曰节侯,子郭璜嗣阳安侯位。郭后废后引起的政治麻烦和感情风波总算风平浪静了。
郭后死后不久,她最喜欢的沛王刘辅却牵涉到一起大案。
沛王刘辅,喜欢结交名流,当时光武对王子们管得也松,诸王在京师,竞修名誉,争礼四方宾客。寿光侯刘鲤是更始儿子,得幸于刘辅。刘鲤怨恨刘盆子害死其父,就通过刘辅结交宾客,报复杀死盆子兄故式侯刘恭,事后,刘辅被牵连坐进大狱,三日乃得出。宾客牵连而死者多达千人。这是光武时期最大的案件,自是后,诸王宾客多坐刑罚。因郭后死,光武不必顾忌母子情深,令各诸王就国,郭后最小的儿子刘焉留下。
阴丽华是光武的第二位皇后,阴丽华很早就被光武倾慕,那时她还不到十三岁。光武在建武元年接回阴丽华,与郭圣通同被册封为贵人,过了一年,光武对立谁为皇后,仍然难以取舍。建武二年,光武以阴氏雅性宽仁,欲立以为后,阴氏坚决推辞掉。理由是郭氏有子,拒不肯当,遂立郭皇后,光武这时恐怕宠爱郭圣通可能更多点,刘杨谋反也没有影响对郭氏的感情,他只是觉得阴氏有母仪之德。光武是个极讲情义的大丈夫,对于未能立阴丽华为后,始终耿耿于怀。日子越久,越觉亏待了阴氏。在建武九年他说:“吾微贱之时,娶于阴氏,因将兵征伐,遂各别离。幸得安全,俱脱虎口。”虎口余生,光武表达与阴氏患难之情难以忘却。光武继续说:我因为阴贵人有母仪之美,应该立为后,但是她坚决推辞弗敢当,列于媵妾。媵妾是送女子出嫁的侍女,地位很低。既然是自幼倾慕,结发夫妻,怎么反成了媵妾呢?这里光武又表达出对阴氏甘愿让位的嘉许,对阴氏的亏欠,更有些许不平。光武说:我赞扬她的德义,答应封她的诸位兄弟。但是未及封土,却遭遇祸难。当时阴氏母亲邓氏和阴氏最小弟弟阴在来京路上被盗贼所杀。光武在诏书里表达了“愍伤于怀”。他引小雅说:“将恐将惧,惟予与汝。将安将乐,汝转弃予。”这首诗引自《诗经·小雅·谷风》,第一段是: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