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县在今天的湖北西部和重庆交界处,峰峦叠嶂,道路艰险,长江在这里如一条缎带,蜿蜒在山间,景色极美,但在当时是偏远之地,迁客羁旅在这里无不叹息。巴东是寇准仕宦生涯的第一站,进士及第后,被朝廷任命为巴东知县。
寇准踌躇满志地上任了,到了巴东才知道,此地人烟稀少,经济落后,心里十分失落。我们从他在巴东写的诗就可看出来:“长岁天涯悲断梗,逢君无处不伤情。那堪日落红楼伴,更听萧萧杜宇声。”多么孤寂。再看这几句:“时平偶作青衫吏,心老浑如白发翁。昨夜渭川归好梦,一船烟雨打孤篷。”“昨夜渭川归好梦”,意思是做梦想家了。看来年纪轻轻的寇准,到了这偏僻小县,心理落差是挺大的。
这些在巴东任上写下的诗句,后来结成一辑,就叫《巴东集》,这些诗文,为寇准赢得了诗人的美誉。这部诗集,是寇准在巴东两年多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由书生到官员的悄然转变。
幸亏唐姓知州看寇准是天子门生,青年才俊,对他格外器重,嘘寒问暖,使寇准得到一些安慰。
毕竟寇准志向高远,很快调整了心态,最终还是在小巴东打了一个漂亮仗,顺利完成了当时难度极大的税收工作。寇准出身并不显赫,没有什么社会背景,人又年轻,资历又浅,其他地方官吏收税常常需要动用刑罚,而寇准却能凭借一纸告示,就能轻松将税款收上来。那么,寇准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要想了解寇准这一政绩的价值与意义,就要了解宋朝的税收工作。收税是古代地方官最重要,也是最难做好的工作。举例来说,查道是县尉,本人为官清廉,两袖清风,自己家里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常要吃野莱充饥。官吏的日子尚且如此,老百姓的日子就更不用说了。因此,查道所在的州的收税之难,可以想见。有一年,有些县的税收不能如数收缴到位,查道非常恼火,他召来当地县官,为之戴上重枷,以儆效尤。虽然他的这种做法有失偏颇,但是从这件事情上来看,可以看得出这位查道知州的心理压力有多么大。这些县官负枷而站,可对于税收之事,他们一个个蔫头蔫脑,依然没有什么良方妙计可施。小吏们给这些官老爷们除了枷,其他官员就顺势摘掉木枷,可是查道却硬着脖子,不肯将自己的木枷摘下。堂堂一介地方官大人,戴着木枷,跑到抗税最严重的富户人家。这大户人家按老规矩,热情招待这位不速之客。但查道却不甚领情,摘下木枷,盛怒之下,带领衙役们把抗税的富户揍了一顿,很有暴力执法的意思。消息传开,很多抗税不缴的富人都如数上交了税款。当时欠税有很多种情况,比如遭遇自然灾害等等,这就需要地方官申请朝廷,酌情减免。但查道暴力收税之事,却属于不是富人交不起,而不愿意交,是恶意抗税逃税。类似这样抗税不缴的大户人家,多少都有些官僚背景,才敢于藐视权威,因此,查道只好以横抗横,软的不行,就玩硬的。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当时税收工作的尖锐和难度。
寇准就任巴东之后,经过一番深入调查了解,得知巴东是个小县城,地方的人事关系并不复杂,也没有抗税大户。在施政方针上,寇准到任之后,推行恩信,并重威声。凡百姓有疾苦,经常都能积极设法解决,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颇具威望。因此,每当有税收告示张贴出来,百姓就会想到这位仁政爱民的寇知州,感念他的恤民之心,对这项工作就能够积极配合、接受。因此,能够圆满完成地方的税收任务,就是寇准在巴东的显著政绩,证明他是有能力做好一个地方官的。
两年多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巴东任满之后,寇准被朝廷任命为河北大名府成安县知县,即今天河北邯郸的成安县。公务还是跟巴东一样,没有太大的改变和不同。年轻的寇准依然充满热情地投入到政务当中,工作做得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很自然地,心存高远的寇准并不甘心只做个知县,他工作的勤勉和努力就是一种证明。
在成安任职期间,有一个小插曲,那就是寇准的父亲寇相葬礼的问题。寇相去世十几年了,至今还没下葬,灵柩还停在庙里。当时有同仁建议,将寇父就葬在大名府,想来这应该很容易办的一件事,但是寇准还是拒绝了。他说,父亲在五代时中过状元,只做过皇子的幕僚。而我的官位级别还太低,等我赢得了功名,得到朝廷的封赠,再为父亲下葬。于是,安葬父亲的事情只好拖延了。没过几年,寇准当真给父亲挣来了封赠,他是奉旨来为父亲下葬的。从安葬父亲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寇准对功名事业的看重,他的政治抱负,的确是非常远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