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耿介孤忠:寇准
32957000000026

第26章 谋反奇案

澶渊之盟,寇准力挽狂澜,立下奇功,然而,扶保大宋刚刚躲过了一场灾难的寇准,却遇到了来自身后的黑手。一场针对寇准的阴谋无耻地上演了。事情的起因,是一个布衣申宗古告寇准勾结安王赵元杰谋反。真宗一直与赵元杰矛盾很深,遇到这个问题,一时不知如何处理。谋反罪当然是重罪,如果确有其事,那一定会寇准之罪,便会遭受灭顶之灾。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凶险的告发案,寇准一时束手无策,百口莫辩。这件公案,还决定于真宗皇帝的态度。

那么,宋真宗对这个案子的反应是什么呢?要知道,寇准做了宰相后,声张正义,主持公道,惩处恶人,当然就得罪了一些小人,遭人构陷也是在所难免的。

经过一番考虑,真宗让老臣毕士安来审理这个案子。毕士安一直在为寇准辩解,并且积极审查该案,最后找到申宗古,找到了申宗古诬告寇准的证据,将申宗古绳之以法。最后,毕士安审查的结果是寇准无罪,这是一桩诬告案。毕士安尽全力,保护了寇准这个有功之臣。

既然寇准是冤枉的,那么,无冤无仇,申宗古为什么要诬告寇准,他的动机和目的又是什么?对于这个关键性问趣,毕士安并没有给出答案。那么,一个寻常布衣,为何如此大胆,敢于诬告当朝宰相。是否有人在暗中操控着整个事件?如果有,那么,这个人会是谁?而且,如此重要的案子,毕士安为何草草结案,不一查到底呢?拔出萝卜,肯定带出泥的,如果萝卜上没有泥,那肯定是被人洗掉的。也许毕士安想维护寇准的声誉的同时,也要保持高层内部的团结。在这种情况下,他肯定要设法掩盖一部分案情。

诬告寇准谋反一案,论动机,论实力,在朝官员中,只有王钦若的嫌疑最大。王钦若是真宗皇帝的亲信,背景很深,能量很大,如果真是他在幕后操纵此事,那么善于逢迎的王钦若,将是寇准遇到过的最危险的敌人。那么,王钦若为何如此仇视寇准?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寇准谋反这个事件,从头至尾,可以说既离奇又荒唐。堂堂大宋宰相,在强敌入侵时,果敢敏锐,毫不畏惧,指挥若定,可面对突如其来的阴谋,寇准却百口莫辩,束手无策。那么,究竟是谁导演了这一出“戏”?寇准能够化险为夷,从险境中走出来吗?

宋真宗景德元年的正月,宋辽签订了盟约,约为兄弟之国,作为战时宰相,寇准的声望达到了顶点。在澶州战争前线,寇准与杨亿每天觥筹交错,饮酒赋诗,面对辽军,胜似闲庭信步。真宗看到寇准如此镇定,也很心安。可以说,寇准成了真宗的主心骨。有这样的宰相,真宗还担心什么呢?事后,寇准曾经跟真宗说,要是当初什么都听皇上您的,或许今天还没有您这太平太子呢?真宗也会发自内心地对寇准说,宰相辛苦了。真宗对寇准的厚爱,是有感而发的。

但是,寇准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好过。有一天,一个叫申宗古的人来到登闻院,来磕头告状,他告的一个人是安王赵元杰,另一个就是寇准。安王赵元杰是真宗的弟弟,他既是词人,又是书法家,同时还是藏书家,家有藏书二万卷。太宗曾表扬过他“亦足为贤王矣”。真宗与这个胞弟矛盾很深,对这个案子当然就非常敏感。现在,申宗古告发他们串通谋反,真宗不能不重视。申宗古不过是一介布衣,他如何知道安王与寇准谋反呢?另外,寇准与赵元杰有关系吗?当年太宗朝时,寇准与皇太子均没有私人关系,现在竟然会与皇弟拉上关系?这种可能性不大。但是在个人性情上,这也未必是绝对的结论。安王与寇准,一个是词人,一个是诗人,都酷爱读书,都生活在开封府的政治上层,二人有机会交集,也是很自然的。申宗古揭发状告这二人,最好的办法是召来双方当庭对质。不过,这一点已经做不到了。因为赵元杰于此前一年九个月时,已经去世了。安王是真宗追赠的封号。告状信中,把二人谋反之事写得有板有眼,似乎事实都有依据,非常令人生疑。可是安王已经去世了,死无对证,大活人寇准肯定会因此陷入困境,没法证明自己的清白了。真宗会相信谁呢?相信申宗古的信口雌黄,还是相信寇准的清白?寇准自己心里并没有多少把握。他清楚一点,虽然在澶渊之盟中他居有奇功,但他更知道,从骨子里,真宗不是真的太喜欢他。寇准只能等待时机,等待一个可以真相大白的结局。

至于真宗本人,他最关心的不过是寇准是否真的谋反。但我们想知道的,是藏在申宗古背后的那个人究竟是谁?分析起来,也许参知政事王钦若,很难脱了干系。一来,是他有构陷寇准的动机,因为他嫉恨一直寇准。契丹打宋时,在是否亲征的问题上,寇准花了多大力气说服真宗亲征,可是王钦若劝真宗南下金陵。寇准的态度非常坚决,豪不含糊,他认为凡是劝真宗逃跑的,都应该砍头,格杀勿论。因此,王钦若嫉恨寇准。还有,满朝文武大臣中,只有王钦若有诬陷寇准的豹子胆,因为他有一把强大的保护伞,那就是真宗,真宗与王钦若的关系真不一般,在很多事情上,真宗都曾保护过他。

王钦若曾经当考官时,收了考生350两的贿赂。这事被人告发了,王钦若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把此事推到同僚洪湛的身上。洪湛对此事不知情,又说不清楚,不但被免官罢职,还得退赔赃款。洪湛是一介清官,哪里有多余的款项退赔,无奈,只好借钱还这笔赃款,后来冤死于被贬之地。其实,事情很清楚,真正收受贿赂的人主考官王钦若,但满朝却没人敢说明真相,可以想象王钦若的势力有多大,也可看出真宗对他的偏袒爱护实在不虚。王钦若入如果想要诬告寇准,一定会事先做好很多手脚。第三,是王钦若在寇准谋反之事后,他的举动非常可疑。申宗古伏法十四天后,王钦若忽然主动提出辞职,原因是他说自己没法与寇准共事,双方很难配合。这不免使人生疑。可以推测,王钦若自以为高明,做下死局,指使申宗古诬告寇准,他以为凭借这个谋反的重罪,寇准肯定会吃不了兜着走,没想到毕士安比他做得更高明,更不动声色,不露痕迹,这就让王钦若感到隐隐约约的忐忑不安,担心事情败露。毕士安跟真宗的交情也不浅,毕士安跟寇准是一对黄金搭档,王钦若也是知道的,只要有毕士安在,他一时很难扳倒寇准。思来想去,于是王钦若便退了一步,提出辞职。

王钦若虽然辞职了,但是真宗还是舍不得他走远,专门为王钦若设立了一个职位,叫资政殿学士。这个官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人依然待在开封府。只要王钦若待在开封,对于寇准来说,仍是一个潜在的危险。毕士安和寇准没法将王钦若赶出开封。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即在班位问题上,来教训王钦若。真宗赵恒念他护国有功,也很了解他的为人,知道他假托辞职,实际上还是想居功多讨要一些好处。打仗之事真宗不懂,论功行赏,他还是有一点发明创新的精神的。于是,真宗给有功之臣王钦若创造了一个官职——资政殿学士,意思是让他著史修书去吧。资政殿学士这官到底有多大呢?因为是真宗新发明出来的一个官职,谁也说不好究竟。好了,王钦若不是不想与寇准共事吗?这一回我就成全你吧。这个大好的机会就被寇准给抓到了。既然谁也说不清资政殿学士究竟是个什么官,寇准就利用手中的职权,把资政殿学士的头衔降到了翰林学士的下面。这可是天大的冤枉,王钦若原先怎么说也是副相,现在呢,被寇准大笔一批,居然变得连翰林学士(秘书)还不如,寇准做事也太不讲情面了,太能整人了。不过,跟“薄情郎”寇准相比,真宗赵恒还算厚道得多,他御笔一挥,给王钦若的资政殿学士加了一个“大”字,大资政殿学士,算是把王钦若心里的的委屈给淡化了。但王钦若对寇准的怨怼之心,却从此再也挥之不去。

这个新官没有实权,形同虚设,这是寒碜王钦若的。王钦若如果找真宗理论,真宗也许很快就会纠正过来的。据说,朝中每次调换了大臣们的岗位之后,真宗总会问王钦若,你满意吗?但这一次说也奇怪,这次人事调整,真宗居然什么也没说,也没问王钦若满意不满意。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王钦若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前文已经说过,古时朝廷命官,可以分成大忠之臣与小忠之臣两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王钦若就是小忠之臣中的极品。话说真宗刚即位时,王钦若在负责清理欠款的工作。当时他有个同僚叫毋宾古,有一次,二人闲聊时,毋说,每年追讨的欠款中,有许多是五代时的,官府还年年追缴,这不是什么大钱,为什么因此搞得民不聊生呢?有一天,毋宾古就禀明皇帝,是否要免掉这些五代时候的欠款。王钦若当时没有什么反应,退朝之后,就下令让手下赶紧整理旧账,第二天就送上了一本扰民账。真宗翻开一看,大为惊讶。真宗询问说,这些账,难道先帝都不知道吗?王钦若说,先帝当然知道,但先帝是有意留给陛下作出决定,让您收拢人心的。这正是笼络人心的时机呀。真宗一听,心里当然格外舒坦,真宗认定王钦若是忠臣,就接受他的建议,派官员去各地清除欠款。朝中有许多人都觉得王钦若做得不错,体恤百姓,懂得民间疾苦心,这样爱民的人才当得上宰相。其实,王钦若只不过是喧宾夺主,脑瓜子转得快,将毋宾古的功劳占了个先而已。况且,王钦若的这个建议,出发点也并不是为了解除人民的疾苦,最多不过是主观讨好皇帝罢了。在这件事情上,毋宾古的功劳彻底被淹没了,也可见王钦若行事,很善于投机,为人很是圆滑的。

还有另外一件事,也能看出王钦若的为人。

有一年,真宗下令修编书策,是历代君臣的事迹,这可算是宋朝的重点文化工程。在这个项目下,集中了朝廷最有才华的官员,主编是王钦若,副主编是杨亿。在这项工程浩大的编辑工作,凡是真宗认为精彩的、好的地方,都是在王钦若领导之下干出来的。凡事存有漏洞,和不足之处的地方,都是在杨亿领导下干的。因此,真宗就觉得王钦若的能力很强。但同僚们对这些情况却心知肚明,对王钦若的做法就很是不满,心里都窝着一肚子火。为了发泄这种愤怒之情,有一天,同僚们就在办公地自编自演了一出戏,内送是为王钦若送葬。其中一个人装扮成王钦若的样子,装成死尸;另一个人则扮成王钦若的老婆,跪在那儿哭王钦若。剩下的同僚,则装扮成吊客,大家借机发泄了压抑在心中的一把火。可以看出,王钦若在朝中的人缘,是不怎么好的,不好到同僚们都盼着他死掉。寇准遇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对手,一个堪称小人,竭尽全力巴结真宗、打击政敌的人。在真宗身边,一身正气的寇准是狮子,而八面玲珑的王钦若则是狐狸,他们对峙斗争的结果,真的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寇准谋反事件之后,王钦若提出辞职,其实是以退为进,王钦若在等待新的时机来对付寇准。这时,朝中发生了一件大事。毕士安上早朝时,突然发病,没等抬回家就咽气了。真宗没见上他最后一面。听闻噩耗,真宗叹息说,毕士安真是好人啊,从开封府尹到东宫,多年来一直跟着我,直到当了宰相。毕士安严于律己,小心谨慎,像君子一样,有古人之风,可是就这样去了,真叫人心痛。

对毕士安的突然去世,寇准心中的感慨,也不亚于真宗。二人同为宰相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两人共同经历了宋朝最大的一场战争,他们密切配合,互相支撑,终于克服难关,使真宗带领宋朝走向了胜利,走向和平。毕士安对寇准一直都是坦诚相见,非常欣赏寇准的为人。毕士安是寇准工作中最有力的支持者。单说申宗古诬告案一事,如果没有毕士安的周旋保护,寇准的政治生涯或许已经结束了。

后来,毕士安跟寇准还成了儿女亲家,寇准把两个女儿嫁给了毕士安的两个儿子,可见他们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毕士安的突然去世,给寇准的精神打击很大。毕士安尸骨未寒,王钦若就开始行动了。王钦若向真宗就出了官员们的座次问题,他巧妙地让真宗看到自己现在的位置,是排在翰林学士们的后面的。王钦若找准时机,跟真宗诉说了心中的委屈。真宗立刻明白了王钦若的那点意思,很快就下诏书,给王钦若提了一级行政级别,在资政殿学士前面,又特别加了一个“大”字,还亲自为之排了座次,将王钦若排在首席翰林学士的前面。这一仗,王钦若终于算首战告捷,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呢?寇准的命运又有哪些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