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所任职的司刑寺,本称大理寺,主持刑狱,是唐代最高审判机关。唐高宗李治时改大理寺为详刑寺。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又改为司刑寺。姚崇上任来到洛阳,无心欣赏神都大邑胜境神韵,却只为他即将面临的“谋反案”而劳心费神。此时正是武则天改朝换代、改唐为周的年月,“谋反案”居多,积案如山,被酷吏罗织罪名、屈打成招、无辜蒙冤者众。
天授年间,在朝廷任职的姚元崇,鉴于“时王公大臣多以言语不慎密为酷吏周兴,来俊臣等所陷”,为规戒时人和自己的言行,写了一篇“口箴”作为座右铭。其文曰:
“君子欲讷,吉人寡辞。利口作戒,长舌为诗。斯言不善,千里违之。勿谓可复,驷马难追。惟静惟默,澄神之极。去甚去泰,居物之外,多言多失,多事多害。声繁则淫,音希则大。室本无暗,垣亦有耳。何言者天,成蹊者李。似不能言,为世所尊。言不出口,冠时之首。无掉尔舌,以速尔咎;无易尔言,亦孔之丑。敬之慎之,可大可久。敬之伊何?三命而走。慎之伊何?三缄其口。勖哉夫子,行矣勉旃。书之屋壁,以代韦弦。”
姚崇的这篇《口箴》,对当时及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口箴》被刻于碑石,代代相传。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二月,唐武宗名相李德裕被贬至东都洛阳时,到慈惠坊拜访了姚崇的玄孙姚勖,还特意瞻看了姚崇的《口箴》石刻。
在武则天时期,告密之风和酷吏政治非常严重。鼓励告密(当时叫“上变”,意思是密报阴谋),这是武则天临朝以后所做的一项历史上空前的创举,是武则天一系列革新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她向当时的官僚制度进行冲击的一个有力武器。
在平定徐敬业之乱以后,太后为了便于表达民意和有利于揭发那些贪官污吏以及搞阴谋的人,曾在朝堂东西两侧,公开设置了登闻鼓和登肺石。有下情上诉的人,可以到那里击鼓和呈递状子,有专人管理和接受。
但公开上诉,毕竟人们有所顾虑。后来就设立了铜匦。这铜匦是用铜做的箱子。事情起源于侍御史鱼成晔的儿子鱼保家,曾与徐敬业交往很深,但没有受到处罚。他为了感谢太后的特赦之恩,表示自己忠君爱国,提出铸造铜匦的建议。为的是便于天下的老百姓,把自己的意见、建议,通过铜匦密奏,充分表达出来。
这铜匦的构造,是在它的内部设东、西、南、北四个格。东面的格是“延恩”格。凡是感谢、颂扬太后和朝廷的政绩、功德的奏文,都放在这个格里边。也包括要求任官和升迁的奏文。
西面的格是“伸冤”格,有关伸冤告状的信函,都投入这一格。
南面的格是“招谏”格,顾名思义,这是专门容纳评论朝政,提出建议的信函。
北面的格是“通玄”格,主要是容纳通告天灾地变和有关军事机密等方面内容的信函。
信函一经投入铜匦的各个格,只有专管的人才能打开。
从上述内容看,说是用于“告密”的铜匦,实际上相当于现在设立的人民来信的信箱和检举箱。
太后认为这是个好办法,它便于使普天之下的百姓,把自己的意见、建议直接上达,而不必经过各级官吏。它有利于检举那些欺压、鱼肉人民的贪官污吏,同时也可以从中发现人才。
她立刻采用了鱼保家的建议,并给了他不少赏赐。
垂拱三年(687年)三月八日,铜匦开始设立在宫门外面。
为充分发挥铜匦的作用,太后以圣旨的形式通告天下:“铜匦之设,在求民意畅达于朝廷,正义得于天下。”
太后还向全国各州县发出通知,让人民知道铜匦的用途,以便充分利用。类似内容的布告,也贴满了洛阳市内的各个角落。
太后命谏议大夫、正五品上,补厥、从七品上,拾遗、八品上各一人,专门负责对铜匦的管理。
太后规定,凡是在职的九品以上官员,直到地方的低级官员和衙门里的差役,均严禁投书。目的主要是让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庶民,说出自己心里的话,也有利于他们监督各级官吏和公职人员。
第一封告密信,就收到了效果。告倒的不是别人,正是铜匦的发明者鱼保家,这是他始料未及的。
来信列举事实,指控他为徐敬业制造叛乱用的武器,给徐敬业作乱的军队提供方便等。这些,他都作了隐瞒。鱼保家因此被捕下狱,经过审讯核实,以参与叛乱罪,在市场上处以极刑。
这件事哄动了洛阳市民,也风闻各地。老百姓受到了鼓励,感到铜匦真有作用。太后对这件事的处理,也很满意。太后又下令,对进神都洛阳来密告的人,给予赏励。凡是“告密”者,不分职业和身份,都给予五品官才能享受的食宿待遇。在路上可以乘公家的马3匹,1匹由本人骑,另2匹是护送的人骑。在途中,可以住各驿亭的官舍。到神都可以住在平时供外国使节住的司宾寺。五品官的膳食标准,据《唐六典》的记载:每餐可吃七个菜,每日细米二升,面二升三合,酒一升半,羊肉三分,瓜两颗,此外,还有盐、豆豉、葱、姜、韭、葵和酱菜。
到京师以后,最低的给予赏赐,高者还可以封给爵位。
这些措施,深得民心。广大城乡庶民,莫不拍手称赞,欣喜若狂,奔走相告。那些身受贪官污吏损害、地方豪门压榨、受尽苦难的贫苦庶民,觉得有冤能诉、有苦能言的机会到了。一时之间,全国各地的“告密”庶民,蜂拥到神都。
另一方面,这阵大旋风,却把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刮得头晕目眩。他们大有朝不保夕之感、末日来临之忧。
对告密者的直接对话,是由太后的秘书上官婉儿出面。太后也不辞劳累,对上告的重要事宜,迅速裁决,有时还直接召见“告密”者。可见她对“告密”者直接面告的重视程度。
虽然“告密”者由于害怕地方官吏、土豪劣绅的打击报复,有的不愿抛家舍业、长途跋涉,有的被怀有鬼胎的人用各种办法所收买,以及其他原因,到神都的“告密”者毕竟有限,实际效果如何,也无统计资料可查。但是,武则天对“告密”的鼓励,仍不失为有社会进步意义的一项政策和措施。它是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开明君主实行的有民主象征意义的一个创举。但从实质上看,不管是让老百姓通过这种方式直接表达意见也好,检举官吏的不法行为也好,发现那些搞阴谋的人也好,归根到底,主要还是为了有利于对政敌的斗争,以巩固掌权君主的统治。当然,对老百姓来讲,也不是一点利益没有的。
武则天实行这项政策,圣旨中公开讲的是:畅达民意,得义天下。但她还有一个心底里的秘密没有道出。她的主要目的之一还在于,要在那些告密者中,发现一些既狡诈有智慧,又敢于向李氏宗室和官僚贵族挑战的心狠手辣的人物,作为她手中的锐利武器。这些人,也就是后来让朝廷上下闻之色变的酷吏。
在《旧唐书》中,关于武后使用酷吏,有一段概括性的评论,可供读者参考:
则天以女主临朝,大臣未附,委政狱吏,剪除宗支。于是来俊臣、索元礼、万国俊、周兴、丘神勣、侯思止、郭霸、王弘义之属,纷纷而出。然后起告密之刑,制罗织之狱,生人屏息,莫能自固。至于怀忠蹈义,连颈就戮者,不可胜言。武后因之坐移唐鼎,天纲一举,而率笼八方,酷之为用,斯实也已。
这一段话对武后使用酷吏的起因、目的,主要酷吏的姓名,他们使用的手段和造成的后果,都概括出来了。
武则天从告密者中筛选出来的“精华”共11个,除了《旧唐书》前边那段评论中点出来的8个人以外,还有傅游艺、来子珣、吉顼。这11个人中,最出名的是索元礼、来俊臣、周兴三个人,前两个时人合称为“来索”,就是来搜捕的意思,已成为酷吏的同义语。这三个人都是酷吏们的首领。尤其是来俊臣,更是“魔鬼中的魔鬼”。
先介绍索元礼。他是武则天从告密者中第一个挑选出来的。此人是个胡人,那时叫波斯人,是后归化过来的。出身贫穷,也没有多少文化。但他的长相具有胡人血统的特点,个子高而健壮,卷发黑而硬,鹰鼻、深目。他眼里时常闪射着凶光,令人望而生畏。
在徐敬业之乱平定以后,武则天实行威慑政策以稳定地方。索元礼猜度形势,就利用肃清叛乱残余、整治涉嫌者的机会,进行告密。在他面告的时候,武则天在帘后观察。他信誓旦旦地说:“我忠心为国,只要为了太后,什么样的敌人,我都能够把他干掉。”
武则天对他很满意,认为这个人符合自己选择的标准。所以破格使用,把这个无名之辈,一下子提拔为游击将军,掌管制狱审案的大权。这种提拔,真令朝臣们目瞪口呆。
不过,索元礼没有辜负武则天的期望,上任之后,就发挥残忍的特长,稍有嫌疑,立即逮捕,每捕一人,就有数以十计百计的人连坐被捕,而且施以酷刑。这使朝臣们十分畏惧,见他犹如见虎狼。武则天却对他的表现很满意,常常召见,并多次给他赏赐。此后,他的手段也就越来越残忍。《旧唐书》对索元礼这个人的评语是“性残忍,甚于虎狼”。
比索元礼还凶恶的是来俊臣,这个人简直是魔鬼的化身,虐待、杀人,成了他生活中最大的乐事。他像饿狼一样,没有猎捕的对象,就活不下去。
此人本性残忍,这与他的出身经历有关。他生于长安西边的万年县。父亲来操,是长安有名的市井无赖和赌徒。这个人不务正业,心术也很坏。他朋友蔡本的妻子长得姿色比较出众,他跟这个女人发生了两性关系。他不满足于暗中偷情,想要公开地长期地占有这个女人。于是他想出了一个鬼点子。他引诱蔡本和他一块赌钱,设法赢了他一大笔。蔡本还不起债,就把老婆用来顶债了。她俩正式结婚不久,就生了来俊臣,也不知他究竟是来蔡两个人谁的儿子。
来俊臣长大以后,偷盗、诈骗、赌博、强奸……无恶不作。在游荡到和州(现安徽省和县)时,因抢劫而被捕下狱并被判处死刑。
当时,全国兴起告密风。他想反正是个死,何不利用这个机会去“告密”,也许还能找到一条活路。他决定不能坐以待毙。
按照规定,死刑犯要告密也是不受限制的。他利用这个特许条件,大喊大叫要去“告密”。狱吏和州官怕有不准告密之嫌,只好同意他去神都洛阳去面告。
接待他的是上官婉儿。由于死刑犯要告密,是极为少见的,太后出于好奇,在帘后观察。
来俊臣心想,告不成也是死路一条,就索性诬告和州刺史东平王李续。他根据当时的风向来判断,告他很可能有利。因为李续是唐太宗第八子纪王慎的长子。他选准了目标就一不做,二不休,竟信口雌黄,颠倒黑白,随意捏造,夸大其词。把自己说成是个好人,和一个杀人犯曾同住一室,把他误当成杀人犯,然后被捕入狱,严讯逼供,屈打成招……还数说出李续的许多苛政来。他口若悬河,说得有条有理、绘声绘色、活龙活现,连自己也觉得好像真有这么回事。
这个无赖,虽然心里如蛇蝎般的狠毒,可长相还算英俊。文化不高,但由于在三教九流里混的时间长了,还懂得些礼节和规矩,而且他的靶子选的也准,正中武则天的下怀。
本来这类普通的案子,武则天可以不管。这样来俊臣回去也就必斩无疑,他也就不会继续作恶了。哪想到武则天竟然看中了他一有胆识,二能言辞。死囚犯来告密,这是把死置之度外了。敢于冒死,胆量可想而知。他诉起状来条条有理,有根有据,令人信服,而且言辞流利,很有辩才。
结果,来俊臣不但没回去重投入监狱、问斩,反而被提拔为司刑评事。评事的职权是调查被告,起草判决书和管理监狱,是从八品以下的职务。这就是他当上酷吏的经过。不久后,他又被提升为御史中丞,成了肃政后的主要角色。
三大酷吏之一的周兴,是新州长安人。和前两人比,他是唯一的一个在职官吏。他年幼时聪明好学,很有学识和才华,特别熟悉法律知识。开始任职为尚书都事,后来很快升任孟州河阳县令。
周兴很有才干的消息,不久后传到朝廷和高宗耳中。高宗曾召见过他,并且很赏识,准备提拔他。周兴听说后觉得很有把握,就去京城里等待正式任命的消息。没想到竟遭到有的内流官的反对,理由是他非内流官出身。
唐朝的制度,官吏大体分内流、外流两种。内流官包括三五品以上的公卿,四五品的大夫,六至九品的士,和任官的贵族子弟。在这以下等级的就是外流官了。周兴当时就是属于外流官。
由于高宗没有坚持提拔他,所以,这件事就告吹了。但是,也没有谁想告诉他这个消息。
宰相魏玄同出于同情心,看他可怜,可是又不能泄露朝廷的机密,就暗示他说:“周明府(明府是唐朝时对县令的一种称呼),你该回县里去了。”
岂知,好心没有好报。周兴这个官瘾很大,嫉妒心、疑心又很强的人,竟怀疑起魏玄同来,以为是这位宰相从中作梗,反对提拔他。
从此以后,他决心有朝一日,向这位宰相报复,并向那些瞧不起他的内流官进行挑战。这也是不得志、出身贫贱的小官,对那些压抑他们的门第高贵的大官一种很容易引起的反感、不满和怨恨心理。不过,对周兴这个心胸狭隘的人来说,就更为突出了,怨恨变成了仇恨,报复转化成残酷。所以,在他成为酷吏以后,就专门把那些享有特权的大官作为他的主要打击目标,而且手段极其残忍。
他加入酷吏的行列与前两人不同,不是白手起家,平步青云,但有一点是和来俊臣一样,就是有“冒死”精神。朝廷明令,官吏是不准投书告密的,他受索元礼突然高升的鼓舞,冒着很大的风险,写了一篇有关监狱方面的文章,投了进去。太后欣赏他这种勇气,不但没降罪于他,反而任用他掌管狱制,后来又由司刑少卿提为秋官侍郎,成为酷吏之首。死前数月,还位居尚书省左仆射,是酷吏中为数不多的佼佼者。
如果说索元礼是以罪恶昭彰的第一个告密者著称的话,那么,周兴则是处决唐室王公和官僚贵族的第一名刽子手,而来俊臣还要超过前两个人,他是谋杀人最多、时间最长,手段最毒辣的酷吏中的元凶。
来俊臣在酷吏中是最有创造才能的。《罗织经》就是他和他同是告密者出身、又同时任司刑评事的好友万国俊,共同“创作”出来的。
所谓《罗织经》,就是专门阐述如何罗织罪状的教科书。它把如何刑讯逼供和互控合法化并升华为一部“学术著作”。告诉酷吏们怎样促使人告密,怎样使无辜者有罪,怎样编织成反状等。该书章节清楚,条理分明,携带又方便,是当时训练酷吏的一本优秀教材。
来俊臣另一创造性才能,就是他发明了许多酷刑,比如:从鼻孔灌醋,往耳朵里灌泥,然后再熏耳朵,使之变聋;把头发悬在梁上,或者让罪犯戴上有齿的头箍,然后加力压缩,直至将头盖骨劈开。
把犯人单独关在漆黑的牢里,让犯人发狂。
把犯人放在流脏水的地方,使他皮肤糜烂。
以上这些,统称为“狱持”。
还有一种刑法,叫“宿囚”。就是白天不给犯人饭吃,晚间又不许他睡觉,直到让他活活饿死。甚至疲劳审讯,折磨得犯人发狂而死。
这些刑罚,就已经够水平了。可是,以杀人为乐事的来俊臣还嫌不够,又发明一些更新的刑讯法,让犯人招供。来俊臣这个人真是把虐杀当作一种“美学”,他还把这些刑法冠以诗一般的名称呢!比如:
“凤凰展翅”,形象该多美。可实际上是将犯人的手脚捆绑起来,然后又把他在地上旋转起来。
“仙人献果”,是令犯人跪在碎砖瓦上,手举重物,这样,就可以使碎瓦片刺入胫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