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武则天晚年以来,社会上的奢侈淫靡之风日渐盛行。统治阶级的奢侈淫靡,反映了他们在政治上的腐朽与堕落,它无端地耗费了国家的大量资财,从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玄宗即位后,在姚崇的建议下,接连颁发了几道敕令,力煞社会上日益盛行的奢靡之风。
开元二年(714年)七月,玄宗首先从后妃、百官的乘舆服御、金银器玩入手,从统治阶级上层刹住奢侈豪华的风气。玄宗颁下制书,命令将乘舆服御、金银器玩,交付有关部门销毁,以供军国之用;其珠玉、锦绣于殿前当众焚烧;规定后妃以下,皆不准服用珠玉锦绣。玄宗率先从后宫做起,禁止金银器玩,并在大庭广众面前焚烧了锦绣珠玉,向后妃、百官表示了禁止奢靡之风的决心。
事过两天之后,玄宗又颁下了第二道敕令。敕令规定,百官所用衣带及酒器、马衔、镫,三品以上官,允许装饰玉器,四品官用金器,五品官用银,其余官僚则禁止服用美玉金银;妇女的服饰随从其夫、子的品级而定。对于过去的锦绣成衣,可以染成黑色。令下以后,天下不得再采珠玉、织锦绣等物,对于违犯法令的人罚杖刑100,工人减轻一等。与此同时,还撤消了专供官用的两京织锦坊。当然,玄宗还不能十分彻底地禁止使用华贵之物,例如百官可以根据自己的官品分别使用宝玉金银等,但是,对于极端奢侈成风的统治者无疑是个很大的限制,对社会上盛行一时的奢侈之风也是个有力的打击。
这年八月,有人散布流言蜚语,传说皇帝要在民间挑选美女,以充实掖庭。玄宗听到这一消息后,特意颁下一道制书,其中说:最近民间风言风语,说朕贪求声色,选美女充实掖庭,为什么有这种谣传呢?因过去太平公主把美女贡入宫中,事须顺从,未能拒绝。“见不贤莫若自省,欲止谤莫若自修。”朕将改而更张,减少宫女,妃嫔以下,将选择部分宫女,放还其家。于是玄宗将部分宫女集中到大明宫紫宸殿的崇明门,用牛车载出宫外,放还其家。玄宗释放宫女的实际行动,使得那些流传玄宗将选美女的谣言不攻自破。
在安葬死者方面,奢侈淫靡之风也十分严重。不少王公贵族,甚至庶民百姓,为了摆阔气、讲排场,不惜挥霍家财,厚葬死者,在经济上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又影响了老百姓的生产与生活。这年九月,玄宗又颁下制书,禁止厚葬,提倡薄葬。制书说:自古帝王皆以厚葬为诫,因为它无益于死者,又有损于生者。但近代以来,盛行奢靡之风,多行厚葬,并互相仿效,渐渐成为社会风俗,有的因此而倾家荡产,多至凋敝。这样做失礼违令,实在不应该。“宜令所司据品令高下,明为节制;冥器等物,仍定色数及长短大小;园宅下帐,并宜禁绝;坟墓茔域,务遵简俭;凡送终之具,并不得以金银为饰。如有违者,先决杖一百。州县长官不能举察,并贬授远官。”
与此同时,玄宗对于死者的棺椁及殉葬品也做了具体的规定:“诸葬,不得以石为棺椁及石室,其棺椁皆不得雕镂彩画,施户牖栏槛,棺内不得有金宝珠玉。”
这些禁止厚葬的措施还是很得力的,敕令对安葬死者的各种规定明确而具体,对违令者给予严厉的惩处,同时还责令各地州县长官督促检查,对于失职的地方官吏给以适当的惩罚,以保证敕令顺利地贯彻施行。
为了在安葬死者方面提倡俭朴,禁止奢靡之风,玄宗还率先从皇陵做起。原来,诸皇陵都供俸鹰狗,耗费既大,又违背了礼仪。玄宗下令改革这一弊端。诏书指出:近来供奉山陵料度,极多废损,有关仪式,诸陵所供鹰狗并应马上停止。
这些狠刹奢侈淫靡之风、崇尚简朴的做法,有利于发展生产。在姚崇的建议下,玄宗又及时地调整了统治政策,采取了发展生产的措施,力图扭转积弱积贫的局面。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救灾赈贫,安定农民
开元四年(716年),山东连续发生了蝗灾,这是多年不遇的特大虫灾。只见大群大群的蝗虫漫天飞舞,遮天蔽日,所至之处,禾苗一扫而光。但在天命论思想的影响下,大都认为是天灾,再加上当时佛教盛行,人们都好生恶杀,因此老百姓都跪在庄稼地边祈求上帝显灵禳灾,对蝗虫则是眼睁睁地坐视食苗而不敢扑杀,满朝文武也多是长吁短叹,一筹莫展。
这时,姚崇上奏,引《诗经》及汉光武诏书,证明蝗虫是可以捕杀的。他说:“蝗虫怕人,故易驱逐;苗稼有主人,故救护者必定卖力;蝗虫能飞,夜间见火,必定飞往;设火于田,火边挖坑,边焚边埋,定可除尽。”玄宗说:“蝗是天灾,是由于德政不修所致,你要求捕杀,这不是背道而驰吗?”姚崇又说:“捕杀蝗虫,古人行之于前,陛下用之于后,安农除害,是国家的大事,请陛下认真考虑。”玄宗终被说服。但当时朝廷内外,都说蝗虫不能捕杀,玄宗说:“我同宰相讨论,已定捕蝗之事,谁再反对,即行处死。”于是派遣御史分道督促,指挥老百姓焚埋蝗虫。结果颇见成效,当年农业获得了较好的收成。
这年十一月,姚崇身患虐疾,卧床不起。玄宗因姚崇府第过远,咨询政事殊感不便,便将姚崇迁居罔极寺,他对姚崇的病情表现出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每天都派数十使者前去探视。每有军国大事,便命宰相源乾曜前去征求姚崇的意见。每当源乾曜奏事,凡符合旨意的,玄宗便说:“此必姚崇之谋。”源乾曜上奏,为了咨询更为方便,请迁居姚崇至四方馆,姚崇以四方馆宽大为由,予以推辞。不久,姚崇遇到一件事,他的亲信、中书省主书赵诲收受了蕃人的贿赂,被人揭发后,玄宗亲自审讯,并定为死罪下狱。姚崇知道后又设法进行营救,玄宗对此很不满意。于是,姚崇恐惧不安,以为自己已经不宜再做宰相,数次请求辞职,玄宗最终答应,并根据他的推荐,由宋璟出任宰相职务。姚崇遂以开府仪同三司的身份罢知政事。
开元五年(717年),山东又发生蝗灾,姚崇按照老办法,派人到各地督促捕杀。朝廷又多以为蝗虫捕杀不得。玄宗也很犹豫,又同姚崇商量。姚崇说:“这些庸儒们死抠书本,不懂得变通之道。凡事有时要违反经典而顺乎潮流,有时要违反潮流而合权宜之计。”接着他列举了历史上一再出现的蝗灾,后果都很可怕。又说:“今山东蝗虫,孳生之处,遍地皆是,倘若农田没有收成,则人民就要流移,事关国家安危,不可拘守成规。即使除之不尽,也比养了成灾好。陛下好生恶杀,此事不烦你下诏,请允许我下文处理。若除蝗不成,我所有的官爵一概削除。”姚崇又一次把玄宗说服了。
而汴州(今河南开封市)刺史倪若水拒不执行命令,他立即给玄宗上了一道奏章:“蝗乃天灾,应该修德,以感动上天。依靠人力是无法抗拒的。”姚崇得知,勃然大怒,立即给倪若水写信说:“古时州郡有好太守,蝗虫即不入境,要是修德可以免除蝗灾,那么蝗灾的出现,就是无德所造成的了!现在坐看蝗虫吃食庄稼,怎能忍心不救!你这个刺史是怎么做的?要是由此而造成饥荒,将何以自安?请再不要迟疑犹豫,否则是要后悔的。”倪若水不得已,只好带着情绪执行命令,发动各地官民捕捉蝗虫、焚埋蝗虫。汴州所捕杀的蝗虫多达十四万石,投入汴河的还不计其数。倪若水终于在事实面前服输了。
宰相卢怀慎也反对捕杀蝗虫,他对姚崇说:“蝗虫是天灾,怎么可以用人力来制服呢?外面的议论,都认为捕杀蝗虫不对。而且杀虫太多,将会有伤和气。现在停止,还来得及,请你慎重考虑考虑。”姚崇力辩其谬,他列举古帝王及孔子为例,证明为了人的安全和不违礼制,杀生是可行的。又说:“现在蝗虫极多,只有驱除,才可消灭。若放纵蝗虫吃食禾苗,各处田地都要空虚。山东百姓,如何能够任其饥饿而死呢?此事我已奏请皇上定夺,请你不要再说了。若是救人杀虫,因而得祸,我愿独自承受,与你无关。”姚崇并派人到各地去检查,看谁捕蝗勤快,谁捕蝗不力,列名上报。
还有一个迂腐的人韩思复也极力反对姚崇捕杀蝗虫,他说,河南、河北蝗虫,近更猖獗,所到之处,苗稼都损,且更向西蔓延,到达洛阳;使者往来,不敢声张,山东数州,甚为恐慌。接着,他又是那一套天灾流行,只有悔过修德,以求上天保佑的陈词滥调。最后,他请求停止捕蝗使的工作,以收揽人心。玄宗又被他的话弄糊涂了,便将他的奏章交给姚崇处理。姚崇请求派韩思复调查山东蝗虫所造成的损失。韩思复上报了受灾的实际情况。姚崇不相信,又派刘绍去调查。据说,刘绍看着宰相的脸色行事,鞭打百姓,修改旧状,假报无灾,因而山东遭灾的数州,竟未减免租赋。这只能是局部的情况,总的情况是,由于姚崇力排众议,坚持捕杀蝗虫,故虽连年发生蝗灾,仍未造成严重的饥荒。
由捕蝗而引起的轩然大波,至此尚未平息下来。姚崇的同时代人张鹫在《朝野佥载》中也对姚崇进行攻击,说什么蝗虫“埋一石则十石生,卵大如黍米,厚半寸盖地。上天要是不灵,则不至生蝗,上天要是降灾,蝗会越埋越多;对于蝗灾,应该修德慎刑,以报答上苍的惩罚,为什么不修福以免灾,而要逞杀以消祸呢!”这一通指责,也还是老生常谈,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新意。没有见到姚崇对这一批评的反驳,但在他以往批驳别人的言谈中,已包含有反驳这种偏见的内容。在一个被腐朽的精神力量统治着的时代里,要想办点事情也真是不容易!姚崇捕蝗的决心、勇气、才干和坚持到底的精神,今天提起来,也有点令人肃然起敬。
2.检田括户,抑制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