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吃透王阳明
32913200000009

第9章 下的功夫越多了解得越清楚

语录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传习录·答顾东桥书》

“解读”

王阳明认为,如果我们对某个事件的了解(即知)到了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地步,那么这种了解就一定是通过实践(即行)才能得来的;同样的,如果对某个事件实践到了明明白白、一丝不乱的地步,那么这种实践(即行)也就是真实情况(即知)的体现。

王阳明认为,“知”和“行”是可以互相转化,我们通过实践加深对某事物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某事物的了解,可以用来指导实践、影响实践。作为常胜将军的林彪,作战前有一个爱好,喜欢收集了解对手各个方面的情况,如部队带兵者是谁,有什么个性,各项兵力配置如何,部队装备如何,训练如何,每个月有多少薪水,能否按时发放,官兵关系如何,当官的人中哪些比较干净,哪些比较腐败,当官的讲不讲义气,士兵大部分来自哪里,与其他部队的关系如何等等,越详细越好。听说,他养成这样的习惯是红军反围剿中大大小小上百次战役磨练的结果,尤其是在一次战役中他的部队拼得只剩下八个人,总结原因是战前没有认真了解敌情。据说那次战役后,他就养成这样一个习惯:战前必须详细地了解研究对手,然后再做判断。

打仗和做其他的工作道理是一样的,对领导分配给的任务是敷衍了事,还是扎扎实实的干,其实他一眼就能看出来。你是不是用心做了,可以通过你的言行举止,通过你业绩和你对业务情况的了解来判断。这不是他人说好就是好,关键在于认真两字。如果我们能够把领导吩咐的每一件事都做到极致,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们即使闭上眼睛也会知道怎么做,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要么不做,要做就达到“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的境界,即做个内行人。

说实话,以前我对京剧有点看不起,觉得没有什么好听的,有时甚至是厌烦,一句话吊半天还未完,尤其是对我这种急性子来说,听京剧真要命。我总觉得,与其听京剧,不如听流行歌曲来劲。每次一见我家老人听京剧,或者看别人看京剧,我都会走开。那时,我闹不明白,为什么哼哼几下就成了国粹了呢?后来有机会让我学了学唱京剧和流行歌曲,当然只是玩玩,并不是真正的去了解它。流行歌曲很好学,不一会儿我就会唱一首新歌。但是京剧特费劲,需要吊嗓子,一个句子就耗费了我半天,竟然还没有学会。自从这以后,每次看到京剧演出,我对那些演员特别佩服,没有一定的功底,是唱不出来的。当然还是不喜欢看,但没有以前那么讨厌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