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吃透王阳明
32913200000089

第89章 要经常省察自己

语录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传习录·陆澄录》

“解读”

王阳明认为,省察是有事的时候存养天理,存养天理是无事的时候省察。

省察是我们做人做事能否成功的重要基础。许多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成为成功人士,很大程度上由于自己省察不够。人为什么要省察自己?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作为个人来说,我们的行为如果没有很严重的触犯别人的利益,或者是你非常好的朋友,大多数人都不会直接,或者间接说你,或者提醒你。曾经有个部级干部总是把造诣的“诣”字读成“旨”,20多年来,他经历一批又一批属下,但没有一个人给他指出来,也没有一个人提醒他,并不是别人不知道,而是大家都很懂礼貌,懂得给他留个面子,以至于他错误的读音维持了这么长时间,直到有一次他听自己孙子在读课本的时候,才知道这个字的真正的读音,才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一直把这个字读错了,所以,人一定要省察自己,尤其是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高层更是如此。另一类情况,我们确实也需要省察自己。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自知,才能知人。省察自我是道德完善的重要方法,是涤荡心灵的一股清泉。在我们迷路时候,在我们掉进了罪恶的陷阱时候,在我们的灵魂遭到扭曲时候,在我们自以为是沾沾自喜时候,它就像一道清泉,将思想里的浅薄、浮躁、消沉、阴险、自满、狂傲等污垢涤荡干净,重现清新、昂扬、雄浑和高雅的旋律,让生命重放光彩,生气勃勃。省察主要目的是找出过失及时纠正,所以省察绝不可以陶醉于成绩,更不可以文过饰非。要以安静的心境自查自省,才能克服意气情感的干扰,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捕捉到平时自以为是的过失。只有善于发现并且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才可以进一步纠正过失。我们常常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很多缺点都是通过旁人的指出才知道。这就要求我们有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别人善意的规劝和指责,反省自己的过失。

夏朝时候,一个背叛的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儿子伯启抵抗,结果伯启打败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气,要求继续进攻,但是伯启说: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却被他打败了,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带兵方法不如他的缘故。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过来才是。从此以后,伯启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粗茶淡饭,衣着朴素,照于百姓,任用有才干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来侵犯,反而自动投降了。唐太宗李世民经常倚助魏徵的当面进谏,认真地检讨自己、反省自身,才使得表面上听起来很刺耳的意见变成了治国安邦的金玉良言。

有一个年轻人,在一家杂货店的公用电话通话,说话的内容如下:“喂,是傅公馆吗?府上是不是需要找个人来帮你们割草?哦,已经请到了。那人怎么样?很好吗?你真的不打算换人试试看吗?真的不用吗?好,没关系,谢谢你,再见!”杂货店老板在一旁听到了以上的对话,便安慰他必须再接再厉,说:“真可惜,你没有获得这份工作,千万别灰心气馁。”年轻人笑着说:“没关系,傅先生所雇用的人其实就是我,我只是从侧面打听他对我的工作是否满意。”

先秦荀况在《劝学》中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每个人都要“吾日三省吾身”,以修正人生轨迹。常省察自己有什么过错,就会常怀畏惧心,如履薄冰,慎始慎终,在思想上筑起一道堤坝,做到该节制的就节制,该收敛的就收敛,该改正的就改正。《路加福音》6章4节:“每一个人都应该省察自己的行为;如果有好行为,他可以引以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