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吃透王阳明
32913200000075

第75章 做事情最怕认真二字

语录

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顺生录·王守仁年谱》

“解读”

王阳明认为,我开始学书法时,只是对着古帖临摹练习,这样练来练去,只学得个字形相像,内在的神意却毫无所得。后来我改变了学习方法,举笔不再轻易落纸,而是凝神静虑,先在心中想象要写之字的形态气势,这样练习久了之后才开始通达书法之道。后来读到明道先生(即程颢)写道:“我写字的时候很恭敬,并不是要字写得好,只是这个恭敬的态度就是学习。”既不是要字好,又为什么要去学呢?通过自己学习书法的例子,我于是知道古人不论什么事情,随时都在心上学习,等到心精明透彻了,字自然也就写得好了。

这个世界其实很公平,你付出了多少,你得到的就是多少,你付出得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相反,如果你应付了事,那你得到的也成对比。

在韩国的一所学校里,有这样一位老师:他每天都要求学生把当天所学到的知识从头到尾抄写八遍,而自己却很少对作业进行检查。开始大家都积极地完成,但后来同学们渐渐松懈下来,有的只抄三四遍来敷衍了事,甚至有更胆大的同学得知老师要检查才匆匆赶写以应付。

转眼到了学期末,老师突然决定对整个学期的作业进行全面检查,结果发现全班只有一个人是从头到尾、一丝不苟、不打任何折扣地完成了那份作业,这个人就是后来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潘基文虽然也觉得这份作业枯燥至极,但他发现在抄写作业的过程中,每抄一遍自己就会对所学到知识有更新或更深的理解,这样在一遍遍重复中不断熟悉和充实。于是他不再把这枯燥的作业当做是无聊的任务,而是更深地领悟到人生其实也是一所学校,命运同样会给我们布置一份份简单重复的作业。靠着这种认真完成作业的态度,他成就了自己人生的传奇。

无独有偶,系山英太郎,一位在日本政商界呼风唤雨的显赫人物,他白手起家,30岁即拥有几十亿元资产,经营18家公司,32岁时成为日本史上最年轻的参议员。1996年,他退出政坛,返回商界。系山英太郎这样总结其人生哲学——我做股票时就专心做股票,吃饭时专心在食物上,睡觉时就好好睡觉。我总是倾注100%的热忱,认真投入当下所做的事情,毫无杂念,尽力而为,剩下的就“尽人事,听天命”。不论遇到什么情况,我都相信将来必然成功,不愉快的事立刻抛诸脑后。我关注社会的所有动态,因为它们都关系到我的投资活动。我很喜欢“终身学习”这句话,碰到不懂的事情,我不会搁着不管,反而会拼命去寻求解答。

1957年,毛主席访问前苏联时,对数千名中国留苏学子讲了一句话:“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如之看来“认真”可谓是一件法宝,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

认真是什么?是一种态度,是行为过程,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认真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要求我们解决问题时一定要亲自探究到“真”,即不满足于道听途说、专家说;也不满足于一知半解、经验说,必须事事要自己认识到“真”。这种态度最大的敌人是懒惰、马虎、满足和骄傲,在解决问题的工作中,假如不认真,具体工作者不足以正确的解决问题,当事管理者则更将面临失控的局面。孟子说:“君子之道,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遇到问题,没有解决经验的人要讲认真,有解决经验的人更要讲认真。没有解决经验的人,遇到新问题,往往还比较谨慎、没有窠臼,相反更容易认识到客观规律和真相;有解决经验的人,遇到老问题,往往更容易先入为主、浅尝辄止。

认真是行为过程,就是调查研究。毛主席强调,调查研究本身就是解决问题,调查研究做好了,就离真正解决问题不远了。认真在这里最大的敌人是经验主义和拿来主义,这两个主义都容易让人忽视、忽略解决问题之前的“认真”环节!毛主席讲“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连发言权都没有就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的权力了,可见在解决新老问题的环节中,是必须要有一个调查研究的过程的、必须要有一个认真的过程的!

认真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要想解决问题,一般无外乎“有章循章、无章循例”,但对个人来说,我们往往会遇到些无章无例、超出自己所认知的问题,有时还会出现外行指挥内行现象。这时我们就应该拿起“认真”这个武器!把问题摊开来、摆出来,一个一个的去搞清楚,从基本原理、基础规律、客观真相中去寻找答案;只要用好了这个武器,就完全可能外行干出比内行更内行的事情。认真,可以让我们从纷繁复杂的问题中找到一个最正确、最清晰的路径,可以帮我们明确具体问题,可以帮我们把大无限的问题拆解为一个个可以作为的问题。一旦我们认了真,就必能搞清楚具体事物的“原理、规律和真相”,实事求是,我们就可以把握得住解决问题的精髓,就可以从纷繁复杂、无所作为、乱作为中脱离出来,就离解决问题不远了。

当然,实际工作中,有些人把干工作的出发点定位在对自己有没有实惠上,有好处就主动筹划,认真落实,想让他“不认真”都难得很;如果感到对自己没有好处或者好处不多,就认真不起来,即使反复督促也是拖拖拉拉,工作不再在“状态”,事情没有进展。也有一些人未必不知道“认真”的重要性,而是怕得罪领导,影响个人成长进步;怕得罪他人,影响同志关系,在办事过程中畏首畏尾,敷衍了事,始终认真不起来,导致有的工作走了过场,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毒奶粉、毒胶囊等食品安全的事故屡禁不绝,而豆腐渣工程造成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贪污腐败的事件防不胜防,等等,其最主要的就是缺乏“认真”二字,如果我们在学习工作中狠抓认真,也绝不会出现这么多“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