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吃透王阳明
32913200000070

第70章 不要怕吃苦

语录

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传习录·陆澄录》

“解读”

王阳明认为,精进天理就好像人走路一样,走完一段,才知道这段路的情况;走到有岔路的时候,有了疑问便要问人,问了人以后再继续走,慢慢地才走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人生是一个过程,航行在人生之船上,可能会经历波涛汹涌,也会感受风平浪静。喜悦和幸福充斥在航行的途中,苦难和挫败也与航行相伴,只有亲身经历、体验、超越那苦的感觉,才能真正体会到喜悦的味道。有首名叫《水手》的歌这样写道:“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自古英才多磨难。”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名人志士都很注重在逆境中培养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朱元璋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他在很小的时候,以给大户人家放猪放牛为生,吃尽了苦头。1344年,淮北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虫灾,疾病到处流行。在这场劫难中,朱元璋的父母和长兄都先后病死,饿死。16岁的朱元璋靠乡邻的帮助,草草埋葬了亲人之后,孤苦无依的他只好到附近的皇觉寺当了小和尚。不久,灾情越来越重,寺庙中的和尚也不得不外出讨吃就食。朱元璋入寺后不到几个月,就被打发出去,做了游方僧。他云游四方,到处乞讨,山栖野处受尽了风霜之苦;但同时也使他了解到民间疾苦,增长了社会见识。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破落的书香世家,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一直很不顺利,中年后始执笔写《西游记》。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出身官宦世家,但家庭的衰败让他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但他不改其志,以“富非所望不忧贫”的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在人生最后十几年里,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创作出了不朽的著作《红楼梦》。孔子的高徒颜回,家境贫寒,屋舍破陋,卧在席上只能蜷着身子,他处在这样的逆境里却“自得其乐”,学有所成。孔子赞扬他是一个“士志于道而不胜恶衣恶食者”。这些名人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与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的磨砺分不开。放眼现实,我们又何尝能丢掉吃苦的精神呢?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只有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能真正树立起面对困难的信心。“不经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这是我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俞振飞老先生在向演员们传授技艺经验时说的话,也是他发自肺腑的感受。确实,老先生走过的是一条不平凡的艺术道路,在这崎岖的小路上,他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费尽了毕生的心血。他也是经过一番“冰霜苦”,才终得“梅花放清香”!

逆境对人的发展不利,但能磨砺人的意志和心性。在人生的旅程中,天空不只有蔚蓝,水不只是澄清,云朵不只是白色,风不是永远那么柔和;草木不只有碧绿,花儿不会永远绽开。从“充满希望”到“夕阳西下”,如果大家都换一种眼光去看待生活的坎坷与磨难,也许会发现,吃苦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种幸福!磨难更是一笔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