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吃透王阳明
32913200000053

第53章 身外之物不可眷念

语录

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传习录·答吕子约》

“解读”

王阳明认为,如果是我心里想要的东西,我要努力去追求;如果不是我心里想要的,不能把它留藏在心里。

什么是我们心里真正想要的东西呢?在王阳明看来,完美的人格和心灵上的愉悦是最重要的。

不错,追求心灵上愉悦是我们每个人所向往的,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不管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不管是品德高尚的人还是普通人,都是如此,尤其是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更是如此。随着大家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其精神状态每况愈下,我们的心灵深处愈来愈感到孤独、苦闷、烦躁、矛盾,怎么办?

王阳明认为,要正确认识内心世界和身外之物,对于内心世界所向往的东西要尽力去追求,而对于身外之物,来了既不欢迎,去了也不留恋、惋惜,要以一种豁达的态度对待所遇到的各种事物,自然就会依顺自己本来的智慧去应对,这样才不会被外界所牵挂。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烦恼,我们常说每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这本难念的经有两个来源:

一个是自身的欲望,这种欲望有层次之分,较低层次的欲望有生活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较高层次的欲望有工作的需要、追求事业成功的需要,等等。较低层次欲望的实现带来满足感,较高层次欲望的实现带来成就感。一个是人的命运,有时候确实像老天爷安排好了的。一个人并不能完全左右一切。对人生有满足感的人,不一定要去追求不属于他的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和非凡人生的人,也不一定要去苛求只有平凡人生才会体验到的完全的满足感。老天爷是公平的,它不愿意看到除了它之外的任何人拥有只有它才能拥有的一切。满足感也好,成就感也罢,人生无论欲望层次的高低,适可而止是最重要的。许多人因没有把握好“欲望的问题”,而失去了他们本可以享受的人生幸福。举例来说:A君,本地名医,退休后一个月拿十三个月的工资,本可以安享晚年。当听说某医院招聘老医生,月薪两千元,他马上去应聘上了班。重新上班的第三天,他骑车去医院途中被汽车撞断了胯骨,两个月后医治无效去世。此君若不是为了钱,当不会以这种方式与死神打照面。而B君,报社副总编辑,患有严重的冠心病,离休后本应在家静养,安度晚年。但他不甘寂寞,另起炉灶为报社创办了一张新报纸。报纸办得有声有色,他甚至获得了比他在职时更高的声誉。但B君却因操劳过度,出差途中病情突然发作,来不及救治客死异乡。如果此君若不是为了名,完全可以和死神继续周旋上很多个时日,而不至于如此仓促地与这个他曾叱咤风云的世界告别。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说过:“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意思是说,如果不知道适可而止,控制自己的欲望,就会什么欲望也满足不了;如果不懂得知足克制,连已有的一切也保不住。

第二个是外界的影响,金钱、权力、华屋、名声、美色、佳肴等,无时无刻地在诱惑着我们,而这众多的烦恼,就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执着,有太多的贪欲,整天惦记着如何才能得到声、色、名利等外在的东西,心里才会受尽煎熬。生活中,我们想要的太多,这些东西也许不是我们心里真正所需要的;也许因为内心不够强大无法抵住外界的诱惑;也许是因为这个世界过于华丽以至于我们无法看清楚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得不到,我们就会不停地去想,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我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永远无法得到满足,当然也不可能有幸福感。一位心理学家指出:快乐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改变我们思考的重心,从我们所想要的转而想到我们所拥有的。不是期望你的爱人是别人,而是试着去想她美好的品质;不是抱怨你的薪水,而是感激你拥有一份工作;不是期望你能去夏威夷度假,而是想到你居所附近亦有乐趣。如果我们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学会“物来而应,过去不留”,适当放下,这不仅是一种洒脱,更是参透万物后的一种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