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吃透王阳明
32913200000051

第51章 修身养性要常常做

语录

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传习录·陆澄录》

“解读”

王阳明认为,只要每天想着如何减少自己的欲望、留存天理,才是真正下功夫的地方。静的时候念念这些,动的时候也念念这些,不管是处于宁静状态还是不是宁静状态都应该如此。

王阳明强调,我们任何时候都可以修身养性,如何来修身养性呢?他后来又对静与动的修身养性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着眼点在存心;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着眼点在养心。

王阳明说得不错,我们经常要做“存心”和“养心”的功课。“存心”中的“存”是保存的意思,就是有意识地把握、不使丢失。“存心”指有意识地保存自己的良心,不使之被人事淹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灵经常是麻木的。我们学会了太多的做人技巧和法术,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应用这些技巧。但是这些技巧不能让我们在利益的诱惑面前气势如虹,在关键的考验时义无反顾,做人的法术不能给我们的人格以力量、生命以底气。因此,“存心”的“存”不能理解为封存,而是指有意识地保护和保存良心,别让它迷失。有时候,我们只有在夜深人静、独自静坐的时候,才会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自己心的存在。但是一回到现实,我们的本心立即消失得无踪无影。所以,我们要时时体会自己心的存在,感受良心的呼唤,聆听良知的声音。

外物改变人的本性,感官之欲减损人的善心。欲望太多的人,往往利令智昏,做了欲望的奴隶,其结果是“欲望号列车”不知驶向哪里,失去控制,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因此,心不仅要存还得养。孟子在《尽心章句下》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人的习惯是多年养成的,不可能一下子戒除所有毛病,需要日积月累地调整,逐渐把多年养成的坏习惯消除。因此,人心本身也需要“养”,我们要学习把自己的心当做一棵树、一株盆景来养育。通过减少不健康的欲望,可以达到涵养心灵的作用。如果把我们的心比作一株植物的话,那么也可以说,清除贪心和私欲,保持净心,发展自己性格中善良的一面,就好比是在给自己的心浇水、施肥,保证心的健全生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们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这就决定了“养心”一定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否则我们极有可能功亏一篑。

“存心”与“养心”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补充。“存心”是就具体的心理活动而言,强调抓住良心不放,是从短期行为着眼;“养心”则强调培养健全的心灵需要时间和耐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主要是从长远效果着眼。两者最终目标是相同的,那就是培育健全的人格。只有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使自己的心灵始终保持一个自由的状态。所以,生活中的我们应该明白:一天能吃三餐足矣,何必再想其他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