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吃透王阳明
32913200000047

第47章 改造世界之前先改造我们自己

语录

公且先去理会自己性情,须能尽人性,然后能尽物之性。

——《传习录·徐爱录》

“解读”

王阳明认为,你且先去涵养自己的性情,只有穷尽了人的本性,然后才能穷尽物的本性。

王阳明强调,一个人应该先做提升自己、完善人格的事,而不应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那些无关的琐事上。面对不如意的外界环境,与其总是愤愤不平、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不如把时间用在挖掘自己的潜力上。等我们内心的力量强大了,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这时再去面对外面的世界,也许这个世界就会变得不一样了。

春秋战国时,卫国的国君还很年轻,办事专断,政事轻率随意而无所顾忌,役使百姓使死人遍及全国不可胜数。孔子的弟子颜回打算去卫国帮助处理国政,特地来向老师辞行。孔子担忧地说目前你去卫国的时机不对,一是你的学识修养还不足以影响到卫君;二是卫君看起来是个暴君,他怎么会跟你讲道理呢?到时你只能乖乖地听他的,而不是你影响他。如果不听他的,那你只有死路一条。颜回束手无策,只好虚心向老师请教方策。

孔子说只有“心斋”能救你,即你要摒除杂念,专一心思,即使身处追名逐利的环境中却能不为名利地位所动,或许卫君就能采纳你的提议,让你阐明观点。要是他不能采纳你的提议,你就不要再说下去了,不要再去寻找仕途的门径。不向世人提示共同索求的目标对象,只是集中思想全无杂念,把自己寄托于无可奈何的境域,这样就差不多符合‘心斋’的要求了。一个人不走路容易,走了路不在地上留下痕迹就很难。受世人的驱遣容易伪装,受自然本能的驱遣,便很难作假。听说过凭借翅膀才能飞翔,不曾听说过没有翅膀也能飞翔;听说过有智慧才能了解事物,不曾听说过没有智慧也可以了解事物。那视万物为空无的人,他那空明洁净的心灵中,只存在一片光明的境界,一切善与美的事物就能在他心中停留。如果不能停留,那就叫做表面端庄而实际上心慌意乱,精神没有专注。如果能够使听觉、视觉专注于内心而不受外界干扰,那么鬼神将会前来归附,何况是人呢!这就是万物的变化,舜和禹,就是以此为要领治理了国家化育了万民,何况普通的人呢!

孔子的目的就是在入世做事之前,要专注“内外皆美”的生命志趣,通晓事理,懂得权变,这样才不会让外物伤害自己。道德高尚的人,火烧不了他,水淹不了他,寒暑害不了他,禽兽伤不了他。并不是说水火禽兽真的不伤害他,而是他能明察安危,安于祸福,进退谨慎,才不会不受伤害。所以,我们常说在入世之前,最好先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