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吃透王阳明
32913200000033

第33章 逆境最能锻炼人

语录

往年区区谪官贵州,横逆之加,无月无有。迄今思之,最是动心忍性砥砺切磋之地。

——《静心录之一·文录一》

“解读”

王阳明认为,以前我被贬到贵州那个偏远的地方,横暴无理的事情经常遇到。但现在想来,那也是最能磨练我意志和心性的地方。

易曰:“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两千年前,孟子对逆境便有一番彪炳千秋的大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我们每个人都想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帆风顺,但事实上几乎不可能,不顺反而是人之常情。那么,对逆境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

曾国藩在家书中这样说:“古人患难忧虞之际,正是德业长进之时。圣贤之所以为圣,佛家之所以成佛,所争皆在大难磨折之日。将此心放得宽,养得灵,有活泼泼之胸襟,有坦荡荡之意境,则身体虽有外感,必不在于内伤。”逆境是双刃剑,其实并不可怕。如果处理好了,不顺的事反而变成好事。一个人经过艰难困厄、患难忧虑的磨练,意志变得更加坚强,才能得到全面提升。“百里奚举于市”就是这样的一个典故:

百里奚,亦称百里子或百里,宇里,名奚。春秋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秦穆公时贤臣,著名的政治家。秦穆公五年(前655年),晋国借道于虞以伐虢国,大夫宫之奇以“唇亡齿寒”劝谏虞君,虞君因曾经接受晋献公的宝玉“垂棘之璧”与名马“屈产之乘”而答应了晋国。作为虞国大夫百里奚深知虞君昏庸无能,很难纳谏,便缄默不语。结果晋在灭虢之后,返回时就灭了虞国,虞君及百里奚被俘。后来,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百里奚被当作陪嫁小臣送到了秦国。他以此为耻,便从秦国逃到宛(今河南南阳),被楚国边境的人抓获。秦穆公听说百里奚贤智,想用高价赎回他,又怕楚人不许,就派人对楚国人说:“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羊皮赎之。”楚国人同意将百里奚交还秦国。百里奚回到秦国,秦穆公十分赏识他,授以国政,号称:“五大夫”,这时他已是70多岁的高龄。其实,百里奚早年贫穷困乏,流落不仕,在被晋国俘虏前,曾游历齐、周、虞、虢等国,这段经历让他对各国的民俗风情、地理形势、山川险阻知之甚悉,为他后来给秦穆公筹划东进准备了必要条件。百里奚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坎坷的经历,使他尝尽了艰苦生活的滋味,也亲眼目睹了下层人民的悲惨处境,对他后来任秦国大夫时,为官清正,树立以民为贵的思想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也是一番艰苦卓绝的磨难,从最初的近二十万人,到达陕北后只剩下了不足两万人。而这段经历过生死洗礼的两万人重新不断壮大,反而缔造了共和国。

成败是成功之母,逆境成就人才。逆来顺受,尤其是一无所有的境地,最能锻炼人的忍耐力。面对逆境,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保持旺盛的斗志,身体不能被摧垮,否则就有可能一蹶不振;二是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在逆境中加强学习,加强磨练,并不断寻找机会,以图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