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吃透王阳明
32913200000022

第22章 孝顺不是靠说而是靠行动

语录

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

——《传习录·徐爱录》

“解读”

王阳明认为,比如知道某人很孝顺,必定是此人曾经做过孝顺的事,才可能知道他很孝顺,绝不是因为他说了孝顺的话,而认为此人很孝顺。

王阳明认为,孝顺不在于说,更在于做。很多人总在说,等到有钱和时间了,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其实这在逃避责任。父母对我们没有太多的要求,有一口安稳饭吃,花点时间陪陪就足矣。这点我们要学学子路和剡子,只要父母有所需求的,我们都应该尽力满足。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剡子是周朝时代人,祖上世代以耕种为生,老实巴交的爹妈,披星星戴月亮地一年到头苦苦劳作,也只是混个半饥半饱。这年赶上闹灾荒,田里收成不济,日子越发艰难,爹妈忧急交加,一时心火上攻,双双眼睛失明,这可急煞了小小年纪的剡子。为了给爹妈治病,剡子每天半糠半菜地侍奉双亲充饥后,就到处求人,寻医问药。

一天,剡子到深山采药,路过一座庙宇,便进去讨口水喝。他见方丈童颜仙骨,就向他请求治疗眼疾的药方。老方丈问明缘由,沉吟一下说:“药方倒有一个,恐怕你采不来。”

“请说,我舍命去采!”

“鹿奶,鹿奶可以治眼疾。”

剡子听了,立即叩头谢过老方丈,飞步赶往鹿群出没的树林中。这里的鹿确实不少,可它们蹄轻身灵,一见有人靠近,就一阵风似的飞快逃去。

怎样才能弄来鹿奶呢?剡子绞尽脑汁,昼思夜想。

一天,他见村东头猎户家的墙头上晒着一张鹿皮,忽地眼前一亮:把鹿皮借来,披在身上,扮成小鹿的模样,不就能悄悄接近鹿群了吗?

于是,剡子迫不及待地走进猎户家,说明来意。好心的猎户欣然把鹿皮借给了他,还指点剡子如何模仿小鹿四肢跑跳的动作。经过多次演练,剡子竟然举腿投足都像一只活脱脱的小鹿子。

第二天,剡子用嘴叼着一只木碗,悄悄地蹲在树林里。待鹿群走近时,披着鹿皮的剡子像一只小鹿似的不紧不慢地凑到一只母鹿身边,轻手轻脚地挤了满满一木碗鹿奶。直到鹿群走开了,他才站起身来,捧着鹿奶直奔家中。

打这以后,剡子多次用扮成小鹿的办法,去挤母鹿的奶汁。爹娘由于常常喝到鲜美的鹿奶,营养不良的身体一天天强壮起来,后来,失明的眼睛,果然奇迹般地恢复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