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吃透王阳明
32913200000019

第19章 百善孝为先

语录

父而慈焉,子而孝焉,吾良知所好也。

——《王阳明全集之三(悟真录)》

“解读”

王阳明认为,父母慈爱,子女尽孝,这是我良知学说所提倡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孝行天下的传统,无论儒家、道家等各种学说里,都把“孝”放在突出的位置。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中国有首名为《劝孝歌》的古诗:“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鲁迅也说过: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恶的人。这些名人名言无不证明:一个人不论他出身什么样的家庭,也不论他将来的地位有多大的变化,只要他的父母还健在,那么他就有尽孝道的义务,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起点。一个重孝道的人,必然是有爱心、讲文明的人。重孝道的家庭,亲情浓郁、关系牢固;反之,必然是亲情淡薄、家庭结构脆弱容易解体。而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可见,不重孝道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正像李光耀指出的:“孝道不受重视,生存的体系就会变得薄弱,而文明的生活方式也会因此而变得粗野。我们不能因为老人无用而把他们遗弃。如果子女这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就等于鼓励他们的子女将来也同样对待他们。”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对夫妻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他们对儿子尽心竭力地抚养,所以儿子一天天茁壮成长。这对夫妻还有一个老母亲与他们同住,平时儿媳老是嫌弃婆婆,不愿意养婆婆,但是婆婆因为能帮他们干活,所以媳妇虽有怨言但还是让婆婆同他们吃住。年复一年,随着孙子渐渐长大,老奶奶越来越老了,她的腰因为长年的劳作变得弯曲佝偻,她再也不能做重活了。而且由于年龄的原因,吃饭的时候常会撒出一些饭粒。这时候,媳妇看婆婆越来越不顺眼,她急于想把婆婆赶出家门,于是总在丈夫面前说婆婆的坏话,没想到丈夫竟然答应了妻子赶母亲出门。一天吃过午饭,这对夫妻就把老母亲送到三十里外的山沟里,扔下几块饼,让老母亲自生自灭。没想到回家后,他们发现儿子在村口的大树下坐着。夫妻俩问儿子为什么不回家,儿子说,“我在等奶奶,你们现在把奶奶拉出三十里外,以后我拉你们八十里也不止。”听了儿子的一番话,夫妻俩顿时明白了。他们赶紧回到山沟里把母亲接了回来。

试想一下,父母养育我们多年,如果等到老了却享受不到应有的亲情,是多么寒心!同样的,等我们老了,如果孩子不尽孝,我们难道不寒心吗?朋友们,趁自己还年轻,赶快尽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