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吃透王阳明
32913200000013

第13章 真诚最能打动人

语录

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工夫。

——《传习录·薛侃录》

“解读”

王阳明认为,真诚是人心的本体,恢复心的本体,就是思诚的功夫。

在与人交往中,大家都喜欢真诚的人,因为他们给人一种安全感、信任感。真诚是评价是否值得深交的一项重要标准,没有一颗真挚实诚的心,就做不出善良敦厚的事。如果是一位弄权耍奸、虚伪掩饰的人,谁都不想与他做朋友。做人要真诚,这是我们为人处世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判断一个人品行修养的重要标准。

古有“三顾茅庐”和“程门立雪”的故事,讲的是做人要真诚实意。

深冬的一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到隆中邀请诸葛亮。谁知诸葛亮恰好不在家,刘备只好扫兴而归。刘备三人回到新野,过了数日,他派人再探听孔明是否在家。当打听到孔明外出已经回到家时,刘备当即决定二请诸葛亮。这一天正值隆冬时节,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走了不到数里,忽然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张飞说:“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刘备说:“贤弟,咱们冒此大风雪,不怕山高路远,去请诸葛亮,不正表明了我们的一片诚意吗?如果你怕冷,可以先回去。”张飞说:“我死且不怕,难道还怕冷乎!但是担心哥哥空劳神思。”刘备说:“不必多言,你还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三人继续往前赶路。不料,这一次刘备又未见到诸葛亮。第二年春天,刘备选择一个黄道吉日,沐浴斋戒了三天,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竭力劝阻。关羽说:“我们两次相请,都未见到他,想必他徒有虚名,不敢前来相见。”张飞更是带着轻蔑的口吻说:“什么大贤,不过是一平民百姓。我们已仁至义尽,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来,我就将他绑来见你。”刘备斥责说:“你难道没有听说周文王请姜子牙的故事吗?文王如此敬贤,你不要太过无礼了,今天你不要去,我跟关羽去就行了。”张飞连忙说道:“两位哥哥都去了,小弟我怎么能落伍呢!”三人飞马直奔隆中。此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唯恐打扰诸葛亮,不顾路途疲劳,屏声敛气地站在门外静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敢求见。刘备谦虚的态度,诚恳的情意,使诸葛亮很受感动,虽然明知此时出山不得其时,难以恢复汉室一统天下的格局,但他还是毅然答应了。

杨时和游酢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多岁,而且已经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这一天,两人到了程颐家的小院外面要拜见程颐,院里的童子听见,连忙开门出来,对他们摆手说:“先生正在午睡呢。”他们向童子说明来意,童子请他们到书房等一等。他们怕惊醒了老师,于是谢了童子,然后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候。那时正值隆冬季节,阴沉的天忽然下起了鹅毛大雪。没多久,两人的脸上和身上就积了厚厚的一层雪,远远望去,就像两个雪人,可他们谁也没有要离开的意思。等程颐午睡醒来,童子端来热茶,说有两个学生来访,见先生午睡不敢打扰,现在还在门外等候。程颐很惊讶,忙让童子请他们进来。程颐被这两个人的求学精神和尊敬师长的品德深深打动,从此更加尽心尽力地教他们。终于,杨时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后来,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并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杨时、游酢二人向程颐求学过程,并不是趋炎附势,而是完全真心实意并且礼义周全,不仅得偿所愿,而且其行为得到世人的认可。

“三顾茅庐”和“程门立雪”的故事告诉我们:不敷衍、不做作、不逃避,能老实地袒露内心的人,往往最能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