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长寿的钥匙(上)
32877800000006

第6章 中华古代养生名家

中国古代的养生家为中华养生学说与文化的形成、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群星璀璨的古代养生家中,这里仅选其中几位影响比较大的名家略作介绍,以窥中华养生文化之一二。

1.老子:道家养生的始祖

老子,名老聃,又名李耳。楚国楚县(今河南省鹿邑)人。老子是先秦哲学家,道家养生思想的奠基人。《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汉代杜方言:“老子用恬淡养性,致寿数百岁。”老子为历代养生家推崇的得道长寿养生家。影响后世最大的是《老子》一书提出的养生思想。

(1)治于未乱,抱元守一

老子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作为养生的重要思想,提出“早服重积”、“抱元守一”等养生原则。“早服”同于中医“治未病”观点,即现代医学预防为主的观点,指早行养生之道,行养生于日常生活,持之以恒,积蓄养生之“德”,此即“重积”。这便是老子的“早服谓之重积德……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论养生,有抱元守一的观点,所谓“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一”即养生之道。后世养生家又指“一”为“气”、“元气”,并用以指导服气养气、内守返观、纳气归根、以结内丹,以养胎息的内气功。抱元守一又指为“守神”之中的精神调摄养生法,成为古代养生家创造应用各种养生术的指导思想。

(2)自然无为,返朴归真

自然无为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它强调的是自然而然,去除人为嗜欲困惑、返朴归真的养生养神方法。所谓“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返归自然素朴、纯真的本性,进而达到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天人和谐统一。“真”是自然而然、不加人为的“素”、“淡”、“清”、“静”、“纯”、“朴”等等的同义语。《内经》里“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思想即来于此。中医养生注重节食、节劳逸、节制房事,以及重视精神调摄等养生法则,均产生于“自然无为”的思想。

2.孔子:儒家养生的鼻祖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深最广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和学派,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直居于主宰的地位,“儒学”也几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孔子生活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在医学极不发达、生产力相当落后的时期,他活了73岁,“人逾七十古来稀”,可谓长寿了。孔子养生长寿之道内容颇为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克己、修身的“养生三戒”

孔子一生严以律己,从不纵欲。他的“养生三戒”是留给后世的宝贵养生铭。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即年轻时,要在性生活上不能贪欲;血气方刚时,要防止打架斗殴;老年,身心不可过度劳累,要戒“贪得”。这“三戒”不论对青年、壮年、老年都要求不能放纵。

(2)乐观豁达,心胸开阔

孔子对“礼、乐、射、御、书、数”有广泛乐趣,精通诗、书、礼、春秋。孔子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立身之道,一生周游列国,奔走不息,即使已至“甚矣吾衰矣”的晚年,仍然乐观处世。

孔子的二十字“养生经”:“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是孔子一生养生健身的科学总结。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和有仁德的人,既喜欢幽静,又喜欢山水,喜欢活动又乐观处世,一定能长寿的。孔子在《中庸》中更加明确阐述:“大德必得其寿。”所谓大德者,必德高望重,安心处世,光明磊落,性格豁达。我们平时说的“心底无私天地宽”也就是这个意思。

(3)食勿过饱,讲究卫生

食居慎节,知足不贪,食勿过饱,不乱饮食,是孔子一生自我管束的饮食养生的“金科玉律”,他曾提出过“八个不食”,尽管有些值得商榷或有不妥之处,但基本上是讲饮食卫生的,有参考价值。

“①霉粮馊饭、烂鱼败肉不食;

②颜色坏的不食;

③发臭的不食;

④夹生饭和烹调不当的不食;

⑤调料不当的不食;

⑥不合时令的不食;

⑦肉切得不方正的不食;

⑧市上买的酒和熟肉不食。”

《孔子家语》还提出“长幼异食”,即年龄不同,在饮食上应当有所区别,各自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法和习惯。

孔子的这些言论,即使今天看来也仍然是符合卫生标准的,同时也是我国最早的有关饮食养生的具体论述之一。

(4)起居循规,讲究姿势

在生活起居方面,孔子也有具体要求:“寝不尸,居不客”、“寝不语”等。“寝不尸”指不得仰卧如挺尸状。后世孙思邈等据此提出宜屈膝侧卧。所谓“睡不厌,眠作师(狮)子卧”者,即“胜脱靴着地坐脚也”。《老老恒言》道:“相传希夷安睡诀‘左侧卧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头,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间,右侧卧反是。’”所谓“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的睡方,大约就是指这种方法。“寝不言”也被后世所遵守,“寝不得语言者,言五脏如钟磬,不悬则不可发声”。

孔子还重视起居有常,他在回答鲁哀公如何才能长寿的求教时说:“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共杀之。”这就是说:凡生活没有规律,饮食不加节制,不注意劳逸结合的人,久之就会积病而死。

孔子青少年时放过羊,经历过穷困生活磨炼后,又为宣传他的学说,到处奔波,周游列国多经磨难,但正由于他总结人们生活的实践经验,探索健身之道,积极倡导和参加体育活动,注意饮食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劳逸有度,才能经得起到处奔波生活困窘的考验。在医疗保健和生活条件很差的春秋时代,尚能活到73岁的高龄,足见孔子是一位很重视体育卫生保健和懂得长寿养生之道的教育家。

(5)养护精神,调摄心理

孔子的学生患了麻风病,孔子惋惜地说:“是人也,有是疾也”。意思是说,什么样的人,容易患什么样的病。孔夫子此言虽有点主观,但作为教育家、心理学家的孔子,可能已觉察出了疾病与人的性格、体质的关系。

半个世纪来,由于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的改善,生物性疾病确实减少了,精神卫生和疾病的关系,相对地暴露得更明显。目前,几种主要疾病,心脑血管病、癌症、高血压病、肺心病都与精神状态息息相关。其他如溃疡病、神经性皮炎、牛皮癣、糖尿病等,也都与精神卫生密切相连。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得”字含有贪得的意思,人到老年,在名利上还竭力追求,得到的往往是苦恼烦闷,甚至是疾病。

孔子欣赏那种清心寡欲的精神状态,对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心态表示称赞,“贤哉,回也”。

孔子反对懒惰,他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意思是说,宁可下盘棋,也比闲呆着好。

孔子喜欢音乐,在齐国听到韶(一种乐曲名),三月不知肉味。借助音乐陶冶情操,平和心理,在将近绝粮时,还在“弦歌不衰”,饥寒之中也不愁楚。

孔子反对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精神状态,提倡心怀坦荡、刚毅坚强。他认为三种有害健康的事是:骄傲自大,游荡忘返,饥食妄淫。三种有益于健康的事是:调节行动,道人之善,交好朋友。

孔子的弟子们说:“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意思是说孔子在家闲居时,生活也很有规律,精神安乐,心情舒畅。

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是:“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由此看来,孔夫子是个不知发愁的好老头儿。

3.陶弘景:集养生之大成的名医

陶弘景(456~365年),字通明,南朝齐、梁时人,古代著名医家、道家学者。早年朝中为官,中年后入句容句曲山(今江苏茅山)隐居,自号华阳陶隐居。《南史》载:“弘景善辟谷导引之法,自隐处四十许年,年逾八十而有壮容。”博学多艺、平生著作甚多,为医、道两家所推崇。其中《养性延命录》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书中汇集了梁代以前各种养生著作的精华,为后世保存了许多宝贵的养生文献。

(1)天道自然、人道自己

陶弘景强调“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养生观。认为奉行养生即可长寿。《养性延命录》说:“人生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丧,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

(2)静者寿、躁者夭

陶弘景主张道家守静养生之道。有“静者寿,躁者夭”之说。又录《老子指归》曰:

“游心于虚静,结志于微妙,委虑于无欲,归计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奉行“行十二少”除“十二多”:“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除“十二多”,即以上十二事多为丧生之本。又称:“老而寡欲,闲心劳形,养生之方也。”

(3)体欲常劳、食欲常少

陶弘景主张讲究饮食劳逸、起居调节之法,他说: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又说:“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皆损寿也。”尤其重视饮食调养,说:“百病横天,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窬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多则切伤,少则增益。”

(4)善长服气导引按摩

陶弘景一生收集并修炼各种气功、导引、按摩之术,以为养生之道。其所录六字气诀尤为后世养生家推崇。说:“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有六者,吹、呼、唏、呵、嘘,皆出气也。”导引法中载华佗“五禽戏”等。按摩法有:摩耳,引揪头发、梳发、干浴身体等。称:“摩手令热,雷摩身体,从上至下,名曰干浴,令人胜风寒、时气热、头痛,百病皆除。”

陶弘景所倡导的东晋张湛的“养生十要”,颇有价值:“养生十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事,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

4.孙思邈:精于养生之道的药王

孙思邈(581~682年),唐代著名的医家和道家,寿101岁,行医80多年,躬行实践养生之道,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后人尊为“药王”。生平好学而博采众家之长,善言老庄,又好释典,著述甚多,主要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养论》、《存神练气铭》、《摄养枕中方》、《卫生歌》、《保生铭》等。

(1)养性重德、百行周备、自慎为首

孙思邈一生为医,德、术兼备,养生重在养德,提倡养性以自慎为首。《千金要方》说:“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因此,他把养性修德称为“养生之大旨”,并提出养性当以“自慎为首”,“善养性者,则治未治之病。”只有“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不慕求浮桑,不患得患失”,才能达到养性的目的。

(2)食养茹淡,务求节俭

孙思邈之谓茹淡即素食淡味以养生。提倡“每学淡食”以养生。又主张饮食节俭。有“丰饶之地,人多早夭;俭啬之地,人多高寿”之说。多食肉“喜生百病”、“常须少食肉”。指出:“人学养老之道……饮食当令节俭,若食味伤多,老人肠胃皮薄,多则不消,彭亨短气,必致霍乱。”他的食养、食疗经验丰富,素为后人所推崇,多有实用价值。

(3)日常生活讲究卫生

他对日常生活起居、衣着、饮食卫生很重视。如冬睡不盖头、卧取侧身曲体、衣着俭朴、衣服常洗、平日常洗澡,务求“雅素净洁”。又讲究饭后漱口、散步、少饮酒、不食陈腐变质食物等等卫生。在《卫生歌》、《保生铭》中多有概括。

(4)注重锻炼养生之术

孙思邈的著述中气功、导引、按摩方法甚为丰富。他认为老人尤当重视锻炼,《千金翼方》说:“非但老人须知服食将息节度,极须知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除收集各种气功、导引、按摩方法,还自创孙真人按摩法等保健锻炼方法。

孙思邈著的《保生铭》流传甚广,今录之如下,以供读者欣赏:

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饮酒忌大醉,诸疾自不生。

食了行百步,数将手摩肚。睡不苦高枕,唾涕不远顾。

寅丑日剪甲,理发须百度。饱则立小便,饥乃坐旋溺。

行坐莫当风,居处无小隙。向北大小便,一生昏幂幂。

日月固然忌,水火仍畏避。每夜洗脚卧,饱食终无益。

忍辱为上乘,谗言断亲戚。思虑最伤神,喜怒伤和息。

每去鼻中毛,常习不唾地。平明欲起时,下床先左脚。

一日免灾咎,去邪兼辟恶。但能七星步,令人长寿乐。

酸味伤于筋,辛味损正气。苦则损于心,甘则伤其志。

咸多促人寿,不得偏耽嗜。春夏任宣通,秋冬固阳事。

独卧是守真,慎静最为贵。财帛生有分,知足将为利,

强知是大患,少欲终无累。神气自然存,子道须终始。

书于壁户间,将用传君子。

5.邱处机:精于养生的“神仙”

邱处机,又名丘长春,字通密,道号长春子,山东栖霞人,是著名的道教全真派创始人之一。他生于1148年,卒于1227年,死后葬于北京的白云观处顺堂。

道教中人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人可以返本还原,达到长生久世的境界。邱处机19岁弃家求道,独自进昆仑山的烟霞洞修炼,一年后拜全真教主王重阳为师,先后在今宝鸡西南的溪边、陇州的龙门山隐居修炼13年,道成后名声大噪。在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七大弟子中,邱处机的影响最大。

邱处机既是道家,也是养生学家,其主要著作有《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等。1219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命近臣刘仲禄奉诏聘请邱处机。第二年,他携弟子18人启程北行,历时4年,与成吉思汗相会。成吉思汗问长生久世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并大讲“敬天爱民以治国,慈俭清静以修身”的养生之术,颇为成吉思汗赏识,被封为国师,赐号“神仙”。

邱处机对养生学颇有研究。他的养生学以“清心寡欲,四时调摄”为要旨,认为人体各方面的生理、病理变化及疾病的发生,无不受自然环境、季节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要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就必须在生活方式、思想行动、操练身体等方面与外界协调,才能达到内外环境平衡,起到维护健康、延年益寿的作用。他强调必须掌握“四时调摄,养生治病大旨”,对四季调养、精神调养、饮食调整等都作了说明。

在四季调养方面,如春季“春阳初升……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夏季炎热,平居檐下,过廊、弄堂、破窗,皆不可纳凉;秋季“秋气燥……禁寒饮并穿寒湿内衣”;冬季“宜居处密室……不可冒触寒风”。

另外,他对老年人养生有一定研究,认为“高年之人,多有宿疾”;“人年六十,心气衰弱,言多错忘,目也昏昏然”,老年人更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以“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餐申(下午3至5时)后饭”等。

6.乾隆:擅长养生的长寿帝王

在我国二十五史中的230多个皇帝中,长寿的前三名是女皇帝武则天享年82岁,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活了86岁,而清朝的乾隆则寿高89岁,堪称我国古代皇帝中的长寿之首,被世人称为“古稀”天子。

乾隆皇帝何以能够长寿?奥秘在哪里?原来乾隆擅长养生,对养生之道颇有研究,悟出了养生十六个字秘诀:“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

另外,乾隆皇帝还认为必须生活规律,爱好广泛等等。

所谓“吐纳肺腑”:即天刚亮起床,不睡懒觉,早餐前多做深呼吸运动,并持之以恒。

所谓“活动筋骨”:即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乾隆的祖父康熙把骑射定为祖宗家法,教诲皇家弟子要“习骑射,勿持贵纵恣。”所以乾隆自幼善骑,马术甚精。在避暑山庄皇家射箭比赛中,多次大显身手。当皇帝后,更以射骑为乐,直到他八十高龄时,还行围狩猎。骑马射箭,活动量大,这对深居清宫的皇帝来说,无疑是锻炼身体的好方法。

所谓“十常”:即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睛常运、面常搓、足常摩(涌泉穴)、腹常旋、肢常伸、肛常提。

所谓“四勿”:食勿言、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

所谓“适时进补”:就是要饮食有规律。乾隆起居饮食很有规律。他一年四季,大约都在6点多起床,洗漱后用早餐,膳后处理政务,完了与大臣议事,午后游览。晚饭后,看书习字,作文赋诗,尔后就餐。饮食多以新鲜蔬菜为主,肉类、鲜味少而食之,并且从不过饱。乾隆喜喝茶,对食用水(御用西山泉水)十分讲究。他还效法祖父康熙,从不吸烟。

乾隆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乾隆爱好广泛,学识渊博,情趣甚广;特别喜好以下养生运动:

(1)喜好“旅游”

人所共知,他三下江南,三上五台,游览了全国主要名山大川,古刹佛寺,不少城乡有他的足迹,杭州十景均由他的御笔题碑。如此涉足野外,宽阔幽静之地,令人心旷神怡,悠然忘返,促进了他的身心健康。

(2)喜爱读书和书法

他是封建皇帝中少有的多才多艺的皇帝。他爱读书,懂满、蒙、维、藏、汉5种文字。他喜书法,学尊赵体,圆润遒丽,所到之处,喜御笔垂青。他善诗文,据传他一生写文1300多篇,诗作4万余首。他还喜欢听戏、观灯、看杂技、滑冰等,他亲自演过戏。这些对他修身养性,颇有裨益。

由于乾隆养生有法,一生身强体壮,年近九十尚神智清晰,还以太上皇身份过问朝政,自号“十全老人”。

尽管乾隆长寿的秘诀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作为古代养生名家的地位却是不可否认的,我们应从现实出发,借鉴其养生的有益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