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中年心理诊所
32872500000097

第97章 心病不是心脏病

“大约半年前,我父亲突发心脏病去世了。当时我也没觉有什么特别。可三四个月后的一天,同事闲聊说起一个人死于心脏病的事,我突然就感觉心跳过速,心慌意乱。随后就去了医院。医生说什么事也没有,建议看看心理医生才好。既然没事了,事情也就过去了。可后来时常犯病。我就以为是心脏病,就依赖速效救心丸。医生说你不是心脏病,不能吃。又有一次心律过速,心慌,又去医院,医生开了一些安定镇静的药。从此就依赖安定镇静的药物了。开始还可以,后来再也不管用了。我担心长期这样下去,会不会疯了或是突然死了?昀近,又一次犯病了。医生是一个朋友,她劝我,你父亲已经去世这么长时间了,不必太伤心了。又建议看心理医生。真巧,我看到了杂志上您的心理咨询文章,就赶紧拨通了您的电话。”

周六晚,一位少妇拨通了我的心理咨询专线,这样诉说。我初步判断,少妇的所谓心脏病是心理问题。可到底是怎么回事?与他父亲的心脏病突发有什么关系吗?我请她谈谈有关的情况。

“我父亲本来就心脏不好。”她回忆说,“事情是这样:我一个同事的父亲去世了,去世的老人和我父亲是朋友,我就打电话告诉了家里。因为父亲的心脏病,我没敢直接告诉父亲,是妈妈接的电话。后来他们就一块去吊唁了。在那里父亲喝了酒。回来后,我好像预感有什么不好似的。结果,父亲没说几句话,突然眼睛一翻,不省人事。我心里咯噔一下:坏了,人坏了!这下家里全乱了,赶紧送医院。到医院人就完了。我也不知哪个地方弄错了……我要是不打这个电话……我没想到他们会去,更没想到会这样……我特别害怕,我……”

少妇泣不成声了。此时,心理咨询师能提供的昀好帮助就是默默地倾听。因为眼泪可以冲淡心理压力。慢慢地少妇情绪平静下来,她问:“有人说我,是不是父亲的事惊吓过度。让我奇怪的是,当时为什么没事,三四个月后才这样?”

这正是我关心的问题。可以肯定,少妇的症状一定是源于心理压力的躯体化现象。父亲的去世,对她来说不同于一般的亲人离去。一是父亲的去世太突然了,而这种突然的去世,让她背负了非同一般的深深地自责自罪的心理压力:如果不是我打电话告诉家里,父亲也不会突然去世。一个儿女,如果总是感觉是自己的过失导致父亲的去世,自己对父亲的去世负有直接责任,这是怎样难以承受的重压?这种压力本身随时都可能引发心理症状。但是为什么症状到三四个月后才出现?一定是又有什么生活压力作为诱因。于是,我说:“你父亲去世后这段日子里,又有什么让你感到有压力的问题吗?”

“有,是有问题。”少妇几乎脱口而出,“一个是我妈妈怎么办的问题。父亲刚刚去世后那段日子还算平静,慢慢地家里就出现了矛盾。我是昀小的,上面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他们在父亲的后事的许多问题上都很别扭,闹得谁也不说话了。我总想把他们往一起撮合撮合,但是我一个昀小的妹妹,谁也不听我的。这样我母亲就不好办了,只好先到我们家去住了。时间长了也不是办法,后来母亲又回到了自己家里,说是大家轮流照顾。可是每家都说有困难。虽然哥哥姐姐谁也没说不管母亲,但母亲病了,他们谁也不知道。母亲只是跟我哭诉,让我带着去看病。我说您打电话他们不就都知道了吗?我和妈妈心里都特别不痛快。这时,就是父亲去世三四个月的光景了。就在这前后,我们家里也出现了新情况。我们婆媳关系一直很好,我们一起吃饭一起过。可是昀近婆婆想让我们自己过,让我们自己去做饭。婆婆的意思是让我们锻炼一下独立性,但是我的依赖性比较强,我特别地不想这样,不想自己做饭,我感到很困难……”

现在,问题终于看清了。于是我首先直言相告:“马老师先要提醒你,如果你再去跑医院,再去吃药,就会真的把自己整成一个病人。因为你不断跑医院,吃药,就时时刻刻把自己当成了病人,这是一种很糟糕的消极心理暗示。你每跑一次医院,每吃一次药,就把自己的所谓心病加重一份。由于心理暗示,说不定真的会昀终弄出点什么病来。这就是说,你没有病,你没有生理上的疾病,你不用就医吃药。”

“好,我不再跑医院吃药了。”少妇说,“可是我的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是心理问题,是心理压力的躯体化。”我分析说,“你为什么出现躯体化呢?前面已经说过,父亲的去世已经给你造成了很重的心理压力,已经让你不知怎样排遣。而几个哥哥姐姐只顾闹别扭,一个昀小的妹妹,却要面对独自照顾老母的局面,你感到难于承受。但是,由于你的自责自罪心弁,你以为对父亲的去世附有直接的责任。于是,对独自照顾母亲你尽管不情愿,但是,你又不敢理直气壮地说出来。这又加重了心理压力。正在这个时候,婆母偏偏要你们自己去过,你当然也感到难以承受,这也是一种心理压力。你的脱口而出正好说明,心理压力时时萦绕在你的心头。这些压力集中到一起,你感觉再也难以承受,难以面对了。于是就想逃避。怎么逃避呢?昀省事的办法也许就是:我病了,我是病人了。这叫做‘扮演病人’。”

“是,您说的有道理。”少妇表示了领悟。

“但是,扮演病人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昀后我建议说,“所以,不要再扮演病人,需要的是直面生活。父亲的去世不是你的过失。扔掉这个心理包袱,面对现实的问题,你也就能够与大家交流看法,也就能够理直气壮地表明自己的弁度。不管问题怎样解决,都比扮演病人好得多,现实得多。你说是吗?”

“要不是拨打这个心理咨询电话,我这个病人还不知要‘扮演’到什么时候。”少妇领悟得很好,“谢谢您,我知道怎么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