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艺术画廊
32864500000092

第92章 关汉卿与《窦娥冤》

关汉卿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他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氏位居“元曲四大家”之首。其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

戏剧家生平

关汉卿(约1220~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己斋叟。南宋灭亡(1279年)之后,关汉卿曾到过当时南方戏曲演出的中心杭州,写有《南吕一枝花》套曲,他是元代前期杂剧界的领袖人物,玉京书会里最著名的书会才人。他和杂剧作家杨显之、梁进之、费君祥,散曲作家王和卿以及著名女演员朱帘秀等均有交往,和杨显之、王和卿更见亲密。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勾栏伎艺的戏曲家,他不满于黑暗社会的压抑与摧残,长期混迹于勾栏妓院。在戏剧天地纵横驰骋,发挥着自己的心智和才能。

艺术成就

《析津志》记载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元曲选序》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关汉卿自称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他一生共著杂剧67部,今存18部,其中“旦本”戏占12个。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他那贴切现实、充满血肉之感的笔触,诉说着社会民众的困苦与无奈;又将一腔悲悯的情怀,倾洒在被污辱的女性身上。最脍炙人口的作品是《窦娥冤》。

《窦娥冤》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全剧四折一楔子。剧情是: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这出戏剧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昂扬的反抗精神,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时代气息,对黑暗的官场予以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的反抗精神。

延伸阅读

《窦娥冤》与“东海孝妇”的关系

娥冤》取材于汉代民间故事“东海孝妇”民间故事。故事说汉代时,东海有孝妇,年轻守寡,没有孩子,赡养婆婆非常尽心,婆婆想让她改嫁,她始终不肯。婆婆对邻居说:“这个孝妇待我非常好,她自己过得非常清苦,我觉得她无子守寡非常可怜。我老了,不可以长期连累她,耗费她的年华,该怎么办呢?”后来婆婆自而死,姑姑的女儿状告她于官府:“这个妇人杀了我母亲”。狱吏逮捕了孝妇,孝妇不承认自己杀了婆婆。狱吏严刑逼供,孝妇只好招认。所有案卷呈报上去后,有个叫于公的人认为这个孝妇赡养婆婆十余年,以孝名闻远近,一定不会杀了她。但太守并不这么认为,于公为之辩护,但没有什么结果,太守最终将孝妇处死。结果郡中枯旱三年。新太守到任后,占卜其中的缘故,于公说:“孝妇不应死,但前任太守强行断案,应该是大旱的根源吧?”于是太守杀牛亲自祭孝妇,并借此表障其墓,大雨骤降,解除了旱灾。关汉卿的《娥冤》就是取材于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