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艺术画廊
32864500000090

第90章 宋代杂剧

宋杂剧是中国戏曲渐趋成熟的标志,它继承了唐参军戏、歌舞戏的传统,又广泛地吸收了民间说唱、杂耍、武艺和唐宋大曲而形成一种新的歌舞与故事表演初步结合的艺术。因为当时还常与杂技、乐舞同时演出,故以杂剧称之。

宋代杂剧的出现

中国的戏曲是从古代的舞乐百戏中发展分化而来的,它以故事表演为主线,综合歌舞、杂技以及说唱文学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逐渐形成。隋代以前,是戏曲的萌芽时期,到了北宋,由于宋代经济的发展,北方一些重要都市的游乐区勾栏、瓦舍和创作机构“书会”应运而生,诗词、散文呈现出多彩的局面,特别是民间文学“话本”的出现,深刻反映了现实生活,细致刻画了不同阶层的人物,抨击了社会上不合理现象,为戏剧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初的杂剧没有剧本,后来为了方便交流和传授,一些潦倒落魄的文人开始参与记录,同时又和伎艺人合作创作了一些剧本,成为最早的专业剧作家。此时,戏曲艺术也渐臻于成熟,出现了新的综合表演艺术形式——杂剧。

宋杂剧的特征

宋杂剧基本具备了戏曲的各种要素:话本儿(剧本)、角色的行当之分、程式化表演模式、伴奏乐队(乐作)、相对固定的演出场所等。一般由四五人参加,角色有五种:末泥色(主持或主演)、引戏色(事前准备或交代者)、装孤色(即装作官员或嘲讽对象)、副净色(扮演某个人物者)、副末色(多扮演反面人物)。其表演分为三部分,即艳段、正杂剧、杂扮三个程式。艳段是开头部分,一般由引戏出场,表演一段大家熟知的内容;正杂剧是杂剧的主要部分,一般有两个演员分别装扮角色,共同表演一段故事;杂扮为结尾部分,演出者多扮成农村老头形象,表演以滑稽幽默插科打诨逗乐为主。

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

卷七 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生动记述了一出杂剧的演出过程“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于楼下……有一装田舍儿者入场,念诵言语讫,有一装村妇人者入场,与村夫相值,各持棒杖,互相击触,如相殴态。其村夫者以杖背村妇出场毕,后部乐作,诸军缴队,杂剧一段”。

宋代的杂剧文化

宋代杂剧已经形成了一些文化团体,有知名的表演艺术家,例如“小唱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孙三四等……嘌唱弟子张七七、王京奴、左小四、安娘、毛团”等(《东京梦华录卷五》)。

宋代不但形成系统的杂剧表演,还有了专门的表演场所,汴梁城内勾栏瓦肆的大量出现,使戏曲演出有了相对固定的场所。北宋皇帝喜欢戏曲,对戏曲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宫中专设“云韶部”,专司戏曲和歌舞演出。每逢重大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皇帝亲率文武百官观看“百戏”演出。尤以元宵节为最盛:世人齐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粼粼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 (《东京梦华录卷六》)

宋杂剧兴起以后,将唐及五代各种优戏的表演传统熔为一炉,发展成一种更符合时代要求的戏剧形式,其剧场的演进、剧本的繁多、角色的增加构成了宋杂剧的特色。

延伸阅读

李师师

李师师是北宋名妓,慷慨有侠名,号为“飞将军”。她原是京城内染坊主王寅的女儿,三岁时寄名佛寺,老僧为她摩顶时突然大哭,僧人认为她很象佛门弟子,因此名叫“师”,以后被称作李师师。父亲因罪死在狱中,她流露街头,后来流落青楼,以琴棋书画、歌舞侍人。

由于李师师色艺双全,不但文人雅士钦慕,连宋朝皇帝也想一亲芳泽,常乘小轿子前往李师师家约会。传说后来宋徽宗把她召入内宫,册封为国夫人。宋朝灭亡后被金军所得,她以金刺颈,溅血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