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艺术画廊
32864500000083

第83章 唐代的健舞与软舞

健舞是中国唐代广泛流行于宫廷贵族、士大夫家宴及民间堂会上的表演性舞蹈。节奏明快,矫捷雄健,动作力度大。软舞是广泛流行于宫廷、贵族士大夫家宴及民间的小型表演性舞蹈。舞姿优美柔婉,节奏舒缓,正好和健舞相反。

健舞

古籍《教坊记》和《乐府杂录》记录了许多健舞名目:《柘枝》、《胡腾》、《剑器》、《胡旋》等。《柘枝》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为女子独舞,伴奏以鼓为主。舞女时而舞袖低垂,时而舞袖飞扬,配以刚健明快的舞步,身上的金铃发出有节奏的响声。《剑器》即剑舞。《胡旋》和《胡腾》都是西北及中亚一带的舞蹈,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前者以急速如风的旋转为特征,后者以急促多变的腾跃为特征。

《剑器》舞姿健美、气势磅礴。唐代诗人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描写此舞蹈:“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

《胡旋》原来流行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及中亚一带,从北周至隋唐,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原地区,特点是以急速连续旋转为主,节奏鲜明,轻快敏捷。(在《像风一样的胡旋舞》篇目中有详细内容)《胡腾》从石国(今塔什干一带)传来,舞蹈以跳跃和急促多变的腾踏舞步为主。西安东郊出土的唐代苏思墓内的乐舞壁画,史家认为即是《胡腾》。男舞者的形象及腾跳落地,单腿独立的姿态,与唐诗中的描写很相似。(在《矫健豪放的胡腾舞》篇目中有详细内容)《柘枝》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舞蹈,唐代卢肇的湖南观双柘枝舞赋中有“古也郅支之伎,今也柘枝之名”之句,郅支为西汉古城。《新唐书》作逻斯城(今中亚江布尔一带)。《柘枝》原为女子独舞,舞时身着民族服装,足穿锦靴。伴奏以鼓为主,舞者在鼓声中出场。舞姿变化丰富。有时刚健明快,有时婀娜柔美;舞袖时而低垂,时而扬起,快速复杂的舞步,使舞者佩戴的金铃发出清脆的响声。舞蹈即将结束时有深深的下腰动作。

软舞

软舞是唐代广泛流行于宫廷、贵族士大夫家宴及民间的小型表演性舞蹈。舞姿优美柔婉,节奏舒缓,也有些快节奏的舞段。《教坊记》和《乐府杂录》中记载了许多软舞名:《垂手罗》、《凉州》、《绿腰》、《屈柘枝》、《回波乐》、《兰陵王》、《春莺啭》、《借席》、《乌夜啼》、《甘州》等。其中《绿腰》、《春莺啭》、《凉州》、《屈柘枝》流传广、影响大、技艺水平较高。

《绿腰》,又名《录要》或《六幺》等。著名软舞,亦属唐宋歌舞大曲之一。《绿腰》是女子独舞,以舞袖为主,节奏先慢后快,舞姿轻盈飘逸。五代画家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画有表演《六幺》的场面:舞者穿天蓝色长袖舞衣,表情含蓄、舞姿优美。

宋代教坊四十大曲中仍有《绿腰》名目。南宋官本杂剧中,有多种《绿腰》(《六幺》)调令,如《莺莺六幺》等。由此可见,《绿腰》音乐舞蹈均传至宋,亦被戏曲吸收。

《凉州》,又名《梁州》。唐代的凉州即今甘肃武威。软舞《凉州》是具有当地特点的乐舞。《凉州》是软舞曲,也是歌舞大曲之一。

《屈柘枝》,又名《屈枝》。《乐苑》载:“羽调有柘枝曲,商调有《屈柘枝》。此舞因曲为名,用二女童,帽施金铃。转有声,其来也,于二莲花中藏,花坼而后见。对舞相占,实舞中雅妙者也。”属于软舞的《屈柘枝》与健舞《柘枝》在服饰和表演形式上已很不相同,大约是《柘枝》在流传中形成的新的表演形式。

延伸阅读

汉代后妃与长袖舞

长袖舞又称翘袖折腰舞,始于战国而盛于两汉,是汉代最流行的一种舞蹈。因为君王喜爱,后倡导,使得长袖舞在西汉风靡一时。史载,汉朝开国皇帝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善为长袖之舞,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汉武帝刘彻的爱李夫人(李) 出身于赵国的“故倡”之家,也擅长长袖之舞。汉成帝刘的皇后赵宜生,妖冶冷艳,也擅长长袖之舞,因其舞技高超轻盈如燕,后世以飞燕相誉。汉宣帝刘询的母祖翁颜也是一位长袖舞的高手。汉代几代后国戚,均以善舞著称。张衡在《武赋》里形象地描述了这种舞姿:“罗衣从风,长袖交横。绰约闲靡,机迅体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