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文学精华
32863000000095

第95章 幽默大师林语堂

林语堂是一代幽默大师,他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法文、德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等21种文字,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主要语种,其读者遍布全球各地,影响极为广泛,在国际上享有“文化使者”的美誉。

林语堂(1895~1976年),原名和乐,改名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著有《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等。

林语堂的父亲是一名教会牧师,他传授给孩子的是一切新的及近代的东西,如被称为“新学”的西方文化知识。而且在长老会牧师群中,他的父亲思想极为超前,当年厦门没有几个人听说过圣约翰大学,他却送儿子到这所大学接受英文教育。

幽默是林语堂的标志。林语堂曾在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英文。一次,开学第一天,上课钟打了好一会儿他还没有来,学生们引颈翘首。林先生终于来了,而且夹了一个皮包。皮包装得鼓鼓的,学生们满以为林先生带了一包有关讲课的资料,兴许他是为找资料而迟到了。谁知道,他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只见里面装满了带壳的花生。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但学生们并不敢真的吃,只是望着他,不知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林先生开始讲课,大讲其吃花生之道。他说:“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说到这里,他将话锋一转,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要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林语堂的代表作《京华烟云》,是他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全景式地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京华烟云》自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后的短短半年内即行销5万多册,美国《时代》周刊称其“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京华烟云》的后续篇《风声鹤唳》被誉为中国的《飘》。林语堂把他的《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和《朱门》这三部小说合称为“林语堂三部曲”,因为三者有着内在的精神联系,都寄托了作者的文化理想和人生理想。

林语堂才华横溢,著作等身,一生写了60多本书,上千篇文章。林语堂一生曾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重印40次,并被译成英、法、意、荷等国文字,成为欧美各阶层的“枕上书”。

延伸阅读

林语堂语录

1.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吾国吾民》

2.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一夕话》

3.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生活的艺术》

4.古教堂、旧式家具、版子很老的字典以及古版的书籍,我们是喜欢的,但大多数的人忘却了老年人的美。这种美是值得我们欣赏,在生活是十分需要。我以为古老的东西,圆满的东西,饱经世变的东西才是最美的东西。──《生活的艺术》

5.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生活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