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文学精华
32863000000075

第75章 王实甫与《西厢记》

王实甫是元代著名的剧作家,是文采派(过去论曲,以文采、本色划分派别,用以说明一个作家的语言风格)的代表作家。他的《西厢记》是一部优美动人的言情传奇小说,与明代《牡丹亭》和清代的《长生殿》、《桃花扇》一起被誉为“四大名剧”。

王实甫(1260~1336年),字德信。元代杂剧作家,著名剧作《西厢记》的作者。

王实甫的祖籍是今河北保定的定兴县。他的父亲王逖勋从质子军(元代军队名。为了防止藩属及将领的叛变,而召其子弟组编成军,以便挟制),跟随成吉思汗西征至西域,娶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噜浑氏为妻。阿噜浑人在元代为色目人之一种,亦称回回人。

王实甫不仅出身官宦名门之家,而且他自己也是做过官的。先以县官入仕,因治县有声,后提升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本来前途无量,但因“与台臣议不合”,40岁即弃官不复仕。回到大都后,他一头扎进关汉卿的“玉京书会”,出入于歌台舞榭之中,厮混于勾栏瓦舍之间,开始了他的戏剧创作生涯。

王实甫的儿子王结,《元史》中有传,“以宿卫入仕,官至中书左丞、中书参知政事,地位显赫”。王结对自己有这样一位“不务正业”的父亲,感到脸上无光,曾劝解父亲不要涉足 “歌吹之地”,在家安心养老,有“微资堪赡赒,有园林堪纵游”。但王实甫痴迷于“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他乐此不疲,已不可能放弃他的创作了。王结也无可奈何。

王实甫的创作活动稍晚于关汉卿,约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剧作存目14种,其中有《西厢记》、《破窑记》、《贩茶船》、《芙蓉亭》等,另存散曲数首。《西厢记》是在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但思想性、艺术性均大大提高,后人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叙述了张生和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被人们广为传诵。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通过林黛玉的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牡丹亭》、《红楼梦》都从它那里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厢记》在我国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剧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名著,诞生700年来,被全国多个剧种演唱至今,久演不衰。

延伸阅读

《西厢记》走向世界

《西厢记》有日、英、法、德、俄、意、拉丁语等译本走向域外,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也渐得各国研究家的高度评价。如俄国柯尔施主编、瓦西里耶夫著的《中国文学史纲要》说:“即使在全欧洲恐怕也找不到多少像《西厢记》这样完美的剧本。”日本河竹登志夫的《戏剧概论》将《西厢记》和古希腊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印度迦梨陀娑《沙恭达罗》并列为世界古典三大名剧,从更广阔的世界戏剧史的角度,给《西厢记》以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