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文学精华
32863000000072

第72章 元曲大家白朴

著名的元曲杂剧家白朴出身于具有浓厚文学气氛的家庭,他是元代最早以文学世家的名士身份投身于戏剧创作的作家。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一起,被世人称为“元曲四大家”。

白朴(约1226~1306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元代戏曲作家,词人。代表作品有《梧桐雨》、《墙头马上》等。

白朴出身于官僚士大夫家庭,父亲白华为进士,官至枢密院判,白家与一代良臣、著名词人元好问为世交,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可以说,白家是完完全全的上流家庭。白朴出身如此,应该是真正的贵族,本应优游闲适,读书交友,博取功名。却偏偏遭逢金将崔立叛降,南京(今开封)失陷,兵荒马乱,家人失散。王公大臣的妻女被送往蒙古军中受辱,恰恰白母也在其中。战乱中,父亲音信全无,白朴几乎丧命,幸好元好问救了他和姐姐的性命,渡过黄河,来到山东聊城,最后定居于山西忻州。

不管是谁拥有这样的经历,都会成为心灵中无法抹去的阴影。蒙古军队的残酷、朝庭的软弱、遍地的死尸、流散的百姓,以及最后元军统一全国,所有这一切,都在向着白朴最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不过,白朴的仕途之心,就此死亡,他不可能为掳去母亲的元朝廷效力,不可能与那些曾经杀害自己亲人的蒙古人做同僚,甚至终身不与蒙古人交朋友。

在白朴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人对他起过相当重要的影响,这就是元好问。1233年南京被攻陷后,一片喊杀声中元好问抱着被他视为“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的神童白朴逃出京城,自此,白朴有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他身边。白朴自幼聪颖好学,这时又有大学问家元好问的悉心指导,因此他的学业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十几岁就已才华出众,声名远扬。

由于白朴自幼受元好问的薰陶,学问厚实,文学素养高,成就突出。他一生不走仕途,专心写作,著有16个杂剧剧本,可惜流传下来的只有3个完整本,即:《裴少俊墙头马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另有《韩翠颦御水流红叶》和《李克用箭射双雕》两本剧的残曲。

白朴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物,从其出生来说,虽然是官宦后人,却无缘荣华富贵;少年满怀抱负,却饱经战乱;作为元朝子民,却身负掳母之仇;虽然才华横溢,却整日郁郁寡欢;许多亲友都为官吏,但他却无意仕途。可以说,白朴人生的每一个重要关头,都是不如意的。也难怪他要说:“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

白朴继承了我国古代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特别是他精心塑造人物、巧妙构思情节、细腻描写心理的艺术技巧,以及优美清丽、朴素自然、富有文采的语言,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使他在元代剧坛享有盛名。

延伸阅读

白朴与元好问

在白朴心中,元好问的地位要超过其父亲白华。一来是因为7岁时白朴就与父亲失散,由元好问一手带大,叔侄间的情分远远超越了父子感情。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在北渡路上,幼小的白朴染上伤寒,昏迷不醒,元好问便日夜将其抱在怀中,6天后,他竟然“得汗而愈”。二来是与父亲白华重逢后,白朴得知父亲做了元朝的一个小官,委曲求全的父亲完全颠覆了他的价值观。特别是在成年后,父亲多次让他放弃杂剧,求取功名,使得白朴负气浪走江南10年。虽然元好问也未必赞成他从事杂剧创作,因为杂剧毕竟不合当时正统儒家文人的观念,但他绝不会强求白朴做不愿意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