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文学精华
32863000000048

第48章 百代文宗韩愈

韩愈是唐代散文家兼诗人,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气势雄浑,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韩愈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都去世了,他就由在京城做官的哥哥韩会抚养。韩会对弟弟很好,教他认真读书,好好做人。

韩愈10岁的时候,韩会受到别人的牵连,被贬官到韶州(在现在广东省),于是韩愈跟随哥哥去了韶州。从京城长安到韶州有几千里的路程。一路上,韩会虽然心情不好,还是不停地给弟弟讲沿途风光和名人故事。韩愈记忆力很好,把哥哥讲的话全记在心里。

到韶州不久,韩会就因心情苦闷,又加上水土不服而病死。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嫂嫂郑氏带着自己的儿子和韩愈,护送着韩会的灵柩,回到了故乡河阳。安葬了韩会以后,郑氏关心地对韩愈和儿子说:“人生短暂,你们要抓紧时间读书做学问。虽不求显赫一时,也要不枉度一生。”韩愈这时候已经很懂事了,他知道这是嫂嫂替哥哥说出的话。从此以后,每天早上公鸡一叫,他就起床做操,然后回到书房里读书。

韩家历代有人做官,藏书很多。韩愈就从《论语》、《孟子》读起,遇到问题,他就向嫂嫂请教。可当韩愈读到《书经》、《易经》的时候,嫂嫂就不能教他了,韩愈就去找当地有学问的人请教。就这样,韩愈还读了《老子》、《庄子》、《荀子》等先秦散文著作。

韩愈青年时到了洛阳求学,他访了一些韩家相识的亲朋故友。大家见他懂礼貌又有学问,都邀请他住在自己家里。韩愈谢绝了大家的好意,自己找了两间茅屋住下,开始过起清贫的读书生活。韩愈身穿布衣,每天只吃两顿饭,其余的时间都用来读书、访友。有时候,他读书入了迷,要到半夜三更的时候才睡觉。

韩愈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

韩愈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指句子读起来不顺口)的文句。

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他的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但也有一些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

延伸阅读

读书像品酒

有一次,韩愈和朋友们聚在一起谈论文章。韩愈心直口快地说:“这读书就像品酒一样。好文章读起来,让人觉得痛快。那差的文章,比如骈体文,死板得很,读了让人憋气难受。”于是朋友们问他:“依你之见,哪几位名家写得好呢?”他说道:“要说先秦,当然是孟轲、庄周。要说两汉,当数董仲舒第一,其次是贾谊、扬雄。他们的文章形式自由,语句动人,含义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