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文学精华
32863000000047

第47章 诗圣杜甫

杜甫流传下来的大量诗歌作品,以其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宽广的视野,深入的体验,高度概括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变迁,深刻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堪称“史诗”,他更是被后世誉为“诗圣”。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他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人称“杜少陵”;又因居成都时世交严武(官居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举荐他做过节度参谋捡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工部”。是唐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自幼聪慧,20岁起便开始了他长达十余年的漫游生涯。他离开洛阳,沿着运河,过了长江。秀美的江南风光,丰富的文物古迹,开阔了杜甫的眼界。然后,他回到洛阳又北上,游览了齐赵(在现在山东省和河北省南部)大平原,登上了泰山。这两次漫游是杜甫一生中最如意的事。

有一年夏天,杜甫在洛阳会见了他慕名已久的大诗人李白。两个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很快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当时,李白受到权贵的排挤,刚离开长安,但“谪仙”的名声已经传遍全国,而杜甫在诗坛才初露头角。他们俩年龄相差也比较大,可是他们彼此都很敬重。

杜甫拿自己的诗给李白看,向他请教。李白读了《望岳》以后,赞赏地说:“子美,你这首诗气魄不小,尤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发人深省,不同凡响!”杜甫则谦虚地说:“还是太白兄诗写得气势雄伟啊!”

不久,李白到梁国(在现在河南省开封)、宋州(在现在河南省商丘)一带去了。随后,杜甫也如约赶到那里。随后两人一起又先后到齐州和兖州。白天他们一起登临名胜,拜访隐士。晚上畅谈痛饮,谈诗论文,喝醉酒就共被酣睡,亲密得像兄弟一样。杜甫用“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诗句来形容他们的这段交往。李白也用“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来表示自己对杜甫的思念之情,就像那浩浩荡荡的汶水奔流不止。

在游历路上,杜甫看到许多悲惨的情景。杜甫怀着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把他的所见所闻写在六首诗中,那就是《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简称“三吏”、“三别”。这六首诗都深刻地反映出了当时动乱不安的社会面貌,写得生动感人,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不朽杰作。

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一家老小加入了流亡的难民队伍。至德二年(757年),杜甫从长安逃出,并不辞辛苦,千里迢迢投奔至唐军,肃宗被其忠诚所感动,任他为左拾遗,但很快就被贬为华州司马参军。唐大历五年(770年),杜甫病逝于旅途中,时年59岁。

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

杜诗内容广泛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被后人尊为“诗圣”。

知识小百科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755~763年所发生的一场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唐玄宗耽于享乐,不理朝政,又放任边地将领拥兵自重。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发动兵变,安氏称帝。唐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为唐肃宗。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奉诏讨伐,击败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及后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叛将史思明也投降。758年,由于朝廷一项暗杀史思明的计划外泄,史思明发动兵变,杀安庆绪并称“大燕皇帝”。至761年,史思明被其儿子史朝义所杀。翌年,唐代宗继位,并从叛军中收复洛阳。最后史朝义被李怀先逼迫自杀,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