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文学精华
32863000000002

第2章 诗苑奇葩《诗经》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跨越国界走向了全世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早在春秋时期,《诗经》就已广泛流传。关于《诗经》编纂成集的过程,有种种说法。

有一种说法认为,《诗经》曾经过孔子的删订,但这种说法并不可信。《诗经》经多人长时期的收集整理,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最后编定成书,这是在孔子出生之前。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说过“诗三百”的话,可见他所看到的《诗》和现存《诗经》的篇目大体相同。

据秦汉时期一些典籍的记载,《诗经》作品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周朝廷设有专门采集民间歌谣的官员,称“行人”,他们四出采访、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得失。采诗的工作由于得到各诸侯国的协助,所达到的地域相当广阔,所以各地民歌得以集中起来。二是周朝还有“献诗”的制度,公卿士大夫在某种场合要向天子献诗。《诗经》中的不少“雅”诗,就是这样汇集到一起来的。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结合的形式。《墨子·公孟》篇说:“诵《诗》三百、歌《诗》三百、弦《诗》三百、舞《诗》三百。”《仪礼》、《周礼》、《礼记》和《国语》里,也分别提到《诗》可以用钥﹑管﹑箫等乐器演奏。鲁国乐工也曾为季札演出过“风”、“雅”、“颂”各部分的诗。这些都说明《诗经》在古代与音乐﹑舞蹈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是经过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乐谱和舞姿失传,只剩下歌词,就成为现在所见到的一部诗集。

《国风》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民歌数量最多,也最富情采。劳动诗歌也是《国风》中重要的一类,如《周南·芣苜》,是妇女采集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诗篇以简单的语言,简单的韵律,唱出了劳动的欢乐情绪和热烈气氛。

在《雅》诗里,有一部分是贵族祭祀用的乐歌。如《小雅》中的《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等,都是祈求丰年的乐章,中间描绘了当时农业生产的情况。至于《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诸篇,则颂扬自周族的始祖后稷建国,到武王灭商的历史功绩,中间有一些神话传说,曲折地反映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生活情景。

《周颂》全是西周初年周王朝祭祀宗庙的舞曲歌辞,用典重的词章歌颂祖先的功德并祈求降福子孙。《鲁颂》是鲁国贵族用于宗庙的乐章。《商颂》是宋国贵族用于祭祀祖先商王的颂歌。

《诗经》的影响还越出国界走向了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诗经》的译本,为世界各国的人们所喜爱。

延伸阅读

苏东坡巧用《诗经》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