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文学精华
32863000000019

第19章 历史散文《吴越春秋》

从《史记》到《吴越春秋》:在叙事散文方面,司马迁的《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式样。《汉书》继承《史记》的体例,并且使之更加完善。《吴越春秋》则进一步强化了史传作品的文学性,是历史小说的先河。

赵晔,生卒年不详,东汉学者,字长君,山阴(今绍兴)人,著有《诗细》、《历神渊》和《吴越春秋》。

《吴越春秋》叙述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史实,属杂史一类的散文。它的前五卷,记叙吴国历史,主要内容是记叙伍子胥去楚奔吴和破楚报仇的史实。后五卷,记叙越国历史,主要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以灭吴雪耻的故事,这个故事几乎众人皆知:

勾践元年(前496年)吴王阖闾兴师伐越,越王勾践战败,阖闾伤足而死,夫差继位。勾践三年(前494年),越伐吴,夫差败越于夫椒,越王勾践困守于会稽山。越国大夫文种向吴太宰求和,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之谏就同意了。

勾践在范蠡的参谋下,于公元前492年到吴国给夫差当奴仆,被关在石城,俯首称臣,三年后,夫差动了恻隐之心,准备放勾践回越国,大臣伍子胥坚决反对,说放勾践回去,就等于放虎归山,吴王夫差不听,将勾践放回。

回国后勾践委托范蠡建城作都,每晚睡在柴垛上,在房门口挂一个苦胆,每天都要舔一舔,卧薪尝胆,不听音乐,不近女色,念念不忘复仇。他对外继续讨好吴王,不断送礼,给吴王送去西施等美女和大量的木材,以麻痹吴王夫差。对内休养生息,富国强兵,鼓励增加人口,以增强国力,并和群臣一起谋划攻吴之计。

公元前484年,吴王向北进攻齐国,越王勾践听说了非常高兴,就拿贵重的珍宝贿赂太宰,鼓励吴攻齐。伍子胥知道后说,这是越国要毁掉吴国啊,就进谏吴王放弃攻齐,而攻打越国。

公元前473年,越王又攻打吴国,将吴王包围,吴王写信用箭射给文种、范蠡:“吾闻:狡兔以死,良犬就烹;敌国如灭,谋臣必亡。今吴病矣,大夫何虑乎?”

越王灭吴后,范蠡看出越王可以共患难,不能同享乐,就劝文种离开。范蠡同西施乘一条小船离去,后游齐国,改称陶朱公,经商致富。文种不听范蠡的劝告,后来被越王杀害。

《吴越春秋》的内容不拘泥于历史,在故事铺叙和人物描写上,有不少夸张和虚构的地方,其中融入了民间传说,例如它所记伍子胥奔吴,途中遇渔父,以及伍子胥死后显灵等,都和后世的传奇小说相类似。

在人物性格的表现上,如伍子胥的忠直强谏,范蠡的深谋远虑,勾践的忍辱为国,都写的很好。其中以伍子胥这个人物写得最为成功,他是贯穿吴国兴亡的中心人物。前半部分写他奔吴,以客卿身分为吴王阖闾出谋献策,推荐贤士,终于攻破了楚国,报了杀父杀兄之仇,并使吴王称霸于诸侯,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后半部分写夫差继立,刚愎自用,伍子胥强谏不从,终于饮恨自杀,吴国也随之灭亡。这时,伍子胥是以托孤老臣身分出现的,出言激切,无所顾忌。

《吴越春秋》选材于史籍《国语》、《左传》、《史记》,却又不完全照抄,写出了不少生动曲折的故事,并且注意前因后果,首尾照应。这种写法实际上就是后世历史演义小说的手法,只不过还以历史面目出现而已。

延伸阅读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

东汉的另一部历史散文《越绝书》的许多内容和《吴越春秋》相同,二者可以相互印证。同时,它们在写作上也有一些共同特点:记录基本史实之外,还虚构了一些荒诞离奇的故事,也采用了不少神话和民间传说,与后世的传奇小说相近。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吴越春秋》前后连贯成篇,《越绝书》还有地理、占气等专篇;从文学视角来看,《吴越春秋》较《越绝书》更具文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