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文学精华
32863000000014

第14章 博古通今之《淮南子》

《淮南子》在继承老子“无为”思想的同时,又对之作出了修正、补充和改造,把“无为”理解为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被誉为“道家思潮的理论结晶”、“牢笼天地、博极古今”的巨著。

西汉初年的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年~前121年),集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的称号于一身。汉高祖刘邦之孙厉王刘长之子,汉武帝刘彻的叔父。

淮南小国在刘安的统治下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刘安是当时皇室贵族中学术修养较为深厚的人,他广纳贤才多达数千人,其中突出的有苏非、李尚、田由、雷被、伍被、晋昌、毛周、左吴8人,号称“八公”。刘安组织这批贤才们著书立说,共同撰写了《淮南子》。

建元元年(前140年)刘彻登基,时年仅16岁。他一登基即重用主张加强王权的儒士出任将相。准备采纳文景时期大为失意的贾谊、晁错一派的政治主张,即对内削弱诸侯、加强中央,对外则抗御匈奴。

《淮南子》中有“主术训”一篇,专讲帝王之术,其所针对的,就是初登基的汉武帝刘彻。刘彻志在尊王攘夷,削诸藩,破匈奴,实施“大有为”之政。刘安则主张因循旧范,无为而治。由此引申为政策,也就是要坚持汉初旧制,从而保护刘氏诸王集团裂土称王的既得利益。而建元初年主导政治大势的,并不是已作了皇帝的年轻人汉武帝,而是素好黄老之道的太皇太后窦氏以及诸窦、诸刘列王贵戚。窦氏于建元二年(前139年)临朝干政罢免刘彻所任命的儒学将相,否定刘彻加强王权削弱诸侯的政策方向。这实际是一场未动干戈的宫廷政变。

在这场政治争论中,甚至汉武帝的舅舅、王太后之弟武安侯田蚡暗中也站到了刘安一边,还与刘安私下计议安排关于刘彻的后事问题。建元六年(前135年)太皇太后病危,死前天上出现彗星。刘安认为这种天象预兆着“兵当大起”,天下将要大乱,于是“治军械,积金钱”,准备武装起事。随即太皇太后窦氏驾崩,刘彻主持了大政。

元光元年(前134年)间,汉武帝召见名儒董仲舒。董氏向他提出著名的“天人三策”,汉武帝决心由此而推行全面改革,新政的首要方针是改革国家意识形态,即“罢黜百家,首尊儒术”。

直到田蚡死后,元狩元年(前122年)刘安积蓄已久的反谋终于被揭露,刘彻说:如果田氏仍在,当灭族矣!刘安亦被追究而自杀身亡。淮南国被废除,汉武帝在这里设立了九江郡,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淮南子》内容博杂,文字艰深,包括内篇21卷,外篇33卷,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然而这部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的文化巨著,留传下来的只有《内书》21篇,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淮南子》。

《淮南子》一书,融法、儒精髓于一炉,内容涉及政治、哲学、历史、经济、天文、地理、军事、民俗、神话等等,堪称鸿篇巨制。其中有关农学、医学等的知识极为丰富,如他首次完整地确立了农历二十四节气,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该书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淮南子》语言如行云流水,文章富于变化,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很多神话传说,如开天辟地、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颇有趣味。

我国许多传统神话故事,因《淮南子》得以流传,《淮南子》也因此成了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的宝典。我们从中看到了古老的中华文明的智慧和力量,也看到了中华民族历经上下五千年依然魅力不减的勃勃生机。

延伸阅读

《淮南子》与《吕氏春秋》的渊源

《淮南子》与《吕氏春秋》两部书都是由上层贵族亲自主持,招揽众多学者集体写成的。成书的程序都是先拟定计划,次分头撰写,最后综合编纂。书的结构统一,篇目规整,理事相连,言辞精审。两书都是总结先秦各家学说,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能贯通天地人的庞大理论体系,为统一的封建大帝国提供全面的思想理论根据。不同的是,《淮南子》成书之时,处于黄老盛行的文化氛围之中,因此对道家学说特别看重。从原著看,《淮南子》没有提到《吕氏春秋》,这可能与汉初反秦气氛有关。但事实上,正是《吕氏春秋》给予了《淮南子》以最大和最直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