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文学精华
32863000000108

第108章 杨沫和《青春之歌》

杨沫的《青春之歌》于1958年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杨沫(1914~1995年),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杨成业,后又用名杨君默、杨默,笔名小慧,生于北京,祖籍湖南省湘阴县。

杨沫的作品除了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还有中篇小说《苇塘纪事》,短篇小说选《红红的山丹花》、《杨沫散文选》,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吴华之歌》,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自白——我的日记》等。

杨沫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就读于温泉女中,因家庭破产而失学。曾在河北省定县等地教书,后又在北京做过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在此期间接触了马列主义思想,并加入了共产党。这些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她的小说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1934年,杨沫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作品,多是一些反映抗日战争的散文和短篇小说。抗战爆发后又到冀中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做妇女、宣传工作。1943年起任《黎明报》、《晋察冀日报》等报纸的编辑、副刊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等职。

《青春之歌》主要通过对主人公林道静个人命运、遭遇和归宿的描写,通过对当时形形色色各种类型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描写,形象地展现“九·一八”到“一二· 九”(1931~1935)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的历史风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从而提炼出一个革命的思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

《青春之歌》善于将人物放在尖锐激烈的斗争旋涡中加以刻画;善于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来展示各自的性格特征;善于将人物的外貌描写和心理刻画巧妙地结合起来;善于通过富有性格特色的细节来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善于将人物性格的变化与人物命运遭遇的变化结合起来描写。

通过所有这些努力,不仅使林道静这一形象塑造得血肉丰满、真实感人,也使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如卢嘉川、江华、林红、余永泽、戴瑜、王晓燕、白莉萍等显得个个活脱生动,性格鲜明,虽然这些形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类型化的痕迹,但仍能显示出作家塑造人物形象的深厚艺术功力,使得小说包含了广阔、丰富的时代内涵。

延伸阅读

幕后故事

《青春之歌》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主要写“九·一八”事变至“一二·九”运动时期形形色色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和革命道路,但因以在当时被视为小资产阶级的人物作为小说主人公,所以作品问世后,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讨论。有人在“左”的观念支配下对作者、作品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虽然茅盾、何其芳等名家都写了为《青春之歌》辩护的文章,但“左”的批评还是令杨沫对《青春之歌》作了较大修改。“文化大革命”中《青春之歌》被定为毒草,作者被打成反革命作家。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作者和作品才得以平反,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