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文学精华
32863000000105

第105章 诗坛泰斗艾青

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诗作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他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称他为“中国诗坛泰斗”,法国授予他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艾青(1910~1996年),原名蒋海澄,笔名有莪加、克阿、林壁等,生于浙江金华。代表作有《大堰河》、《北方》、《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阳》、《献给乡村的诗》等。

艾青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

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时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钻》等9部诗集。建国后,艾青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

艾青终其一生都是一位土地诗人。他将笔触直抵土地的根部,挖掘悲伤的土地之中蕴藏的黑色质地肯定是有道理的。从他的笔下,流露出了那个年代罕见的、纯正的伦理之音(只要想想那个年代太多风花雪月的诗作就可以知道艾青的可贵);通过他的歌吟,我们能听到那个年代中国人的几乎全部哀告和诉求,土地的全部希望和绝望,人民的全部泪水和鲜血。他对天空、对太阳的描写,不过是为了给悲伤的泥土找到一丝安慰,给饥馑、荒芜的人民找到取暖的火源。太阳的出现,根本上就是为了大地上悲哀的生民,为了这悲哀的大地本身。

《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真挚、深情、奔放,保姆的形象跃然在我们面前,同时诗人的形象也闪现在读者面前,特别是诗人对保姆的情感,充分表达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读来催人泪下,深受感染。诗人情感的抒发洋洋洒洒,排比的运用如奔腾的河水。至今都是当今诗歌的典范。

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成为经典被广泛引用。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知识小百科

“艾青”笔名的由来

艾青在1933年写了其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当他将蒋字的“艹”字头写下后就停了笔,他想起蒋介石背叛革命,共产党人血流成河,自己也曾身陷国民党监狱受尽苦难,他耻于与蒋介石同姓,便信手在“艹”字头下面打了个“x”,这恰好是一个“艾”字,于是便以“艾”为姓。又因为艾青生于十二月,刚好农村里面十二月是青的季节,“海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之后“艾青”这个名字轰动全国,家喻户晓,然而他的真名倒是没有多少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