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名人精粹
32860400000096

第96章 书体百代楷模——柳公权

大唐文化瑰丽堂皇,书法艺术名家辈出。初唐有欧、虞、褚、薛;盛唐有张旭、颜真卿、怀素诸人;中晚唐有柳公权、沈传师诸大家。柳公权从颜真卿处接过楷书的旗帜,自创“柳体”,使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登上了又一巅峰。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陕西耀县人。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当时极负盛名,民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

柳公权从小聪明好学,12岁就能读诗写文章,并写得一手好字,被周围人称为“神童”,时间久了,他就有些洋洋自得。一天,柳公权和小伙伴在树下写字玩,这时来了一位卖豆腐脑的老人,柳公权得意地拿着自己写的字,对老人说:“老爷爷,你看我写得好不好?”老人说:“这字写得就像我的豆腐脑一样,软塌塌的,没有筋骨。”柳公权很不服气,硬要老人写个字看看。老人说:“我写不好字,可有人用脚都比你用手第二天,柳公权一进城门就见北街的大槐树上挂着一个幌子,上书“字画汤”三个大字。树下围了许多人看一个没有双臂的黑瘦老者坐在地上用右脚夹着笔写对联,字写得非常好。柳公权看了既惭愧,又敬佩,就请教他写字有什么秘诀。这个老人告诉他:“写完八缸水,染黑一池水,学习别人的长处。”柳公权听了,很有感触,从此开始发奋努力。

柳公权最初学王羲之父子的书体,后又学习欧阳询、颜真卿等人的笔法,经过长期锤炼,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柳体。柳体兼取欧体之方,颜体之圆,下笔干净利落,笔力遒劲峻拔,结构严谨,并有明朗开阔之精神,清劲方正之风采,世称“颜筋柳骨”。

柳公权的书法立骨铮铮,炼气清健,在挺拔的骨体内部、笔画之间传出一种坚贞的力量,透出清健出俗的气韵。这是与他的人格、审美情趣、学识修养密切相关的,是他长期锤炼的结果,是从其血肉心灵中孕育出来的。

柳公权29岁进士及第,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唐穆宗偶然看见他的笔迹,认为是书法圣品,就将他召到长安。有一次,穆宗皇帝问他如何才能将书法写好,柳公权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意即如果人品不高,则落墨无法。当时沉湎于酒色的穆宗也听出了柳公权的言外之意。虽然穆宗有些尴尬、难堪,却也知柳公权所言不虚。由此可见,柳公权不仅字写得好,做人也是铁骨铮铮,深得世人钦佩的。这也是“柳骨”的根源和体现吧。

而柳公权的“心正笔正”说,则以新的命题将人格、伦理与书法的关系联通起来,不仅是对其自身的写照,而且成功地进行了一次“笔谏”,使后世文人大感兴趣,赞颂备至。

柳公权的书法在当时已非常著名,公卿大臣离世要书碑,子孙就用重金聘请他,如果得不到他的手书,就会被认为是不孝的子孙,而外邦来朝,也多出重金购求他的墨迹。

柳公权传世墨迹有《送梨帖题跋》,碑刻有《金刚经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德碑》、《平西郡王李晟碑》、《羲阳郡王苻璘碑》、《魏公先庙碑》、《高元裕碑》、《冯宿碑》、《苏夫人墓志》、《李石神道碑》、《大唐回元观钟楼铭》等。

柳公权一生历经唐代从德宗至懿宗十位皇帝,官至太子太师,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咸通六年(公元865)逝世,享年88岁。

知识小百科

柳公权的《玄秘塔碑》

《玄秘塔碑》全称为《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唐代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

《玄秘塔碑》立于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十二月,此时柳公权64岁。此碑共28行,每行54字,是柳公权楷书的代表作。原石现立于陕西西安碑林。

《玄秘塔碑》骨力矫健,筋骨特露,刚健遒媚;结字瘦长,且大小颇有错落,巧富变化,顾盼神飞,行间气脉流贯。全碑无一懈笔,可谓精绝。明代王世贞《池北偶谈》中说:“玄秘塔铭,柳书中之最露筋骨者,遒媚劲健,固自不乏,要之晋法亦大变耳”。清代王澍《虚舟题跋》说此书是“诚悬极矜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