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是唐朝有名的将领,他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唐代著名的军事家。父亲郭敬之,历任绥州、渭州、桂州、寿州、泗州五州刺史。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他从小爱读兵书,练武功,无论读书还是习武都刻苦认真。郭子仪身材魁梧,体魄健壮,相貌秀杰。不仅武艺高强、阵法娴熟,而且公正无私,不畏权贵。
传说,他20岁时,在河东服役,曾犯过军纪,按律处斩。在押赴刑场的途中被当时著名诗人李白发现。李白见他相貌非凡,凛然不惧的样子,甚感可惜。他认定此人将来一定会大有造化,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于是便以自己的官职担保,救下了这条年轻的性命。郭子仪果然不负所望。参加武举考试后,便获高等补左卫长史(皇帝禁军幕府中的幕僚长)之职。因屡立战功,多次被提升晋职。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提拔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命令他带领本军讨逆,唐朝的国运几乎系郭子仪一身之上了。郭子仪立即亲赴校场,检阅三军,誓师出征。756年四月,朔方军旗开得胜,一举收复重镇云中,大败叛军薛忠义,坑其骑兵2000人。接着郭子仪又使别将公孙琼岩率2000骑兵攻击马邑,大获全胜。捷报传到京城长安,人心稍安,郭子仪以功加御史大夫。
随后,朝廷命郭子仪回到朔方,补充兵员,从正面战场出击叛军,以图收复洛阳。郭子仪则认为,必须夺取河北各郡,切断洛阳与安禄山老窝范阳之间的联系,绝其后方供给线,才能有效地打击叛军前线的有生力量。这一出击方向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经郭子仪的推荐,朝廷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郭子仪分了1万军队给李光弼,送他出征。李光弼由太原出井陉口,一连收复7座县城,直奔常山。史思明闻讯,率5万大军从西包围李光弼于常山。双方展开激战持续40多天。李光弼消耗很大,寡不敌众,被迫困守。只得派人向郭子仪求援。郭子仪急率军东进,火速驰至常山,与李光弼会合,以10万官军,与史思明会战于九门城南,大获全胜。
之后数年,但凡是郭子仪带兵都会旗开得胜,因此朝廷上下官员对他十分敬重,吐蕃、回纥称他为“神人”,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甚至有些安史叛将也很尊重他。
建元二年(781)六月十日,郭子仪以85岁的高龄辞世。德宗沉痛悲悼,废朝5日,下诏书高度评价和追念他。按律令规定,一品官坟墓高1丈8尺,朝廷特下诏给他加高10尺,以示尊祟。君臣依次到府第吊唁,生前死后,哀荣始终。
延伸阅读
无字天书
传说,郭子仪小的时候,经常跟一些孩子们一起在龙王庙玩耍,玩累了,就躺在龙王庙前的石阶上歇息。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个云游的老和尚,他停在孩子们面前转身打开木箱,取出一个黄布包袱放在箱子上,让孩子们猜一样东西。谜面是:木上火下灰中物,五行缺水非石土。里里外外三层布,赠予朝廷栋梁柱。并说,谁猜对了就把东西送给谁。郭子仪说是金香炉,并给老和尚解释一番,于是老和尚把东西送给了他。据说,那老和尚就是当时有名的铁头僧,汾阳王郭子仪的文韬武略,都是从他那里学的。那个黄包袱里面装的,就是评书中说的无字天书,郭子仪南征北战驰骋疆场,多少次都是靠着无字天书逢凶化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