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名人精粹
32860400000002

第2章 第一相杰——管仲

管仲文韬武略,是旷世之才,中国春秋时代齐国杰出的政治家、理财家、改革家,他的治国方略,影响了此后中华民族历史的全过程。他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存邢、救卫、援燕、安周,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是中国历史上治国安邦、富国强兵第一人。

管仲(约前725~前645),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管仲家贫,自幼刻苦自学,通“诗”、“书”,懂礼仪,知识丰富,武艺高强。他和挚友鲍叔牙分别做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齐襄公十二年,齐国动乱,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力争尽快赶回国内夺取君位。

管仲为能使纠当上国君,埋伏途中欲射杀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铜制衣带钩上。小白装死,在鲍叔牙的协助下抢先回国,登上君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桓公即位,设法杀死了公子纠,为报一箭之仇,欲除管仲。鲍叔牙极力劝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为齐国强盛着想,忘掉旧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议,接管仲回国,不久即拜为相,主持政事。

经济改革

管仲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认为国家能否安定,人民能否守法,都与经济是否发展密切相关。他废除了齐国仍保留的公田制,实行按土地肥瘠定赋税轻重的土地税收政策,使赋税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设盐官煮盐,设铁官制农具,发展渔业,由国家铸造钱币调节物价,推动商品流通;鼓励商民与境外贸易。齐国的经济得到很快发展。

政治改革

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21个乡。其中工商乡6个,乡民专营本业,不服兵役。农乡15个,乡民平时种田,战时当兵。国都以外划分为邑、卒、乡、县,均设官员管理。10县为1属,全国共有5属,设5位大夫管理。每年初,5位大夫要向国君报告属内情况。这就形成了对全国的统治。

军事改革

管仲认为兵在精不在多,强调寓兵于农,把行政上的保甲制度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起来。在农乡,5家为1轨,10轨为1里,4里为1连,10连为1乡,5乡为1军。每家出1人当兵,1军为l万人。全国有3军,国君自率1军,二位上卿各率1军。每年春秋通过狩猎训练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齐国由于管仲实行改革,很快强盛起来。管仲又向齐桓公提出了在中原称霸的谋略,即“尊王攘夷”。所谓“尊王”,就是拥护周王室。那时,西周王室衰微,造成列国互相争战。首先举起尊王的旗帜,就能借周天子之命,名正言顺地得到盟主的地位。所谓“攘夷”,是指当时我国北方的狄人和西方的戎人借中原各国争战之机内侵,对各国造成严重威胁,领头伐夷就能得到各国的拥戴。

延伸阅读

齐纨鲁缟

春秋时期,鲁庄公一直不服齐桓公,两国之间经常发生摩擦。桓公与管仲商议对付鲁国的办法,管仲想了一条奇计。他请桓公带头穿缟做的衣服,令大臣也要穿缟做的衣服,于是齐国百姓也都纷纷效仿。一时间,缟服遍及齐国。管仲下令齐国百姓不准织缟。于是,缟的价格猛增。鲁国百姓见织缟有利可图,便纷纷放弃农事织起缟来。家家纺机响,户户织缟忙。管仲又派人贴出告示:鲁国商人给齐国贩来一千匹缟得三百金;贩来一万匹得三千金。这样一来,更给鲁国的织缟热加了温。鲁侯高兴了,于是下令全国织缟。鲁国百姓忙于织缟,田地都荒芜了。

转眼就是一年。管仲突然下令封闭关卡,不让鲁缟进入齐国。同时,又让桓公和大臣们改穿齐纨做的服装。于是,齐国上下纨料衣服又大流行,无人再穿缟衣了。这一下可苦了鲁国。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两季庄稼收成没了,堆积成山的缟卖不出去,百姓顿时陷入了饥饿之中。鲁庄公发现中了管仲的计谋,急忙下令停止织缟,可为时已晚。他只好派人到齐国购粮。管仲把粮价一提再提,把鲁庄公搞得内外交困,迫不得已,鲁庄公派人向齐国求援,请求借粮,并表示今后愿听齐桓公调遣,决不再找齐国的麻烦。管仲建议桓公接受鲁庄公的请求,开仓向鲁国放粮。